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跟着姓名学国学 > 第199章 穷奢极欲隋炀帝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六三:拂颐,贞凶。十年勿用,无攸往。

违反养生之道,坚持下去凶险。十年不能征伐,向前没有利益。

隋炀帝接手的隋朝,府库充盈,时局稳定,经济富庶而繁荣。

隋文帝在位二十四年,锐意改革。他建立三省六部制,开创科举制,制定开皇律,统一货币,整顿户籍,建设粮仓,躬行节俭,缔造了开皇之治。

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开皇律都具有划时代的开创性意义。

三省六部制,是从隋唐开始至明朝我国古代封建社会沿行的中央官制。

隋文帝废除北周六官制,设立五省六部制。所谓五省,即内侍省、秘书省、门下省、内史省和尚书省。其中内侍省是负责管理宫中事务的宫廷宦官机构,秘书省则主要掌管书籍历法。真正的国家政务机构是内史省、门下省和尚书省,由内史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

唐朝将其继承修改为三省六部制。即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每部各设四司,共二十四司。这个制度一直沿用到明朝,期间三省的权重一直在增减变化,但六部的职司分工却长期稳定不变。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废丞相制,并罢中书省之权分归六部,从此六部制取代三省六部制。

科举制的影响比三省六部制更加深远。

它被认为是封建时代最公平的人才选拔方式,使普通人也有机会通过科考鱼跃龙门。

公元587年,隋文帝设立分科考试制度以取代九品中正制,以科举结合察举选官。公元606年,隋炀帝增设进士科,科举考试初现雏形。

科举制度由唐朝继承并发展完善。但在有唐一代,参加科举考试是设有门槛的,比如商人世家子弟不得参加科举。且除科举考试之外,另有干谒等荐举入仕途径。

宋朝的科考制度更加开放而科学,基本做到了当官不看门第。该制度延续一千二百余年,在明清两朝进入极盛,直到1905年光绪年间最后一次科考为止。

如果说三省六部制和科考制重构了隋朝官场生态,那么《开皇律》的施行则极大稳定了社会与民生。

隋文帝在建国之初便非常重视刑律,他针对北周刑法过于繁杂严酷的特点,命高颎、郑译、杨素等人以“权衡轻重,务求平允,废除酷刑,疏而不失”为原则重修新律,形成了代表隋朝历法最高成就的《开皇律》。

这也是中国古代法制史上极具代表性的一部成文法典。它废除了枭首、车裂、宫刑等酷刑,禁止了连坐灭族之法,将刑罚定为死、流、徒、杖、笞五刑。隋文帝对死刑的判决尤其慎重,于公元595年推出死刑复奏制,规定凡死刑案须经“三奏”才能判处。

这些改变,代表着中国古代刑法的跨越式进步和人权意识的重大觉醒。

隋文帝为隋朝民计民生问题施行的最大举措,是修建粮仓、囤积粮布。

隋文帝年间修建了许多大型粮仓,其中如兴洛仓、回洛仓、黎阳仓等储备粮食都在百万石以上。这些粮仓储备的粮食布帛,直到大唐贞观年间都还没有用完。1969年,洛阳发现一座隋朝粮仓含嘉仓遗址,粮仓面积达45万多平方米,内设259个粮窖,其中一个粮窖甚至还藏有已炭化的稻谷五十多万斤。

君臣吏各司其职,老百姓安居乐业,隋炀帝开局拿到的,是一手王炸。

而他初登基时,年不过三十五岁,正当壮年。在这样的大好形势下,他只需稳中求进,慢慢提升国力,将来定是一代明君。只可惜,他的志向远不只是做一个守成之君。

他的终极理想是,文治武功超过秦皇汉武,文采风流则胜过南陈后主。

他梦想成为空前绝后的千古一帝。

所以,他一边营建东都洛阳,开凿京杭大运河,一边西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每一件每一项都是不世之功勋,而他居然同步推进,意图毕其功于一役。

这种竭泽而渔、掏空国力的做法,显然违反了治国养民之道,若是一意孤行坚持下去,前途凶险莫测。

隋炀帝本该稍微放慢脚步。他若是兴兵征讨,便不能再劳民伤财大搞建设。他若是兴建洛阳、开挖运河,那么最好是休兵止戈,休养生息,十年之内不能出兵征伐。

因为一个国家的民力、财力和物力是有限的,根本无法支撑大战争和大基建多线作战的消耗。

更可怕的是,隋炀帝不仅好大喜功,而且还贪图享受。隋文帝一辈子厉行节俭,像个守财奴一样,一分钱一粒米抠抠搜搜积攒下来的家当,被隋炀帝短短几年花光光。

为满足其奢侈淫靡的生活,隋炀帝在各地大修宫殿苑囿、离宫别馆。其中洛水显仁官广征天下奇材异石、奇花异木和奇禽异兽,耗资无数。

西苑更是规模巨大,方圆二百余里。苑内有海,周长十余里。海内建造海外神山,高出水面百余尺,各种台观宫阁分布于山上,宛若仙境。杨广经常于月夜率领数千名宫女骑马在西苑奔驰游玩。

他乘龙舟三下江南的花销更是巨大。沿运河数千艘船只连绵二百余里,光船夫就有八万余人,又有诸王、百官、后妃、宫女近二十万人,所过之处如蝗虫过境,极尽挥霍浪费之能事。

其时,隋炀帝遴选一千名宫女,身着白衣在船前拉纤。杨广则坐在船上观赏,看中了宫女吴绛仙,对身边大臣赞道:“古人言秀色若可餐,如绛仙,真可疗饥矣!”

隋炀帝穷奢极欲而饱食终日,但世间人却已饥寒交迫,无人可疗。

隋朝人口鼎盛时期在公元609年隋炀帝大业五年,为907万多户4685余万人,加上奴婢、佃农等漏算人口,满打满算约五千多万人。

男丁按一半计,约为两千五百万人。排除老弱病残,青壮男丁按三分之一计算,约为八百万人。

隋炀帝营建东都洛阳,连续十个月,每月征用徭役二百万人。

开凿大运河时,先后调发三百多万青壮劳动力。

东修长城,两次调发男丁一百二十万。

首次出征高句丽,隋军出动一百一十三万士兵和二百多万民夫。

这十多年时间内,隋朝服劳役、兵役的人前后超过一千万人。因男丁不足,女性也被征用。

天下死于役。沉重的徭役夺去了无数人的生命,举国上下劳动力所剩无几,田地荒芜。再加上各地纷纷爆发水灾、旱灾和瘟疫,老百姓已经吃不上饭了。

这时候,隋文帝好不容易建起来的粮仓本可以派上用场。但是,隋炀帝将其严格管控起来,不得用于赈济穷苦百姓。

为什么?

因为隋朝要打仗,因为隋文帝要享受,还要三下江南,六巡塞北。这些都需要大把白花花的银子,浩浩荡荡跟随的几万人仪仗队也需要吃饱饭。

所以,只好委屈老百姓啃树皮,吃树根,甚至被迫人相食。生灵涂炭!

公元624年唐高祖武德七年,唐朝基本一统天下后做过一次人口普查,其时全国人口已只剩二百余万户1500余万人。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左右都是一个死,不如造反来搏一条活路。

于是天下大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