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灯下,卢卡斯完成了高等数学的作业,并将自己上次做错的题写到了错题本上,专业课的作业也早被他优先完成了,接下来就是为了获取几个专业证书而进行的备考,因为现在光是有大学的学习经历是远远不够的,以后毕业了想要找到工作还需要各种各样的证明、实习经验。
不过现阶段卢卡斯的目标是考研,让自己的“学生生涯”继续下去,虽然考上研究生是不是就一定找到好工作,拥有一个更好的“未来”,这种事情他也不知道。
但是让这个过程变得更长能够让他焦躁迷茫的内心得到暂时的平静,毕竟学生的身份,他就只需要关心学习就行了,只需要在意“分数”、“绩点”、“证明”这些东西,能够让他晚一步到达那可怕的未来,也能够暂时享受没有压力的自由。
他甚至潜意识里觉得研究生还不够长,要是能继续读博士,或者在博士之后还有更多的“等级”就好了,那这个名为“学习”的游戏就永远不会关服,在成为一个“社会人”之前,他还能享受更多的快乐时光。
为什么会觉得成为“社会人”很可怕呢?卢卡斯自己也说不清楚,也许是他接受到的一些信息,也许是身边亲戚熟人的“案例”,也许是现在激烈而又恐怖的就业竞争。
即使没有踏入那个领域,他也隐隐约约感受到了那种恐怖和压力。
在还是学生的时候,其实任务和评价标准都非常简单,那就是学习,然后获得更好的分数与成绩,这个“新手服”的标准非常直观明了,达成目标的手段也很清晰和简单。
你只需要使劲学习就可以了,只要努力刷题,让自己的分数超过某一个门槛,那你就是“合格”了,你就是“成功”了,你的努力得到了一个量化指标,这个量化指标可以用来向别人证明“哈,我很努力了哦,我不是失败者”。
可是成为“社会人”之后,就好像是换了一个游戏一般,目标还是“成功”,但这个“成功”的标准和评价体系非常抽象,甚至达成目标的途径手段也是模糊不清的,就好像玩一个没有任何指引的游戏,目标是“通关”,可是却没有任何人告诉你怎么去通关,你需要干什么。
找到一个好工作之后,老老实实努力把工作做好,就能获得“成功”与“幸福”了吗?说不清楚。
成功需要赚到具体多少钱?获得多高的社会地位?说不清楚。
更为可怕,让人想想就觉得呼吸困难的是那残酷竞争中很有可能出现的失败,毕业的人数量是远远大于社会那些“体面工作”的数量的,这意味着必然会有人被“淘汰”,这并不是有具体合格线的考试,不是全班所有人都达到60分就过关了,这是残酷的末位淘汰,哪怕你是99分,你前面100分的人太多了的话,你也会被“淘汰”。
并且,这淘汰的标准甚至不是“分数”这样清晰的东西,你分数更高并不一定是最后获得好工作的那个人,你证书更多实习经验更丰富也不一定笑到最后。进入了公司,如何保证自己年龄大后不被优化如何一直往上爬也是个没人知道的东西,甚至别人的例子并不一定能对你适用。
需要自行探索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失败的代价却让人有些崩溃。
“好好努力就可以取得成功。”
这句被“秩序国”大多数人所认可的话看上去像是励志,实际却是一种诅咒。
因为它反过来的含义就是。
“你失败是因为你没有努力。”
这像是一个始终鞭挞在身后的鞭子,一旦没有取得这连标准都不具体的成功,那就是“失败”,进一步就是没有努力。
而其他的东西会被一并否定,甚至是存在的意义都包含在其中。
卢卡斯可以想象到,如果自己毕业之后,没有找到“足够体面的工作”,然后在各方面没有达到“基本的成功”,自己会是什么下场。
家人、社会,甚至是自己,都会对他进行否决,他会是“失败而懒惰的”,“一事无成的”人。
无论学生时代他有多努力,取得了多高的分数和成绩,无论他的学历达到了何种标准。
只要找不到那“体面工作”,只要没有世俗意义上的成功,那全部都是“一文不值”,这些努力会全部连带着他本人被一起否决。
除了那个“成功”,其他一切都不重要,分数不重要了,努力不重要了,所谓的品质,也不重要了。
