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重生二三事 > 第204章 完结1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自1999年高校大规模扩招,大批的学子离开嘉阳,外出求学,但学成后肯回家乡的,少之又少。

本就地广人稀的小城,人口更少了。

邱鹿鸣培训班的学生家长最常说的就是,希望孩子好好学习,考到南方去。他们的语气中,没有一丝一毫的眷恋,都在热切地规划着,以后孩子考到哪里,就到哪里定居养老。

许多退休老人也都纷纷赶到海南过冬。

——这个林区小县城,在资源被极大限度开采后,已经被“自己人”嫌弃和抛弃了。

年轻人的离开,和计划生育的良好执行,导致近年儿童比例锐减,乡镇小学陆续关闭,家有学龄儿童的村民都到县城买房租房,乡村房屋大片大片空置下来,有的村子甚至连十户留守的人家都不到了。

农民的土地大都外包出去,自种的人家,也多在县城买了楼房,夏天回村种地,冬天进城猫冬。

这使得嘉阳县城房价比伊市还要高,县城东边陆续新建的小区已基本和太平村连接,大片的洋房和小高层中间,邱家诊所和平房小院显得很是特殊。

滨江路的老房子早已动迁,盖了楼房。

邱冀邺不愿住楼房,他嫌楼房不接地气,更嫌楼房暖气太足,二十四小时烤箱一样烘烤的地暖,对身体不好。

所以邱家拿了赔偿,就在诊所南面那块地上自建了平房,这次把当年批的地皮都利用上了,打了高高的地基,盖了五间铮明瓦亮的大房子,南北院子足有两百平米,还做了几个花圃,最南面还有半亩菜园子。

平房的大门开在北面,一出大门,走几步就是诊所的后门,如果直接向右拐走上几十米,就上了嘉阳通往太平村的公路,过了公路再走几百米,就是江堤。附近楼房的一楼全是商户,有商店、店饭、旅店、药店,太平村里还有卖村民自养的笨猪肉、鸡鸭鹅,交通购物都很方便。

2016年,十六岁的娇娇被北京中医药大学破格录取,邱鹿鸣夫妇就搬到诊所附近的平房小院居住了。

海关的楼太老旧了,预制板的房子,隔音保暖都不好。早几年邱鹿鸣就买了距离父母平房大约两百米的新建小区的房子,一百四十平米,三室两厅两卫,特地给父母留出一间卧室,可惜他们不来住。

其实,这楼房,冬天时候邱鹿鸣也不爱住,他们家采用的是暖气片,但楼上楼下都是地暖,且家家全屋铺设不留死角,仿佛只有这样才能把暖气费给赚回来,楼下住着祖孙三代人,夏天那对六十多岁的老夫妻带着孙子住,冬天儿子儿媳也从乡下回来住,老爷子对于每年近五千块的取暖费,非常肉疼,坚持要把暖气阀门开到最大,热的实在受不了了,就把窗子打开散热。

邱鹿鸣家的暖气阀已经完全关闭了,家里还是热得不行,邱鹿鸣踩着梯子摸摸自己的天花板,都是热烘烘的,这不就是烤箱的上下火么!

她怀疑这种低温烘焙,会把自己烤成人形饼干。

郑伟下楼劝说邻居关闭一半阀门,老爷子穿着跨栏背心,一身汗巴流水地打开门,认得郑伟是楼上邻居,问有啥事儿,一听是让关阀门,当场就急了,再多劝一句,老爷子就面红耳赤地喊,“我交了钱咋还不样用啊?你家热碍我家啥事儿啊!”

搁郑伟十年前的暴脾气,他准能扯着老爷子的破背心,好好告诉他到底碍不碍他家的事儿。现在的郑伟却只是笑笑,替老爷子关上门,下楼收拾东西就带着媳妇搬到太平村平房去了。

同事们知道他们家居然放着楼房不住,大冬天的去住平房烧小锅炉,一边交着取暖费,一边还得买煤,都纷纷开玩笑说他们家可真趁钱。

县城里住平房的可不多了,有也都是老房子,不保暖,且取暖困难。

而邱家的新房子,取暖是跟后面诊所的共用一个小锅炉,冬天室温20度左右,穿件薄毛衣即可,不冷不热,最是舒服。

烧锅炉的活计是请了太平村一个孤老头来做,平日他就住着诊所厢房的一间屋子,除了烧锅炉,还兼职打更和扫院子。

老头姓毕,六十出头,人很勤快,冬天下雪,他总是早早起来,拿着大扫帚,唰唰唰地扫院子,一直扫到邱家大门口,转身再扫,一直扫到公路边上去。

邱冀邺八十岁了,身体硬朗,走路带风。无论寒暑,每日早起都先打半小时太极或者八段锦,上午坐诊,下午休息。他一天至多就看十个八个的号,多了也不看,说是体力不济,再看就不准了。很多复诊的患者,也不急,就在附近旅店或者民宿住下,山清水秀的地方,没有工业污染,菜蔬干净,民风也算纯朴,住着住着就生出感情,有人就买了房子,夏天好来避暑。

贺曼姝七十八岁,除了饭后半小时散散步,其余再无运动,身体也很好,夏天种花种菜,冬天读书织毛衣,平日里照顾邱冀邺的事情都是她在做,只是做事变得慢悠悠,不紧不慢,随着年龄增长,更是逢人笑眯眯,一句难听的话都不肯出口。

