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批粮种顺利卖出,加起来共计八万斤。只这一项收入,就让平西王府赚了个盆满钵满。
忙完了平西王交代的事情,秦小幺终于可以回山谷了,这不过身后还追了个尾巴。
云家人过来,有了云老爷子坐镇,王克终于可以专心他的新品种研究了。紧赶慢赶的把所有政务都做了交接,粘着秦小幺回了山谷。
这两年只要秦小幺拿出一样新东西,他就跟着研究种植。经过他的努力,番茄、辣椒都已经在大盛国顺利出生了。
后来秦小幺干脆就在山谷里专门给他开辟了一片地,作为新作物的试验田。她只负责提供种子或者秧苗,其余的都交给王克研究。
种子和秧苗都是空间黑土地培育出来的,在外面多少有点水土不服。能不能大面积的种植,就全看王克的本事了。
王克的最新研究课题,就是南瓜。南瓜耐旱性强,对土壤要求不高,富含膳食纤维,既可以当菜也可以当主食。关键是,南瓜的亩产量也是极高的,甚至可以超过地瓜。
但是南瓜是依靠播种繁殖,比种植地瓜和土豆的难度高,秦小幺并没有亲自试种过。
于是,就将这个难题扔给了王克。
有“亩产量比地瓜还高”这个胡萝卜吊着,王克恨不得扎在试验田里。他自己忙不要紧,还成天追在秦小幺后面问东问西的,弄得她也跟着忙。
这么一忙就是一年半,转眼就是第二年秋收的时候。
平西王、平西王世子、老秦家众人都围着试验田旁边,连楚王都来凑热闹了。
长工正在采摘南瓜,王克就在地头上亲自过秤。
南瓜已经都收上来了,王克还没有过来报数目,一直低着头,嘴里念念叨叨的不知道在干什么。
平西王等不急了,冲着他喊:“王克,磨蹭什么呢,到底收了多少斤?”
王克抬头看过来,愣了几秒后才反应过来,着急忙慌的往这边跑,半路上还差点摔了一跤。
磕磕绊绊的跑过来,王克拄着膝盖大口大口喘粗气,着急汇报偏又累得一个字都吐不出来。
平西王示意亲卫给王克倒了杯茶水,“行了,先喝口茶缓一缓,都多大岁数了也不知道稳当点。”
王克接过茶水几口饮尽,一点不讲究的用袖子抹了把嘴,长出了口气才算是缓了回来。
“王爷,一共三亩地,您猜咱们一共收了多少斤?”
还没等平西王发话,早就等不及的楚王抢答道:“两千斤。”
他这是比照着玉米的亩产量计算的。
玉米亩产六百斤,三亩地就是一千八百斤。想着地瓜那惊人的亩产量,他还多说了两百斤。
平西王世子不赞同的摇头,“应该不止。这南瓜个头大,数量也不少,亩产量看着好像比地瓜还高。我猜应该有六千斤左右。”
三亩地六千斤,亩产就是两千斤,比地瓜的亩产量还高两百斤。
这个数已经相当高了,众人有些难以置信,纷纷都看向王克求证。
王克也不说话,只傻乐着摇头。
这是猜多了还是猜少了?
平西王等不及了,催促王克:“你个老家伙,别再吊人胃口了,赶紧说到底是多少。”
王克目光在众人身上扫视了一圈,神神秘秘的伸出三根手指掐出一个七的手势,“七千斤。”
“什么?”
“多少?”
“真的?”
众人的惊叹声几乎同时响起。
平西王:“老家伙,你不会算错了吧,让世子再给你算一遍。”
“没算错,保证没算错。”王克赶紧解释,“我一开始也以为是算错了,之后又核算了两遍,结果都是一样的。”
“我的天呀,”楚王一脸的不可思议,“亩产竟然有两千多斤,比地瓜的产量还高。”
楚王冲着秦小幺竖大拇指,“小幺丫头,你是真的厉害。”
这南瓜也是秦小幺捣鼓出来的新粮种。
之前的玉米、土豆、地瓜,再加上如今的南瓜,亩产一样比一样高。
难道这丫头真的是神农转世?
楚王打量着眼前这个年岁不大却淡定自若的外甥女,敬佩之心油然而生。
回想起这两年西宁省的变化,一个被他忽略已久的念头突然就冒了出来:有这丫头在,西宁省崛起已经是必然之事。
秦小幺不知道她再一次被封神了。
面对周围不要钱的夸赞,她可不敢鞠躬。她不过就提供了一批秧苗,剩下的活可都是王克干的。
“大家可别夸错人了,南瓜的种植成功可都是王大人的功劳。”
王克哪敢当这夸奖,紧着摆手:“郡主过誉了。要不是您发现新的粮种,我也没本事种出来。”
王克冲着秦小幺行礼,眼里的敬佩都快要冒出来了。
他家郡主绝对是神农转世,要不怎么能如此厉害。
平西王哈哈大笑,“都别谦虚了,两人都是居功至伟。赏,必须得厚赏。”
平西王是真的高兴。
先是玉米、土豆和地瓜,现在又多了个南瓜,全都是高产作物。有了这些粮食,西宁省的人口就算是再翻上一倍,他也不怕。
粮食多了,百姓不仅能吃饱还能吃好,生活好了孩子的出生率和成活率自然就高了。这些可都是西宁省未来的希望。
自打鹿鸣书院正式开学之后,吸引了众多学子前来。经过他们的宣传,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西宁省,同时也了解了西宁省对于外来人口落户的优惠政策。
但凡来西宁省落户的,不仅减免落户费用,每户还可获得十两银子作为安家费用。
此外,凡十岁以上人口不计男女,每人还可另外获得一亩荒地。荒地开垦出来的第一年,官府提供粮种,并指导种植技术。秋收后按照市价等量归还粮食即可。
两年内,此荒地粮税全免。
这些政策对于百姓来说,无疑是巨大的诱惑。
这几年北方持续旱灾南方水患不断,朝廷的不作为致使大盛国饿殍遍野,民不聊生。
百姓就算再恋故土,但为了一家老小的性命也不得不出来逃荒。
西宁省的惠民政策可谓是雪中送炭,成为了他们最好的选择。
一传十,十传百,越来越多的百姓奔着西宁省而来。这些人不仅是耕种的主力军,更是新兵的主要来源。
想着不断扩充的军队,平西王觉得自己腰不酸腿不疼了,连身量都比以前高了几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