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黄帝内经智慧解读 > 第24章 (2)揭秘!寒邪入侵经脉:众多疼痛背后的元凶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4章 (2)揭秘!寒邪入侵经脉:众多疼痛背后的元凶

黄帝说有的疼痛会突然停止,有的疼痛剧烈而不停止,这是什么原因?

岐伯说:我得佩服你这种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对生命奥秘的独到见解。

想象一下,寒气侵袭经脉,就像是冬日里的一股冷风直吹进了你刚打开窗的房间里,房间里的空气(经脉)瞬间变得冰冷,连带着房间里的物件(气血)都似乎缩了水,这就是“经脉受寒就会收缩”的生动写照。而一旦收缩过度,房间里的布局(经脉走向)就变得紧绷,甚至有些地方还出现了小范围的扭曲(屈曲拘急),这时候,如果你不小心碰到了那些边缘尖锐的装饰(细小脉络),哎呦,那可不就是“突然发生疼痛”了嘛!

但话说回来,这寒气带来的疼痛也并非无解。一旦得到了热气,疼痛就会立刻停止。这就像是你迅速关上了窗户,打开了暖气,房间里的温度回升,空气重新流动起来,那些紧绷扭曲的部分也渐渐恢复了原状,疼痛感自然也就烟消云散了。

所以,下次当你遇到类似的“寒气侵袭”导致的疼痛时,不妨试试给自己来一场温暖的“解救行动”,说不定就能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哦!

黄帝说:有的疼痛很剧烈,而不能按压,这是什么原因?

岐伯说:中医对于病邪与人体正气相互作用的精妙理解。在中医的世界里,寒邪与人体热气之间的“战斗”,可不仅仅是武侠小说里的情节,而是实实在在发生在我们的经脉之中。

想象一下,寒邪如同不速之客,悄然侵入我们的经脉,这时候,我们体内的热气就像是守护家园的勇士,两者相遇,自然免不了一场“搏斗”。这场搏斗的结果,就是经脉内的气血被搅动得翻天覆地,原本平静流淌的河流(经脉)变得波涛汹涌,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经脉满盛”。满盛之后,气血的流通受到阻碍,形成了“实”的状态,这种实而不通,正是疼痛产生的根源。

更有趣的是,当寒邪在经脉中“安营扎寨”,人体热气不甘示弱,纷纷聚集上来,企图将其驱逐出境。这种“敌进我亦进”的态势,使得经脉内的气血更加混乱,如同战场上的硝烟弥漫,混乱之中,疼痛自然更加剧烈,以至于“痛处不能触按”,就像是你碰到了一个一触即发的火药桶,谁还敢轻易去碰呢?

黄帝说:有的疼痛因按压而停止。这是什么原因呢?

岐伯说:这个问题,其实是在探讨中医理论中寒气对肠胃及其周围经络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外部手段(如按揉)来缓解由此产生的疼痛。在中医看来,人体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系统,各个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而寒气作为一种外邪,其侵袭往往能够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

当寒气侵袭到肠胃之间,那个被中医称为“膜源”的微妙区域时,就像是冬日里的寒风穿透了你的保暖衣物,直接吹到了你的肚子上。这种寒冷刺激会导致肠胃及其周围的血气变得凝涩,就像是河流在寒冬中结冰,水流变得缓慢甚至停滞。血气凝涩的结果,就是无法顺畅地滋养和濡润那些细小的脉络,这些脉络就像是遍布田野的细小水道,一旦堵塞,周围的土地就会失去生机。

于是,我们就看到了“拘急牵引”的现象,就像是紧绷的琴弦被突然拨动,产生的震动不仅限于琴弦本身,还会波及到周围的空气和物体。在人体中,这种拘急牵引会导致疼痛的产生,就像是肚子里的某个地方被紧紧揪住了一样。

但幸运的是,中医还告诉我们,通过外部的手段,如以手按揉,可以帮助血气重新散开,就像是春天的暖阳融化了河面的冰雪,让河水重新流淌起来。按揉的过程中,手的温度和力度促进了局部的气血循环,使得原本凝涩的血气得以散开,细小的脉络重新得到滋养和濡润,疼痛自然也就随之缓解了。所以,当你遇到因寒气侵袭肠胃而引发的疼痛时,不妨试试用温暖的手掌轻轻按揉痛处,或许就能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哦!

黄帝说:有的疼痛按压也不见缓解,这是什么原因?