七十五岁后,她的培训课就不开班了,每天讲话太多,有点吃力了。改为每天写一篇博客,写她的花花草草,发她织的毛衣和小玩偶,也写她创作的古体诗词,日子久了,粉丝多了,朋友也多了,虽然占用不少时间,但她很享受这个过程。这是她在家庭生活之外,独属自己的一方小天地。

父母康宁,邱鹿鸣很是欣慰,她没有太强的事业心,职务提升大半也是靠资历,业务虽然稍有变化,但并不难,很快就得心应手。

几十年如一日,每逢春节,邱家三个儿子必会拖家带口,赶回嘉阳,邱默识离得最远,又最忙,每年大半假期都浪费在路上,随着交通便利,从挤客车,到开私家车,又到坐飞机,终于大大缩减了路途时间。

春节的邱家,院子里张灯结彩,屋子里欢声笑语,空空荡荡的五间房子此时终于充满了人气,东西屋各一铺大炕,都可以住七八个人,宽宽小时候最喜欢在炕上烙肚皮,烙后背,还带着娇娇翻跟斗。

白天风小的时候,就去江边大坝打滑刺溜,晚上放鞭炮和烟花,一群大人围着老人孩子,尽量让他们高兴。

2009年,安徽忽然接连来了几拨人,都是贺曼姝的亲人,准确说,是她同父异母的兄姐的后人,是听说了邱冀邺的名声,特地赶来的,先是痛哭着认亲,又极力劝说二老去安徽开个规模更大的诊所,或者接受邀请去给某些大医院坐阵。

邱鹿鸣见到这些亲人很是吃惊,她一直以为母亲那边,早已没了亲人,没想到一下冒出这么多人来。

一个跟贺曼姝年龄相仿的老头,一头白发,开口喊贺曼姝姑母,还拿出很多老照片来,流着眼泪讲述当年的事情。

贺曼姝见到家人的合照,也流泪了,但她依然对他们很是冷淡,看过照片就推了回去,直接替老伴拒绝了他们,甚至连一顿饭都没留他们吃。

如此折腾了几次,安徽那边才终于彻底放弃了。

邱鹿鸣也终于弄清了母亲的身世,原来贺曼姝是民国时期安徽桐城一个名门望族的女儿,生母是贺家第四房姨太太,她是贺家最小的女儿。十岁那年,生母病故。随着全国解放,家里又发生巨大变故,许多家产交了公,十五岁时父亲也去世了,她是父亲最小的孩子,也是最疼爱的孩子,父亲在遗嘱中将财产分做四份,每房一份,大房占比最多,其余三房均分,但大房子女最多,所以细算下来,反倒是她这个四房唯一继承人所得最多。

平日慈蔼的大太太翻脸无情,和她的子女侵占了她应得的遗产,只给了她极少的一点钱,将她赶出了家门。十五岁的少女毫无反抗之力,走投无路之际,是二太太所生的二哥收留,才有了庇护之所。

十六岁,她考入北京的大学时,遗产已所剩无几,后面的日子,都是靠着助学金艰苦度日。

也是这个时期,她与邱冀邺相识相恋了。

邱家是中医世家,但他读的却是西医大学。中医不断遭受打压,却有人变着法的要得到他家中珍藏的几本医书,为此家中诊所也被迫关闭,老父亲悄悄把医书交给他,要他带走保管,最后医书是藏在了贺曼姝的宿舍里,才躲过一劫。

邱冀邺对外一直宣扬中医落后,是封建的糟粕,五年下来,同学竟无人知道他还懂中医,当他以优异成绩在医科大学毕业,家中已经被多次翻抄,雪上加霜的是,他的留京名额,也被人侵占,求告无门,思前想后,他与同样被划为黑五类子女的贺曼姝商量着,主动申请来到了祖国的最北疆。

到了嘉阳,生活比他们预想得好得多得多,他们治病救人,教书育人,做着最高尚的职业,也最大程度得到嘉阳人民的尊敬和爱戴,虽然有几年,贺曼姝还是不可避免地遭受了一些不公平待遇,但整体上,他们的日子比原籍的亲人还是好了很多,贺曼姝的二哥在六十年代中期去世了,贺曼姝得到消息时,已是三年之后,二哥的坟头草已经老高,她大哭一场,从此再不提家乡,只当自己再无娘家亲人。

到九十年代,邱冀邺才听说,曾与邱家齐名的中医世家彭家珍藏的三个家传秘方,早在六十年代就在日本现世,申请专利,且批量生产,气得他大吼一声,当场摔了手中的茶杯。

历史的车轮滚滚而过,扬起了尘土,也碾压了尘土。

邱冀邺最小的哥哥去世后,他也不再惦念故乡,只把嘉阳当作故土了。

随着娇娇的长大,邱冀邺的心愿终于有望实现,他的医术终于后继有人了。

这孩子成功继承了邱郑两家人的优点,天资聪颖,身体健康,也巧妙地避过了父母的缺点,可谓是优生优育的典范之作。

邱冀邺手把手教授外孙女望闻问切,熟识医理药理,熟悉天文地理。小丫头也争气,很小就能上手诊病,学校的课程也没落下,十六岁就被中医大学破格录取,毕业后,留京工作两年,又返回嘉阳,安心跟在姥爷身边,继续精进易学知识,练习气功,又两年,逐步接手了诊所,人称小郑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