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黄帝内经智慧解读 > 第28章 (12)针刺补泻技巧全解析:从理论到实战的精准运用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8章 (12)针刺补泻技巧全解析:从理论到实战的精准运用

黄帝问当阴与阳相混杂,气与血相混杂疾病已形成时应该怎样进行刺治呢?

岐伯说:“刺治此病应取其经髓,并刺脉中营血和脉外卫气”。这实际上是中医针灸疗法中“调和营卫,疏通经络”的精髓所在。经髓,指的是经络系统中的深层部分,是气血汇聚、脏腑功能体现的关键。而营血与卫气,则是中医理论中构成人体基本生命活动的两大物质基础,营血内行于脉中,滋养全身;卫气外护于体表,防御外邪。通过针刺特定穴位,以达到调和营卫、疏通经络、扶正祛邪的目的,是中医针灸治疗的基本原则。

我们“根据病人形体的肥瘦,高矮,四时气候的寒热温凉,确定针刺的次数多少和取穴部位的高低”,这则体现了中医“三因制宜”的治疗理念,即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形体肥瘦、高矮不同,人体的气血分布、经络走行也会有所差异,因此针刺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调整针刺的深度、角度以及选穴的位置。同时,四时气候的变化也会影响人体的生理机能,如冬季寒冷,人体阳气内敛,针刺时应注重温阳散寒;夏季炎热,人体阳气外浮,针刺时则需注意清热解暑。这种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正是中医针灸魅力之所在。

黄帝问:血气和邪气混杂疾病已经形成,阴阳失去了平衡。刺治时应该怎样用补和泻法呢?

岐伯说:泻实证时应在气盛的时候进针”。揭示了针灸治疗中的时间选择艺术,更蕴含了中医“顺应自然,因势利导”的治疗哲学。

想象一下,当人体处于气盛之时,正如江河之水汹涌澎湃,此时若以针灸之针为引导,顺其势而泻之,则邪气得以随气而出,门户大开,病邪自散。岐伯所言的“病人吸气时进针,使针与气同时入内”,正是利用了人体呼吸时气的流动规律,将针灸治疗与人体自然生理节律相结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而“刺其腧穴,以开放邪气外泄的门户”,则是针灸治疗中的具体操作手法。腧穴,作为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是针灸治疗的关键点。通过针刺腧穴,可以激发经气,疏通经络,进而达到调和气血、扶正祛邪的目的。而“开放邪气外泄的门户”,则形象地描述了针灸治疗后,病邪得以从体内排出的过程。

“病人呼气时出针,使针与气同时外出”,这一操作则体现了针灸治疗中的“关门”艺术。在邪气得到有效宣泄之后,及时出针,避免邪气再次入侵,同时也有助于人体正气的恢复与巩固。这样即可使精气不受伤,又能使邪气外泄”的针刺原则,正是中医针灸疗法中“泻法”的精髓所在。

所谓“泻法”,即通过针刺手法,使体内的邪气得以外泄,同时又不伤及人体的正气,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实施“大泻”这种较为强烈的泻法时,确实需要特别注意针刺的细节与技巧。正如您所说,“针刺时还要使针孔不要闭塞,以排泄邪气”,这是为了确保邪气能够顺畅地通过针孔排出体外。而“摇大其针孔,通力邪气外出的道路”,则是一种特殊的手法,通过轻微的摇动针体,使针孔周围的皮肤组织得到一定程度的松弛,从而拓宽邪气外泄的通道,增强泻邪的效果。

至于出针时的操作,“先以左手轻轻切按针口周围,然后迅速出针”,这一步骤同样至关重要。左手的切按不仅有助于固定针体,防止在出针时造成不必要的损伤,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引导正气回归,同时帮助抗盛的邪气随着针体的拔出而逐渐消散。这种“先按后出,引导正气”的手法,体现了中医针灸治疗中的“和”与“顺”的理念。

综上所述,中医针灸疗法中的“大泻”法,不仅要求操作者具备精湛的技艺与深厚的理论基础,更需要一种对生命之气的敬畏与尊重。只有这样,才能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保护好人体的精气神,达到“治病不伤身”的理想境界。

黄帝问补虚的方法又是怎么样了呢?

