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御政房?

御前中书政务处置房。

这听着都像权力无限大的部门……

自己好不容易当上了内阁首辅,难道,陛下还要给内阁首辅在找一个老大吗?

“陛下,吏治臃肿,也是吏治难以清明的一点,臣在考成法推行之后,还要上奏陛下,精简吏治,现在考成法还未曾推行,便增添官属,岂不是有些本末倒置了……”张居正赶忙开口。

他的这句话,就是在拒绝。

不过,朱翊钧也不生气:“张爱卿,不管你如何精简,那翰林院总不会被取缔掉吧……科举总不会结束吧,朕就是要从这个翰林院中,或是新科进士中,挑选人员进入这个御政房,与挑选庶吉士同样的道理……”

“新科进士出榜后,除状元、榜眼、探花会被直接授任翰林官员外,其余进士一应听从吏部安排,参加“进士听选”……”

“吏部会根据进士们的成绩及名次,结合此时朝堂所缺职位,对他们进行相应的官职任命,进士中二甲者,可内授主事,外授知州,中三甲者,则内授评事、中书、行人,外授推官、知县……”

“不过,近些年来,朝廷向来“僧多粥少”,吏部留给新科进士入职的京师官职杯水车薪……这个御政院中,取翰林院中的翰林们,三人,取新科进士六人。”

朱翊钧看着张居正淡淡的说道。

而张居正听完之后,还是有些不妥当之处,但他这次,并没有开口否定。

因为此时的陛下,说的头头是道,还专门了解了一下翰林院,以及恩科的情况,若是自己在全盘否定的话。

定会惹得陛下不高兴。

那考成一法,便不知能否推行成功了。

张居正缓缓问道:“陛下,不知这个御政房,主事为几品……”

“御政学士一名,七品,御政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分四人,为八品……”

张居正暗暗松了一口气,才七品……不过,张居正并没有彻底放下戒备来,按理说,内阁首辅才五品呢,可架不住加封大学士啊……有的还是以尚书衔入内阁的。

“那陛下,想在什么时间设置御政房。“

“今年便开始筹备,明年初,与考成法一同推行……第一次选人,就从翰林院开始选,朕亲自挑人……”

“朕这个御政房,最高的御政学士,不过是七品,需在翰林院中呆上两年的时间,而后转御政房,梳理百官考成总录,在御政房中,呆的时间,不能超过三年,而后,便下放州府,历任十年,方能返京。”

朱翊钧所说,也是一整套的锻炼培养人才的方法。

从翰林院中编修,接受一定的国家运转的熏陶,而后转御政院,陪在皇帝的身边,替皇帝梳理百官考成总述,这个过程,也是能够让人能都很大的锻炼,随后,以避嫌为名,出京为官,给个县令,或是知府,来回调动考察,最后,在决定是不是调回京师,去六部,或内阁……

乾清宫中的众人听着皇帝的话,心里面都如同明镜一般。

这不是心血来潮。

这是筹划了许久。

翰林院的翰林,都是以往恩科前三名,或是在科举之后,自己考上去的,类似于后世的中暑选调生……

现在朱翊钧最想用的还是翰林院中的人,现成的果子,立马就能取摘,而且,自己当太子的时候,接触最多的人,还是翰林院的讲官们,对他们也有一个系统的了解。

而且,最重要的是,在现阶段,能够让百官们容易接受。

最终,张居正还是同意了,这个御政房的成立。

因为到了此时,他根本就没有办法,在去全面否决了。

高拱,郭朴两个人从头到尾,都没有因这个所谓的御政房,开口进言,也给了张居正一个信号。

他们是支持的。

…………

大明建国至今,虽然在成化年间,推行过选奉官,也就是皇帝恩赐你,不用通过科举便能为官,不过,这一举措也就在成化年间有过,到了弘治孝宗之时,全部废除。

大明天下的主旋律,就是“非科举者毋得与官”。

这也是朱家皇帝,对百官,与天下士子的一个许诺。

然而,太祖高皇帝朱元璋明白,大多数进士自投身科举起,便养成了一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习惯。

由此带来的弊端显而易见,天之骄子的进士们文词能力尚可,一到为官理政时,就两眼抓瞎,“能以所学措行事者甚寡”。

有鉴于此,洪武十八年会试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有意在原先考中进士即授官的基础上,改进科举取士之道。

殿试结束后,明太祖朱元璋即下令:“擢一甲进士丁显等为翰林院修撰,二甲马京等为编修,吴文为检讨。”

进士之入翰林,自此始也。

至于其他上榜进士,朱元璋“使观政于诸司”,并允许他们进入翰林院、承敕监、六科等天子近侍衙门办公,称作“庶吉士”。

翰林院中,也就成为了大明选拔官员的一个最重要的渠道。

翰林院做得工作,基本的就是朝廷的编书工作,诸如纂修实录、玉牒、史志诸书,编纂六曹章奏等。

翰林院主官为学士,品级为正五品,其下设有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各二人,品级均为从五品,侍读、侍讲各二人,品级均为正六品,五经博士九人,品级为正八品且职位世袭……

典籍二人,品级为从八品,侍书二人,品级为正九品,待诏六人,品级为从九品,修撰品级为从六品,不定数人员,编修品级为正七品,也是不定数,检讨品级为从七品,庶吉士无定员……

两京翰林们加在一起超过百人,他们起来好像只是写稿、编辑、校对,做一些纸面上的工作。

但他们手中的资料系统性强,信息价值高,读书读一辈子都不懂得道理,看不明白的行政策略,他们天天都可以看到。

并且,这些翰林们可以有大把时间仔细看,大把思考的时间。

杨士奇,李东阳,杨廷和,翟銮, 严嵩,高拱, 张居正等诸多大明的官员,大多都是庶吉士翰林的身份,开始武装自己,变得强大起来的。

杨廷和在进入翰林院后,“读书惟考究掌故、民瘼、边事及一切法家言”,九年后,任翰林修撰,参与编撰《宪宗实录》,系统接触到藏之秘府的大明国策,从未公布过的成化史料,他很快明白了朝廷的实际运行逻辑、内阁的工作习惯,认知层次得到提升……

张居正在翰林院时才25岁,就通过翰林院中得各年论典写出了《论时政疏》……

当然,他们这些也是熬出头的,更多的翰林们都是在翰林院中做了一辈子的学问……俗称老翰林……

在张居正同意之后,朱翊钧依然云淡风轻,既然这件事情,通知了内阁的三人,那朱翊钧也不留他们了,让他们下去处理政务,他单独留下了海瑞一人……

刚刚,海瑞给他捧场,提供情绪价值,让朱翊钧对于他的留用,有了一个新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