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黄帝内经智慧解读 > 第22章 (3)【揭秘】气逆病症全解析:症状、成因与高效治法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2章 (3)【揭秘】气逆病症全解析:症状、成因与高效治法

黄帝说:人出现气逆不顺的病症时,有的不能安卧,而且呼吸有声,有的不能安卧,但呼吸无声,有的起居如常,呼吸有声,有的能够安卧,行动则气喘,有的不能安卧,也不能行动,却会气喘,有的不能安卧,躺则气喘是哪些脏腑发病导致出现这样的症状呢?我想知道是怎么回事?

岐伯说:不能安卧,而且呼吸有声的是阳明经脉之气上逆”。在中医理论中,经脉的走向与气血的运行确实有着严密的逻辑和对应关系。

“足三阳的经脉从头到足都是下行的”,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主要循行于人体下肢外侧,且总体趋势是由头向足。然而,经脉的气血运行并非一成不变,它会受到内外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现在,“足阳明经脉之气上逆而行,导致呼吸不畅,在中医看来,呼吸不畅、喘息有声往往与肺、肾等脏腑的功能失调有关,也可能与气血运行不畅、痰饮阻滞等因素有关。而足阳明胃经虽然不直接关联呼吸功能,但其气血的异常运行可能通过影响脾胃功能,进而间接影响到肺气的宣降和肾气的纳气,从而引发呼吸系统的症状。

阳明与胃紧密相关,主要指的是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它们不仅联络着胃腑,还贯穿人体上下,影响着气血的流通与脏腑的协调。

“胃是六腑之海”,胃在人体消化系统中的核心地位,如同海洋般汇聚并输送着水谷精微,滋养全身。而“胃气以下行为顺”,则是中医对胃正常生理功能的一种概括,即胃气应当和降顺畅,将食物消化吸收后产生的营养物质输布全身,同时将代谢废物排出体外,保持身体内外环境的平衡。

当“阳明经脉气上逆”时,意味着原本应顺降的胃气出现了反向流动,这往往是由于外邪侵袭、情志失调、饮食不节等多种因素导致胃的功能紊乱。胃气上逆,不仅会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还可能引发一系列症状,如嗳气、反酸、呕吐等,同时也会影响人的睡眠质量,即“胃不和则卧不安”,因为胃气的逆乱会扰动心神,使得人难以安卧。

针对这种情况,中医治疗通常会采用和胃降逆、消食导滞等方法,旨在恢复胃气的正常下行,从而缓解病人的不适症状。

面对“如果病人起居如常而呼吸有声,则是肺的脉络不顺”这一说法,我们可以从中医理论的角度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

首中医所言的“肺的脉络不顺”,并非直接指物理性的阻塞或狭窄,而是更多地强调气血在肺经及其络脉中运行的不畅或失衡。在中医理论中,肺主气司呼吸,其络脉遍布全身,负责将肺气输布到各个脏腑组织,以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当病人出现“呼吸有声”而“起居如常”时,这确实可能反映了肺经或络脉的某种不和谐状态。然而,这种不和谐并未严重到影响病人的日常生活起居,说明其病情尚处于相对轻微的阶段。在中医看来,络脉生病往往比经脉生病更为表浅和轻微,因为它们更多地涉及到气血运行的细微变化,而非整体脏腑功能的严重受损。

“络脉不能随着经脉之气上下循行”,是因为气血在络脉中的流动受到了某种程度的阻碍或不畅。这种阻碍可能源于多种因素,如外感风寒、情志失调、饮食不节等,它们都可能影响气血的正常运行,导致络脉的功能失调。

在这种情况下,虽然病人呼吸不畅、喘息有声,但由于其起病较缓、病情较轻,且未影响到整体脏腑的生理功能,因此仍能维持正常的日常生活起居。

如果不能安卧,躺卧则气喘,则这种情况是水气侵犯肺所致”。

中医认为人体内的水液代谢与肺、脾、肾三脏密切相关,其中肾主水,司膀胱开合,具有调节体内水液平衡的重要作用。当肾病不能主水时,水液代谢就会出现紊乱,水气可能上逆而侵犯肺脏。