岐伯说:个问题触及到了中医理论中关于寒邪侵袭督脉。

督脉,作为中医经络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阳脉之海”,它总督一身之阳气,对于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当寒邪侵袭到督脉时,情况就变得相对复杂和棘手。因为寒邪本身具有凝滞、收引的特性,它能够阻碍气血的流通,使督脉内的阳气受阻,从而引发一系列的症状,如疼痛、僵硬等。

所以说“即使是揉也难以达到病所”,是因为督脉位于人体背部正中,深藏不露,且其循行路径复杂,非一般手法所能及。此外,当寒邪深入督脉,与体内正气形成僵持状态时,单纯的按揉往往难以穿透寒邪的屏障,直接作用于病所,因此效果有限。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束手无策了。中医讲究辨证施治,针对不同的病症和病邪的性质,会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对于寒邪侵袭督脉的情况,除了按揉等外部手段外,还可以考虑使用针灸、拔罐、艾灸等疗法,这些疗法能够更直接地作用于督脉及其周围的经络,促进气血的流通,驱散寒邪,恢复督脉的正常功能。

黄帝说:有的疼痛处跳动应手,这是什么原因呢?

岐伯说:冲脉,被誉为“十二经脉之海”冲脉,是奇经八脉中不可或缺的一员。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脉络名称,更是中医理论体系中关于人体气血运行、脏腑功能调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来详细解析冲脉。

冲脉,作为奇经八脉之一,首载于《素问·骨空论》等中医经典着作。它起源于胞宫(即现代医学中的子宫及其附件区域),上至于头,下至于足,贯穿全身,是总领诸经气血的要冲。因此,冲脉有“十二经脉之海”、“五脏六腑之海”以及“血海”之美誉。

冲脉调节十二经气血:冲脉如同一个巨大的气血库,当经络脏腑气血有余时,它能加以涵蓄和贮存;而当气血不足时,又能给予灌注和补充,从而维持人体各组织器官的正常生理活动。这种调节功能,使得冲脉在中医理论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冲脉与生殖功能密切相关。女性的月经、怀孕、生产等生理活动,都离不开冲脉的滋养和调节。正如中医所说,“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这里的“太冲脉”,即指冲脉而言。

冲脉在循行过程中,与多条经脉相交会,如足少阴、阳明、厥阴等,从而具有调节某些脏腑(主要是肝、肾和胃)气机升降的功能。这种调节作用,有助于维持人体内部环境的稳定与和谐。

冲脉的病理变化,往往与多种疾病密切相关。如月经不调、崩漏、不育等妇科病症,以及胸腹气逆、拘急、燥热、瘕疝、喘动应手、痿症等全身症状,都可能与冲脉的功能失调有关。因此,在治疗这些疾病时,中医常常会从调理冲脉入手,以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我们接着说:当寒邪这股“不速之客”侵袭到冲脉之中时,就像是冬日里的寒风穿透了温暖的衣物,直接作用于我们身体的核心区域。这种寒冷刺激会导致冲脉内的血气流通受阻,原本顺畅的气血变得凝滞不前,形成了一种“气聚而不通”的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冲脉所经过的腹部区域就像是被寒气“冰封”了一般,失去了往日的柔软与活力。因此,当我们触压这个区域时,就会感受到一种明显的疼痛感,这种疼痛就像是直接作用在了被寒气凝聚的气血之上,应手而痛,让人难以忽视。

黄帝说有的疼痛,同时牵动心和背作痛,这是什么原因?

岐伯说:人体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经络与脏腑之间相互关联,共同维持着人体的生命活动。当寒气侵袭人体时,特别是侵袭到背部的足太阳膀胱经(中医称之为“足太阳之脉”或“背腧”),这条经脉与人体阳气密切相关,负责运行气血、抵御外邪。一旦寒气入侵,就会导致血脉运行不畅,出现滞涩现象。

血脉滞涩,意味着气血无法在经络中顺畅流动,进而导致局部组织得不到充分的滋养,形成血虚状态。血虚则意味着局部组织缺乏必要的营养和能量支持,进而产生疼痛等不适感。

而足太阳膀胱经不仅分布于背部,还通过经络与心脏相连。因此,当背部受寒导致血脉滞涩、血虚疼痛时,心脏也会因经络的相互牵引而感到不适,形成心与背相互牵引作痛的现象。

中医认为“不通则痛,通则不痛”。通过按揉背部的穴位和经络,可以促进局部气血的流通,使积聚的寒气得以消散,血脉得以畅通。这样一来,原本因血虚而疼痛的组织得到了充足的营养和能量支持,疼痛自然也就得以缓解了。

黄帝说有的疼痛是腹痛,并牵引大腿内侧的阴股,这是什么原因?