没人会关心你是否“诚实”、“善良”、“认真”,没人关心你学生时代吃过什么苦头,没有人关心你对父母是否孝顺,也没有人在意你在某个爱好上达到了怎样的水平。
你失败了,连份体面的工作都没有,那就是垃圾。
但要说这份“成功”完全没有具体的标准,那也是不妥当的。
虽然对于每个具体的人,这个标准可能不同,但对于卢卡斯来说,他从自己身处的位置想一想,还是可以找到一些“成功画像”的。这些标准的画像,可能是来自于从小接受的教育,接触的环境,社会上的一些文化氛围。
无外乎“成家立业”。
首先在这成家方面,作为一个男性,卢卡斯想要成功,那肯定是需要找到一个肤白貌美的女朋友,然后结婚生子。
而“立业”本身,也就是找好工作的目的,似乎也是围绕着“成家”展开的。
虽然他也说不清楚为什么,社会的“表规则”也没有这么规定,但他就是感觉,如果找不到一个很好的对象,那自己就失败了。
其中的逻辑,如果非要去进行论证的话,就像是古老流传下来的文化中,男人戴绿帽子是最大的耻辱一样。
找不到符合世俗“美丽”、“优秀”标准的对象,那就说明你没有任何男性魅力,是一个十足的失败者,就像是在竞争配偶的过程中被淘汰的狮子,你的其他一切以及你这个人都会随着“失败”一起被否定。
而肤白貌美的女朋友,一般来说是要满足“白”、“瘦”、“有料”这些标准的,也不知道是谁规定的,但大家都是这么想的,至于你这个女朋友是天生就肤白貌美,还是依靠一些后天手段,比如花钱促进一下化妆服装医美行业的繁荣来得到的肤白貌美,这件事本身不是很重要。
然后各种各样奇怪的世俗标准就开始涌现出来了,找到一个肤白貌美的女朋友这件事并不是说想小孩子之前的感情一样,你喜欢我,我喜欢你就可以了,喜欢这件事情也是被规定好了的。
男人也好,女性也罢,都戴上了一种镣铐,一种隐秘的标准,一种对条件的要求。
不去细想其中的逻辑,而是凭借自己所浸泡的环境中的文化进行判断,去分条例举这些标准的话,居然能很快的列举出来。
娶肤白貌美的女朋友,那男方也有一定的外貌条件要求,比如身高至少一米八以上,一米七五以下算残疾,不能太胖也不能太细狗,最好不戴眼镜并且到健身房去健身消费,甭管你有没有打类固醇,身上有明显的肌肉是需要的。
然后是文化上的条件,“有文化”、“饱读诗书”这种词语太抽象了,具体清晰的标准就是研究生以上的学历,因为本科算文盲。
而卢卡斯要去找到的那份“体面的工作”,在体面的同时肯定是要有相当的收入的,这收入至少要满足让自己的女朋友“肤白貌美”的条件,还至少要满足“在一起”的条件。
是的,在一起也是有条件的。
包括并不限于,一个靠近重点高中,足够宽敞,设施也足够好的房子作为婚房;一辆成功人士专属的体面代步车;按照“自由世界”传统赠与妻子的钻戒,因为永恒的钻石才象征着永恒的爱,而不是两人在一起的时间来体现;按照“秩序国”传统赠予妻子的三件黄金首饰或者玉佩,“君子如玉”,你连玉都不买一块自然不是真君子。
这些条件叠加在一起之后,卢卡斯未来要找的那份“体面工作”的月收入要求已经来到了一个不是很低的数字。
然而还没有结束,因为按照“规矩”,他还需要向女方的父母支付一笔聘金,用来补偿对方这么多年对“肤白貌美”女儿的养育辛劳,这个女儿越肤白貌美,那这个价格就会越高一点。
然后要有“秩序国”传统的超过一百桌的盛宴作为仪式酬宾,“自由世界”传统中的宗教代表不需要请到位,但是高档的婚纱礼服是需要到位的。
卢卡斯的数学不算太差,他随便一算,就能知道想要达到这种成功,那在自己的“学生时代”落下帷幕时,自己需要找到一份月收入在三十万乌尔贡币的体面工作,才能避免失败的结局。
差不多就是一毕业就上任某个公司的高管或者cEo的水准。
在这种条件下,卢卡斯畏惧着“学生时代”的结束,而他所认识的一些毕业的学长也在这种力量裹挟之下,没有一个人觉得自己达到了“成功”,所有的人都因为害怕失败,害怕被否定,而拼了命地努力,拼了命地挣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