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天启二年,二月初九。

任凭各种势力在背地里暗流涌动,三年一届的会试终是在无数读书人翘首以盼的期待中,于京师贡院如期举办。

因为是天启朝的第一次\"科举\",兼之在\"会试\"之后便要紧接着举办武科的缘故,上至大明天子朱由校和朝野间的衮衮诸公,下至市井间的寻常百姓,皆是对这场会试给予了万分的重视。

天色才刚刚大亮,随着沉闷的宫钟声悠悠响起,百十名手持兵丁的五城兵马司差役便于街道尽头出现,并在上官的指挥下,背朝身后拥有了两百余年历史的贡院,一副严阵以待的模样。

除了这些与往日\"狐假虎威\"模样大相径庭的五城兵马司差役外,贡院附近还布满了身着飞鱼服的锦衣卫,其腰间系着的绣春刀很是抢眼,举手投足之间便是散发着一股无形的威势。

但不知是不是时辰尚早的缘故,执掌锦衣卫多年的指挥使骆思恭却没有在贡院外露面,反倒是一名瞧上去不过三十余岁的缇骑在发号施令。

街道上有\"懂行\"的百姓早已认出,此人便是在过去一年不断被天子擢升,执掌北镇抚司的李若涟。

听说,这位便是锦衣卫未来的指挥使。

\"诸考生,严禁徇私舞弊,违者送有司衙门问罪,剥削功名。\"

抬头瞧了瞧头顶日益稀薄的晨雾,略微估算了一下时辰之后,锦衣卫北镇抚使李若涟便轻咳一声,满脸严肃的朝着贡院前,早已按照顺序排好队伍的\"举人老爷们\"呼喝道,眼神冷凝坚毅。

\"诸位,切莫聪明反被聪明误。\"

前些时日,宫中的王公公专门派人捎来了口音,声称天子对于这场\"会试\"看的极重,要他务必打起十二分警惕,不能出现半点差错。

此话一出,本是渐渐安静下来的人群便随之喧嚣起来,就连躲在远处看热闹的百姓们也是一片哗然。

这\"科举\"作为自隋唐以来,朝廷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为了防止考生徇私舞弊,历朝历代早已衍生出了对应的\"搜检制度\",并在太祖朱元璋建国称帝之后被彻底完善,形成定制。

按照惯例,每次考试开始之前,考生们都会经过严格的搜身,并在进入贡院之后,统一换上由朝廷准备的衣物,以防\"夹带\"。

至于考生随身携带的纸墨笔砚以及日常所需,也会经过严格的筛选,尽量杜绝考生作弊的可能。

不过尽管如此,每次\"科举\"仍会出现心存侥幸的考生,其作弊的手段也是五花八门,层出不穷。

毕竟\"做官\"的诱惑力对于穷极一生都在读书的士子而言,实在是太大了。

为了惩治这些徇私舞弊的考生,朝廷也是不断加大惩治力度,并在嘉靖四十四年,一改之前不痛不痒的惩处,转而规定凡是在科举中舞弊的考生,一经发现,立即剥削此前拥有的功名,发配原籍为民。

靠着\"釜底抽薪\"的惩戒手段,朝廷本是有些猖獗的考场舞弊情况已是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仍架不住有\"鬼迷心窍\"者想要铤而走险。

按理来说,似这等\"考前动员\",通常都是要由本次科举考试的\"主考官\"喊话,对考生进行\"搜身\"的差事也是由五城兵马司的差役或者自外地临时调遣进京进京的兵丁完成。

不过听李若涟的这言外之意,此次\"会试\"搜身的差事,莫不是要由锦衣卫负责?

想到这里,便有\"好事\"的百姓自脸上露出了一抹意味深长的笑容,就连因为早起,本是有些惺忪的睡意也是随之消失的无影无踪。

这大明两京十三省,谁不知晓锦衣卫才是查案办案的\"祖宗\",若是由锦衣卫负责对考生\"搜身\",今日怕是要有热闹看了...

果不其然,在诸多百姓的窃窃私语声中,自大明全国各地赶至贡院外的\"举人老爷们\"很快便有人承受不住锦衣卫所施加的\"压力\",胡乱用衣服蒙上自己的面容,便在身旁相熟故友的惊呼声中,不管不顾的朝着远处跑去,脚步没有半点停滞。

几乎只是眨眼的功夫,便又有两名\"举人老爷\"在各种眼神的注视下,神色狼狈的离场。

只有他们自己,才知晓自己身上的\"举人\"功名究竟有多么来之不易,实在经不起半点冒险。

反正即便考不中\"进士\",靠着身上的功名,他们在地方上也是有头有脸的人物,生活无比滋润。

但若是待会\"搜身\",被这群锦衣卫缇骑查到了自己提前准备好的\"小抄\",被革除了功名,那前半辈子所付出的努力和心血便将彻底化为泡影。

他们实在承受不起这样的代价!

...

\"时辰已到,排队搜身进场!\"

对于刚刚狼狈离场的几名\"举人\",李若涟脸上那双似是见惯了无数风霜的眸子中没有泛起半点涟漪,转而公事公办的呼喝着。

咚咚咚!

沉闷的战鼓声响起,贡院厚重的大门,被身着皂衣的吏员们由内而外缓缓推开,空气中骤然增添了一分紧张和肃穆之感。

呼。

急促的呼吸声骤然响起,早已是等候了多时的\"举人们\"不自觉的迈动脚步,在周遭兵丁的引领下,朝着眼前门洞大开的贡院而去。

放眼望去,这些读书人年岁不一,脸上的表情也是各不相同,其中年轻者瞧上去不过二十岁,举手投足间满是自信,但也有人发须皆白,估摸着得有七十岁了,枯瘦的脸颊上满是沧桑,就连脚步也是有些踉跄。

或许他们也曾在年轻时便早早中举,但随后便屡试不中,蹉跎了数十年时间,由意气风发的少年郎,变成了行将走木的老人。

但尽管如此,他们的眼神仍是十分坚毅,没有半点迟疑和退缩。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唯有通过这场\"会试\",他们才能完成由\"民\"到\"官\"的阶级跨越,真正成为大明的统治阶层。

这便是千百年来,无数读书人穷极一生,也要努力追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