岐伯说:以手持针,不要立即刺入,先安定神气,等到病人呼气时进针,正是中医针灸治疗前准备与进针时机的精妙体现。

首先,“以手持针,不要立即刺入”,这一步骤看似简单,实则至关重要。它要求针灸医师在进针之前,先稳定自己的心神,保持专注与平静,以确保接下来的操作能够准确无误。同时,也是对病人的一种尊重与关怀,让病人感受到医师的沉稳与信心,从而放松心情,配合治疗。

接下来,“先安定神气,等到病人呼气时进针”,这是中医针灸中“因时制宜”治疗原则的具体应用。人体在呼气时,气机向外发散,此时进针,可以顺应人体气机的自然流动,减少针刺时的阻力与不适感。同时,也体现了中医“治神”的思想,即通过调节病人的心理状态,来提高治疗效果。

而“气呼出来了,针也就已经进去了”,这句话则形象地描述了进针时机的把握与操作的流畅性。当医师敏锐地捕捉到病人呼气的瞬间,迅速而准确地将针刺入穴位,整个过程仿佛与病人的呼吸节奏融为一体,达到了“针人合一”的境界。

“这样能使针孔周围与针体紧密粘合,使精气没有空隙外泄”,这是对针刺效果的一种理想描述。当针体顺利进入穴位后,由于针刺时的精细操作与病人气机的顺应配合,使得针孔周围的组织与针体之间形成了紧密的粘合状态。这种粘合不仅有助于保持针体的稳定与位置的准确,更重要的是,能够防止体内的精气因针孔而外泄,确保针灸治疗的效果能够充分发挥。

当气正实时迅速出针,但要在病人吸气时出针,气入针出”这一操作要领,正是中医针灸“泻法”与“补法”运用中的精妙之处。

“当气正实时迅速出针”,这要求针灸医师在准确把握病人气机变化的基础上,于气盛之时果断出针。这一步骤体现了中医“因势利导”的治疗原则,即顺应人体气机的自然流动,通过针刺手法的调整,达到驱邪扶正的目的。

这里的“但要在病人吸气时出针,气入针出”,则是对出针时机的进一步精细把控。吸气时,人体气机向内收敛,此时出针,虽然看似与“泻法”的初衷相悖,但实则是在避免针下的热气(即邪气或亢盛之气)随针而出时,带走体内的精气。这种“留邪保正”的策略,体现了中医针灸治疗中的智慧与权衡。

出针后,“立即按闭针孔捂住精气的失散之路”,这是为了巩固治疗效果,防止精气外泄。通过迅速按压针孔,可以封闭邪气外泄的通道,同时也有助于引导正气回归,加强脏腑经络的功能。这一步骤看似简单,实则对于针灸疗效的持久与稳定至关重要。

针刺时要耐心等待,不论是入针还是出针,都要掌握好时机”,正是中医针灸“补法”运用的精髓所在。

“补法”,顾名思义,是通过针刺手法来补充和增强人体正气的一种治疗方法。在这个过程中,耐心与时机成为了不可或缺的关键词。入针时,需静待病人气机平和,呼吸自然,于气定神闲之际缓缓进针,以免惊扰体内之气的正常运行。而出针时,则更要把握好气机变化的关键时刻,既要确保邪气得以外泄,又要防止正气随针而出,造成不必要的损耗。

“这样就能使以得之气不会从针孔散失”,这是对针刺效果的一种理想追求。通过精细的操作与准确的时机把握,针灸医师能够确保针刺所激发的气机在体内得到充分的传导与利用,而不会轻易地从针孔处逸散。这不仅有助于增强治疗效果,还能使病人感受到更为持久和稳定的疗效。

“将远处未至之气引导过来”,则是对针灸“补法”更深层次效果的描述。在中医理论中,气是生命活动的根本动力,它遍布全身,无处不在。而针灸作为一种外治法,其独特之处就在于能够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激发并调动体内的气机,使其按照既定的路径进行传导与分布。当针刺手法得当、时机准确时,就能够引导远处的气机向病灶处汇聚,从而达到治疗疾病、恢复健康的目的。

综上所述,中医针灸治疗中的“补法”不仅要求医师具备精湛的技术与深厚的理论功底,更需要一种对生命之气的深刻理解与敬畏之心。通过耐心等待与精准把握时机,针灸医师能够在针刺的每一个瞬间都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