岐伯说:“寒邪侵袭到足厥阴之脉”的情况,我们可以从中医经络理论和病理机制的角度来解析。

足厥阴之脉,即中医所说的足厥阴肝经,沿着大腿内侧阴股进入毛中,进而联络阴器并抵达小腹,最终还与肝脏紧密相连。这条经脉在中医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是气血运行的通道,还与肝脏的功能紧密相关,参与调节人体的情志、疏泄气机等功能。

当寒邪侵袭到足厥阴肝经时,由于寒性凝滞、收引的特性,会导致经脉中的气血运行不畅,出现血脉凝涩、脉道紧急的现象。这种病理变化会直接影响到经脉所过之处的组织器官,特别是与肝脏紧密相连的胁肋部和小腹部。因此,患者往往会感到胁肋与少腹牵引作痛,这种疼痛往往呈现出拘急、紧缩的特点。

针对这种情况,中医会采用温经散寒、通络止痛的治疗方法。通过运用具有温通作用的中药或针灸等疗法,来驱散侵入经脉的寒邪,恢复气血的正常运行,从而缓解或消除疼痛等不适症状。

黄帝说,有的疼痛日久而积聚成小肠气,这是什么原因?

岐伯说:对于寒邪侵袭人体的描述,确实有着一套独特的解释体系。当寒邪侵袭到小肠膜原之间,这个区域我们可以理解为小肠周围的组织间隙以及与之相连的血络。中医认为,小肠不仅是食物消化吸收的重要场所,还与人体的气血生成和津液代谢密切相关。

当寒邪侵入这一区域时,其凝滞、收引的特性会导致络血(即血络中的血液)凝涩不畅。络血凝涩,意味着血液在血络中的流动受到了阻碍,无法顺畅地进入并留存在大经脉之中。这样一来,就造成了局部的血气滞流,即气血在某一区域积聚而无法正常循环。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血气滞流的状态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改善,就会逐渐形成一种病理状态,中医称之为“小肠气”。这里的“气”,并非指我们通常所说的气体,而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广泛概念,它涵盖了人体内的各种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药物的作用等。在“小肠气”的语境下,它更多是指由于血气滞流所引起的一系列小肠相关的病理改变和症状表现。

针对这种情况,中医会采用温通散寒、活血化瘀的治疗方法,旨在驱散侵入小肠膜原的寒邪,恢复络血的正常流动,从而消除血气滞流的状态,达到治疗“小肠气”的目的。

以上就是对“寒邪侵袭到小肠膜原之间,络血之中,就会使络血凝涩,不能留住于大经脉,因为血气滞流不能畅行,所以时间久了就会成为小肠气”这一问题的中医理论解释。希望能够帮助您更好地理解中医对于此类病症的认识和治疗思路。

黄帝说:有的疼痛很突然,使病人昏死过去,不省人事,稍过一会儿又苏醒过来,这是什么原因呢?

岐伯说:这是“寒邪侵袭到五脏,压迫五脏之气逆而上行。五脏是人体内最为重要的器官,它们不仅各自承担着独特的生理功能,还通过经络、气血等相互关联,共同维持着人体的生命活动。当寒邪这种外来病邪侵袭到五脏时,由于其性质阴寒、凝滞,会直接影响五脏的正常生理功能,导致五脏之气逆乱。

五脏之气逆而上行,意味着原本应该下沉或内守的气机被寒邪所迫,反而向上冲逆。这种逆乱的气机会对五脏本身造成进一步的压迫和损伤,使得脏器的功能更加紊乱。在这种情况下,脏器可能会出现上越外泄的现象,即原本应该藏于内的精气或气血被迫外泄,导致阴气在内衰竭。

阴气在内衰竭,意味着五脏失去了足够的阴液滋养和制约,而阳气则因为阴阳失衡而无法正常进入五脏,形成阴阳阻隔不通的局面。这种阴阳失和的状态会严重影响人体的生命活动,导致病人出现突然疼痛、昏死不省人事等危重症状。

然而,中医也强调“阴阳互根互用”,即阴阳双方是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当阳气在某种条件下得以恢复,阴阳之间的阻隔得以消除,阴阳相接时,人体的生命活动就会重新焕发生机。因此,在适当的治疗和调理下,病人是有可能苏醒并恢复健康的。

岐伯关于寒邪侵袭五脏及其后续病理变化的论述,不仅揭示了中医对于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还为我们提供了治疗此类疾病的重要思路。在现代医学的背景下,我们依然可以借鉴和运用这些宝贵的中医智慧来维护人类的健康。

黄帝说有的疼痛使病人呕吐,这是什么原因呢?

