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明日就要下地掰苞谷了,家里这又少了一个劳动力,不知道啥时候能做完这些活儿。”

周老太太为不能下地干活发牢骚。

“娘,你就在家歇着吧,你哪年不干活,今年就看我们这些小辈,更何况咱家现在有驴车了,比往常那可要轻松多了。”

周老大笑着说,这少一个人多一人无所谓。

“行,你们掰完苞谷后,还得再掰苞谷叶,咱家里现在养了这么多的牲畜,割的草都不够吃了,正好多囤一些苞谷叶,等冬天的时候好喂它们。”

“嗯嗯,我们知道,你就好好在家休息,一年到头你也没闲着过,趁这个机会,就好好歇歇,正好红玉也快要生了,家里没个人看着我们在地里干活也不放心。”

周老太太点点头,儿子说的在理,她心里也没有那么不痛快了。

隔日一大早,周老大带头,领着家里的人下地掰苞谷。

十亩地,确实得干好几天。

大人在前面掰,孩子们在后面捡,然后堆在驴车上往家里运。

苞谷杆上的叶子又青又厚,晒干存起来用来喂牲畜,着实是个好主意。

“三丫你当心,要是被苞谷叶割伤了会又痒又痛的。”

周明棋抓着手臂,干了这么长时间的活,身上已经不知道出了几次汗,身上是又刺挠又痛。

“嗯嗯,还好咱们只是捡苞谷,要不然会更刺挠的。”

有大人在前面打头阵,她们这几个孩子轻松多了。

周明志和周明杰负责驾车把苞谷运回家。

趁这个空隙,她们在地里砍出一条小道来,方便驴车来回移动。

现在的时令算是早秋,天气没有那么热,更何况还是在苞谷地里。

宽大的叶片早就把阳光遮的一干二净。

大家干的还挺带劲,周明远哼哧哼哧的来回跑,一副小大人的模样。

临近中午,周老大让周明琴三姐妹回家准备做饭,他们掰完面前的苞谷后,会折回身来将苞谷收集起来。

周明书刚一进门,就看到婶子在剥包谷皮,旁边还有周老太太。

你看看,两个不方便行动的人也不知道歇一会儿,非要干活儿。

“你们回来了,我正说着呢,你们要是再不回来,我就要去做饭了。”周老太太的身体很僵硬,只动了动胳膊。

“奶奶,大伯让我们回家先把饭做起来,等一会儿她们就回来。”

但她们要准备什么饭菜呢?!

“厨房里有冬瓜,你们炒个冬瓜,已经开了口,再不吃会坏的。”周老太太说。

冬瓜算一个。

这两天一直忙着捉螺,家里还有不少螺肉,也还可以炒一盘。

之前腌制的变蛋也好了,周明书打算等会儿就去拿几个过来尝尝。

家里还有猪油渣和菌子酱,随便捯饬捯饬就能做出好几个菜来。

有了目标后,三姐妹就开始行动了。

周明画也跟着帮忙,小小的人儿坐在灶膛前,看着面前的火。

周明书拿了十个变蛋,将外面的壳儿敲碎了后,便露出它们琥珀色的真面目。

“三丫,这是你之前腌的鸡蛋?”周老太太看着那金黄的变蛋,一时有些怔愣。

这鸡蛋还没煮呢,就熟了?

“对呀,奶奶,这个蛋叫变蛋,你看这颜色好不好看?”

这变蛋确实是好看,但真的能吃吗?这不会是坏了吧。

“当然能吃了,还是流心的呢。”周明书顺手洗了一个,直接开口吃。

味道还不错,等会儿切开直接摆进盘子里就可以了。

看孙女吃的欢快,周老太太也没有阻止,也不知道她从哪儿学来的小吃。

等周老大他们一回来,她们就开始拉桌子吃饭。

今日饭桌上又有了没吃过的美食,大家也没有多问,直接开吃。

因为三丫的手艺总是会给她们惊喜。

这变蛋和平时吃的菜都不一样,吃起来不像是菜,更像是零食儿。

蛋清嚼在口中,感觉就像是在吃凉粉,当然,口感也不完全一样。

最好吃的部分是蛋黄,还是流心的。

周明远很喜欢,连吃了好几个。

“我还做了另外一种,颜色是黑色的,等做好了给大家做粥喝。”

见大家喜欢吃,周明书别提有多开心了。

这变蛋的保质期很长,等秋收后她再多做一些。

秋收期间,老周家是没有午睡的。

吃过午饭消了消饱,周老大一行人就去了地里。

就连小毛驴都是在地里解决了它的午饭,地里到处都是苞谷叶,它可以随便啃,偶尔还可以吃一两根没长好的嫩苞谷。

一直干到日落西山,大家才返程回家。

院子里的苞谷早已经堆积如山,大家来不及歇息就拎了凳子过来开始剥苞谷皮,把能挂上的全部都挂上,可以空出来一些地方。

刘氏和朱氏在厨房准备晚饭,周明书蹲在一边将苞谷两两系在一起。

“奶奶,这苞谷里面还是有很多虫子的,你看它们都在往外面爬。”

“那是当然喽,哪有没有虫子的庄稼?不过与往年相比,今年这虫子倒是少了不少,以前这地上爬的到处都是,有时候还会爬到床上去,黑天半夜的就感觉被子里有什么东西在拱,掀开一看,就是这虫子。”

听周老太太描述,周明书冷不丁的打了一个寒颤,这么恶心的吗?!

吃过晚饭天色已经黑透,但周老大三兄弟依然没有回去睡觉的意思。

借着明亮的月光,他们还在剥苞谷皮,旁边还有大伯娘和她阿娘。

这是……不打算休息了?

见她们如此,周明书也不想那么早就回屋,一个人盯着屋顶发呆也是很无聊的。

于是找一个小板凳坐在那里干活儿。

然后听几个大人唠嗑。

说的最多的还是大梁与外邦人的交战。

可能是三水县离大梁边塞比较近的原因,所以这里的乡亲便格外留心这些战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