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娃儿们满月后,霍北亭和阮春香她们坚持让阮青鸽坐双月子。

没办法,阮青鸽除了可以活动的范围宽了一点外,作息还是和之前差不多。

家里人都盯着阮青鸽,不让她太费眼睛,也不让她干重活,菜园子里的草也不让她拔,就两字:休息。

第三天,阮丰收和阮正礼他们又提着礼物过来,阮青鸽烧了茶等着他们。

“娃儿们睡了?”阮丰收关心的问,别的也不好问太多,他毕竟是男人。

阮青鸽倒好茶推过去:“睡了,叔,昨天你们逛了首都,感觉怎么样?”

阮丰收把昨天的见闻说了一遍,说得口干舌燥,这里不愧是首都,比他们那地方好一千倍。

而且首都在搞建设,很多项目,那些高楼阮丰收是第一次见到,还有电梯那些,交通也便利。

阮青鸽:“这几年首都的发展很迅猛,咱们那地方信息差和这边要隔好几年,和南边也有距离。”

这一点阮丰收相当认同:“看来以后每年都要派人出去学习,见见世面,不然的话,等着别的地方的风吹过来,咱们只能吹到点尾风,根本跟不上时代发展。”

跟不上就会落后,就会错过赚钱的机会,人得往高处走。

“烟厂怎么样?”阮青鸽这几年只要阮丰收他们不说,她都不会主动去问烟厂的事,还主动减了分红。

但是每年拿到的钱也相当可观。

烟厂的利润太大了,阮丰收几个当初投资烟厂的赚了很多!

阮丰收有些愁:“这两年大家种烟的积极性不高,虽说价格在升,他们觉得太辛苦了,还不如出去打工,人手也不够。”

从南边回来的人把那边说得像是人间天堂,路上都可以捡钱,村里的一些年轻人就想去看看。

只有四十多五十岁的人留在家,还要耕种家里的水田,又要种烟,劳动力跟不上。

目前来看农户种植的烟叶还能供应上烟厂的生产,但是长此下去,年轻人都外出后,农户的供应量会骤减。

阮青鸽想了一会,提了一个方向:“厂里把这些地租下来,再请人种烟,付工资的话,你们算过成本吗?”

土地租金是个开支,但是能保证厂里的需求,也能保证质量和采收。

烟每年都要换地种,要轮作的,租地合同可以一年一签,也可以长签,轮作的时候那片地可以种其他的一两年生作物。

桐溪那边特别适合种烟和各种水果,地理条件好,气候也不错,即将跨入九十年代,很多东西可以开始计划了。

阮丰收和阮正礼想了好几分钟,摇头:“这个我们倒是没想过。”

阮青鸽拿出纸笔:“叔,你们可以算一下,土地成本,人工成本,还有肥料这些东西,大概需要多少,还有一亩的量产,心里就有底了的。”

拿了纸笔后,阮丰收和阮正礼仔细算了下。

阮青鸽也算了一笔账,半个小时后,三个人对照了一下,发现算出来的差不多。

阮丰收很震惊:“这么说的话,我们厂子把地租下来,再请人来种似乎更划算,而且可控。”

两人都看向阮青鸽:“怎么会这样?”

他们的收购价给农户确实还挺高的,但是大家的印象中这样更节约成本,因为不需要厂里付出。

可是得到高品质的烟叶就看运气了,不是所有的农户都会按照他们的方法来种植和晒烟。

阮青鸽:“事实就是如此,叔,你们回去和厂里的几个股东好好商量一下,要是不放心,就问问县里的意见。”

其实阮丰收和阮正礼已经信了,这条路是目前他们烟厂最好的出路,只是让谁来管理这个呢?

他们太缺人才了。

这几年年轻人出走的也多,他们想去看外面的世界,读书出去的也有,但是人家有工作分配,也不会回来桐溪村这样的穷乡僻壤。

阮丰收:“成,鸽子,有没有办法让那些出去的年轻人回来?”

阮青鸽想了一下:“似乎只有我们当地的经济起来了,才能留住,还有薪资这些,我们当地的工资低,南边的厂子他们能赚的更多。”

但是也辛苦的,其实还没有家里安逸,不过年轻人,喜欢闯。

阮丰收:“这事回头我们好好商量一下。”

之前阮青鸽和他们说过,每年适当调整薪资,不要钱赚到了全部进自己腰包,那样留不住人。

他们每年也都有调整,但是幅度不大。

昨天阮丰收和阮正礼在首都转了一圈,问了不少人的工资,发现确实比他们那地方高。

不过这是首都,要是工资都不高,怎么活?

首都的开支远远超出他们老家很多。

阮青鸽和阮丰收他们聊到了傍晚,都是厂里的事,阮青鸽还给了他们好几个方向,比如闲置的土地可以种什么水果,还有一些别的方向。

另外,重点在他们村溶洞的开发上。

阮青鸽之前让阮丰收找了个会拍照的人进洞里拍了照片,她把照片放到了电脑上,做出了设计图。

这会打印出来给阮丰收几个看,“鸽子,这,这就是咱们后山的溶洞?太漂亮了吧?”

“是的,这是装了灯饰后的效果,只是我后来加的,做好后应该会比这个更漂亮。”

阮丰收几个很激动,感觉又有一个项目可以做,村里就能实现就业,还留在村里的年轻人应该就不会想要外出了吧?

“这图片可以给我们带回去吗?”阮丰收问。

阮青鸽点头:“这些材料都给你们带回去,之前的项目书,你们和村里开了会,村里怎么说?”

阮丰收:“这个溶洞以村里的名义开发的,村里注资,我让会计算了一下,不到一半,只有百分之三十六。”

这还是詹红霞一家投了大头,占了百分之十三。

不然的话都不到这个数。

桐溪村加起来才一百来户,舍得砸钱的也就那么几户。

原本阮丰收想着可以以卷烟厂的名义来投资,但是阮青鸽觉得后面纠纷会多,还是以村里的名义来做。

桐溪村注册了个旅游开发公司,以后还有民宿那块,他们村还有很多可以做的项目,阮丰收就听了阮青鸽的意见。

阮青鸽:“这样吧,到时候我让我嫂子再追加一些,然后,让春香也认几个,剩下的要是不够,服装厂那边也会注资,你们回去要和村里说清楚,协议合同都要请专业的律师过一下,开会的时候,务必让各家都到场,省得以后出麻烦,到时候说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