在中医理论中,肺为华盖,主气司呼吸,且肺为水之上源,通过宣发肃降作用参与水液代谢。当水气侵犯肺脏时,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受阻,气机不畅,就会出现气喘的症状。同时,由于水气停留于胸膈之间,压迫胸腔,使得病人无法平躺,否则气喘会更加严重。

这种情况在中医上被称为“水气凌心射肺”或“支饮”等病证,属于较为复杂的临床证候。治疗时需要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和体质进行辨证施治,采用温阳化饮、宣肺平喘等方法来恢复肺、脾、肾三脏的功能,从而消除水气、缓解气喘症状。

这里涉及到几个词汇,水气凌心射肺”和“支饮”和温阳化饮、宣肺平喘,有我来说一下:

我们来说说“水气凌心射肺”。这个术语形象地描绘了水气(即体内多余的水湿之气)侵犯心脏和肺脏的情景。在中医看来,心为君主之官,主血脉,而肺为相傅之官,主气司呼吸,两者相互依存,共同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当体内水液代谢失衡,水气内生并上逆时,它首先会冲击到位于上焦的心肺二脏。水气凌心可导致心悸、胸闷、水肿等症状;而水气射肺则会引起咳嗽、气喘、呼吸困难等呼吸系统症状。这种病理变化在中医临床上较为常见,多见于心衰、肺水肿等严重疾病的患者。

接下来,我们谈谈“支饮”。支饮是中医对饮证的一种分类,主要指的是水液停聚于胸膈之间,影响呼吸的一种病症。它与“水气凌心射肺”在症状上有所重叠,但更侧重于描述水液在胸膈部位的积聚及其对呼吸功能的影响。支饮患者常表现为咳嗽气喘、胸满闷胀、不能平卧等症状,且这些症状往往随着体位的变化而加重或减轻。在中医看来,支饮的形成与肺、脾、肾三脏的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尤其是肾阳不足,不能温化水液,导致水湿内生并上逆于胸膈所致。

对于这两种病症的治疗,中医通常采用温阳化饮、宣肺平喘、健脾利水等原则进行辨证施治。具体方法包括使用中药方剂如苓桂术甘汤、小青龙汤等以温阳化饮、宣肺平喘;同时结合针灸、推拿等中医特色疗法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温阳化饮、宣肺平喘”是两种相辅相成的治疗方法,它们常常被用于治疗因体内水液代谢失衡、肺气不宣所导致的各种病症。

“温阳化饮”。在中医理论中,阳气是推动人体生理活动的重要力量,它负责温暖身体、促进气血运行和水液代谢。当人体阳气不足时,就容易出现水液代谢障碍,形成水湿、痰饮等病理产物。这些病理产物停聚在体内,不仅会影响气血的正常运行,还会阻碍脏腑的功能发挥。因此,通过温阳的方法,可以激发人体的阳气,增强其对水液的温煦和气化作用,从而促进水液的正常代谢和排出,达到化饮的目的。

“宣肺平喘”则是针对肺气不宣、呼吸不畅所采取的治疗方法。在中医看来,肺主气司呼吸,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重要场所。当肺气受到外邪侵袭或内邪干扰时,就会出现肺气不宣、呼吸不畅的症状,如咳嗽、气喘、胸闷等。此时,通过宣肺的方法,可以打开肺气的通道,使其顺畅地出入于体内外;同时,结合平喘的方法,可以平息气道的痉挛和狭窄,从而缓解气喘的症状。

在临床上,“温阳化饮、宣肺平喘”这两种方法常常被结合使用,以治疗因水液代谢失衡、肺气不宣所导致的各种病症,如支饮、痰饮、哮喘等。具体治疗时,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特点进行辨证施治,选用合适的中药方剂和针灸、推拿等中医特色疗法进行治疗。

总之,“温阳化饮、宣肺平喘”是中医治疗中两种重要的治疗方法,它们通过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和水液的正常代谢、恢复肺气的正常功能等方面来发挥治疗作用。在实际应用中,需要遵循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由专业中医师进行诊断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