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正月初八。

虽然最为重要的\"年关\"已过,但因为要迎接日后的\"元宵灯会\",偌大的京畿之地仍是热闹喧嚣,大红色的灯笼与树梢上的皑皑白雪相辅相成,为寒冷的凛冬注入一丝温暖。

安定门东侧的崇教坊内,数百名身着儒袍的士子们三三两两,不时朝着远处街道尽头的酒肆而去,口中操着口音各不相同的官话。

因为京师乃是天子脚下,故而世代生活于此的百姓们在对上外来的行商走卒的时候,难免拥有些许\"优越\"的心思。

不过面对着这群年岁不一的士子们,来往的百姓们却不敢露出半点异样,更有些\"机灵\"的小厮,主动上前揽客,态度很是谄媚。

这些人,便是自大明各地而来的\"举子\",即将参加下个月由礼部主持的\"会试\",晋升为高高在上的\"官老爷\"。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自隋唐以来,科举便成为了历朝历代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并且不断完善规章和制度。

太祖朱元璋于南京建国称帝之后,下令\"会试\"通常情况下,每三年举行一次,凡是通过\"乡试\"的举人皆可参加,录用人选由最初的四百余人,渐渐稳定到三百人。

除了中原王朝通过\"科举\"选拔人才之外,深受中华文化影响,奉\"中国\"为正朔的诸多\"番邦属国\"也是有模有样,在各自的疆域内举办科举,选拔官员。

永乐年间,朝鲜,安南,日本,琉球等国\"向慕文教\",不断派遣士子儒生到国子监学习,盛况空前。

经过千百年的完善,明朝的\"科举\"已是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流程和制度,由低到高拢共分为五个级别,分别是:童试,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其中,最为基础的\"童试\"更像是一次筛选,将\"读书人\"与寻常百姓区分开来,并拥有参加下一阶段考试的资格。

与作为基础考试的\"童试\"所不同,院试的难度骤然提升,历朝历代都有人穷极一生,也难以通过考试,不过相对应的,通过\"院试\"之后所获得的\"回报\"也是极其丰厚的。

太祖朱元璋建国称帝之后,为了尽快恢复民生,选拔人才,特地赋予了\"读书人\"诸多特权,其中通过\"院试\"之后的考生便可拥有最为基础的秀才功名。

此外,按照\"大明律\",秀才还拥有免除徭役,使唤奴婢,见官不跪以及开设私塾等一系列特权。

在通过了\"院试\"之后,于民间享有\"秀才公\"的读书人们便可赶至自己所在省份的府城,参加\"乡试\",而这\"乡试\"也是天下所有读书人之间的\"分水岭\"。

凡是通过\"乡试\"的读书人,即可被称之为\"举人\",并拥有出仕为官的资格,正式步入大明的特权阶层,生活待遇和社会地位将直线上升。

至于每隔三年,在京师举办的\"会试\",则是由来自全国各地的\"举人\"参加,通过者被称之为\"贡士\",正式成为大明的\"候补\"官员。

在通过\"会试\"之后,这些\"候补官员\"便会统一前往皇宫,参加由皇帝亲自命题并且举办的\"殿试\",并获得最终的名次以及\"进士\"功名。

不过因为\"殿试\"不存在落选的情况,即便是名次排列末席的\"考生\"也拥有出仕为官的资格,民间百姓通常习惯性将通过\"会试\"的考生们直接称之为\"进士\"。

在\"殿试\"结束之后,皇帝便会翻阅前十名考生的卷子,并亲自决定此次\"殿试\"前三名,状元,榜眼以及探花的归属。

因为\"殿试\"乃是由皇帝亲自出题并且主持,历朝历代的\"进士\"又被称之为\"天子门生\"。

由于下个月在贡院举办的\"会试\"乃是天启朝的第一次,京师大大小小的赌坊皆是开出了赌盘,讨论谁会成为天启朝的第一位状元,着实吸引了不少关注。

...

...

乾清宫暖阁。

如京师的市井百姓所猜测的一般,对于即将到来的\"会试\",紫禁城中的朱由校也给予了十二分的重视,事无巨细,必定亲自过问。

\"大伴,贡院那边都准备好了吗?\"

按照规矩,大明的\"会试\"将会连考三场,每场又分别有三天的作答时间,中间没有间断,日常起居皆是在贡院进行。

\"回皇爷,奴婢亲自去瞧过了,礼部早已收拾的妥妥当当。\"闻言,司礼监掌印太监王安便是不假思索的回应道,对于天子的\"激动\"十分理解。

毕竟这\"会试\"乃是千百年来最为重要的考试,将会直接关系到王朝的统治和根基,哪位帝王敢熟视无睹?

即便是昔日幽居深宫二十余年的万历皇帝,每逢\"会试\"的时候,不也要亲自过问吗?

\"好,务必要做好准备。\"

朱由校的确十分激动,毕竟这次\"会试\"的主考官,他既没有选择首辅方从哲,也没有倚重东林出身的次辅刘一璟和韩爌,而是出人意料的钦点了前些时日才刚刚进京赴任的\"礼部尚书\"何宗彦,希望能够通过这场考试,真正选拔几位心中有\"真才实干\"的实务派干臣。

这何宗彦乃是万历年间的老臣,曾在詹事府任职,为彼时处境如履薄冰的朱常洛讲学。

不过与同为詹事府官员的\"东林党\"所不同,这何宗彦为人正直,刚正不阿,于朝中不结党不营私,导致各党派的官员皆是将其视为\"眼中钉\",对其多有弹劾。

尽管如此,何宗彦依然\"独善其身\",兢兢业业的处理着日渐萎靡的朝局,并先后上书万历皇帝,明确\"太子\"朱常洛以及\"皇长孙\"朱由校的地位。

泰昌皇帝临终之前,曾以遗诏的方式召何宗彦入京辅政,担任礼部尚书并拜为东阁大学士。

出于对这位老臣的尊敬,以及考虑到大明当下暗流涌动的朝局,朱由校便下令以何宗彦为主考官,全权负责天启二年的会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