岐伯说:寒邪侵袭人体后,进入肠胃。肠胃不仅是食物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更与人体的气机升降、水液代谢等生理功能密切相关。

当寒邪侵袭到肠胃时,由于其凝滞、收引的特性,会直接影响肠胃的正常功能,导致肠胃之气受到压迫而逆行。这种逆行的肠胃之气,不仅会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还会引发一系列病理反应,其中最为常见的便是疼痛和呕吐。

疼痛,是由于寒邪凝滞,导致肠胃局部的气血运行不畅,经络受阻,从而产生不通则痛的现象。而呕吐,则是肠胃之气逆行向上,将胃内未消化的食物或胃液等排出体外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

针对这种情况,中医会采用温中散寒、和胃降逆的治疗方法。通过运用具有温通作用的中药或针灸等疗法,来驱散侵入肠胃的寒邪,恢复肠胃的正常功能,使逆行的肠胃之气得以平复,从而达到缓解疼痛、止呕的目的。

黄帝说有的疼痛是腹痛,而且病人会泄泻,这是什么原因呢?

岐伯说:小肠功能及其与寒邪侵袭之间关系的理解。在中医理论中,小肠作为六腑之一,扮演着“受盛之官”的重要角色,它负责接收来自胃的初步消化后的食物(水谷),并进行进一步的消化、吸收和分配。

当寒邪侵袭到小肠时,由于其凝滞、收引的特性,会直接影响小肠的正常生理功能。小肠一旦失去其“受盛”的作用,即无法正常接收和容纳水谷,就会导致水谷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过短,无法充分消化吸收。同时,寒邪还会影响小肠内的阳气运行,使阳气不能有效地温化水谷,进一步加剧了水谷的消化吸收障碍。

由于水谷不能在小肠内得到充分的停留和消化吸收,就会直接排入大肠,形成泄泻。而泄泻过程中,由于肠道的剧烈蠕动和水谷的过快排出,还会伴随有腹痛的症状。这种腹痛往往表现为绞痛或阵痛,是由于肠道平滑肌在寒邪刺激下过度收缩所引起的。

针对这种情况,中医会采用温中散寒、止泻止痛的治疗方法。通过运用具有温通散寒作用的中药或针灸等疗法,来驱散侵入小肠的寒邪,恢复小肠的正常生理功能,使水谷能够在小肠内得到充分的停留和消化吸收。同时,还会采用止泻止痛的药物来缓解泄泻和腹痛的症状。

此外,中医还强调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暖避寒,避免寒邪的侵袭。特别是在饮食方面,要避免食用生冷寒凉的食物,以免损伤小肠的阳气和功能。

黄帝说:有的疼痛是腹痛,而且病人会大便坚硬而难以排出,这是什么原因呢?

岐伯精准地指出了热邪滞留小肠所引发的一系列病理变化,这在中医理论中有着深刻的解释。首先,小肠作为六腑之一,除了“受盛之官”的角色外,还负责分清别浊,即将水谷进一步消化吸收后,将精微物质上输至脾,而将剩余糟粕下输至大肠。

当热邪持续留滞于小肠时,其炽热之性会灼伤小肠内的津液,导致肠道失去正常的濡润。这种内热伤津的状态,不仅会使病人感到发热口渴,还会出现粪便干燥坚硬、难以排出的便秘症状。由于粪便在肠道内滞留时间过长,会进一步刺激肠道黏膜,引起肠道平滑肌的痉挛性收缩,从而导致腹痛的发生。

此外,热邪滞留小肠还会影响小肠的分清别浊功能,使得精微物质与糟粕的分离受到影响,进一步加剧了便秘和腹痛的症状。

针对这种情况,中医会采用清热泻火、润肠通便的治疗方法。通过运用具有清热泻火作用的中药或针灸等疗法,来清除小肠内的热邪,恢复肠道的正常濡润和分清别浊功能。同时,还会采用润肠通便的药物来缓解便秘和腹痛的症状。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应该注意避免热邪的侵袭,保持饮食的清淡和均衡,多摄入富含纤维素的食物,以促进肠道的蠕动和排便。同时,保持良好的作息和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也有助于预防热邪滞留小肠等疾病的发生。

本节为我们说明了寒邪侵入的各种疼痛,大家学习到了多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