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三章 每一个细节都看得清清楚楚
很快,全国各大报纸和广播全都连篇累牍报道李长空准备招募海军的消息。
特别是当华夏的百姓们听说李长空要打倒小鬼子本岛,这对于他们的震撼是无与伦比。
这么多年来,小鬼子在华夏土地上作恶多端。
可是华夏却一直不能够对小鬼子形成有效的反制,这就使得小鬼子越来越猖狂。
华夏如果有办法能够打到小鬼子本土,这帮小鬼子也不会如此猖狂。
北平附近。
一个中央军的军营。
几个人聚在了一间营房之内,在昏暗的灯光下展开一份报纸。
这几个人以前全都是东北军的,是张大帅手下的海军军官。自从少帅将东北军撤到关内之后,他们就被打乱了,分到各地方的军队。
这么多年来,30万东北军一直没有归属感。
这些东北军无论走到哪里,都成为人们歧视的对象。
华夏的百姓都在骂这些东北军,说他们一枪不放,就把东北三省这广袤的土地,空手让给了小鬼子。
东北三省物产丰富有着极其丰富的矿产资源。
东北三省都是黑土地,土地肥沃,每年的粮食产量居于世界前列。
特别是张少帅撤回关内之后,将大量的武器装备全都给了小鬼子。
据说小鬼子光是占领了奉天军工厂,从奉天军工厂里缴获的步枪就多达100万支,子弹两亿多发,各种口径的火炮一万多门,轻重机枪一万多挺。
那这些武器装备就足够小鬼子武装100个步兵师。
东北的军工厂是当时亚洲最大的军工厂,比小鬼子的本土军工厂还要厉害,还要先进。
东北的军工厂那个时候能够生产240毫米口径的大炮,而这小鬼子的军工厂那个时候还不具备这一能力。
特别是那些空军和海军的装备,全都扔给了小鬼子,这些小鬼子拿起了那么多的武器装备毫不费力的一路南下打下了半个华夏。
提到这个事情,所有的人都感觉到痛心疾首,所有的人都心疼无比。这些被迫放下武器的东北军军官们,个个更是羞愧难当。
“弟兄们,李长空长官准备一路打到海边,组建我们华夏自己的海军。李长空长官已经向整个华夏发出邀请,以前但凡有海军经验的都可以报名参加。他来者不拒,他的目的就是要率领舰队打到小鬼子本土。”
说这一句话的不是别人的原东北军一艘护卫舰的舰长王大海。
“李长空是谁?咱们华夏能有海军吗?咱们华夏的海军早就被灭了。”
“我看这个人是病的不轻。咱们现在去招惹小鬼子,那不就是找死吗?小鬼子已经占领了半个华夏,咱们再去动它就是螳臂挡车。”
“王大海,你怎么连这种神经病的话都相信?这种神经病得去治病。”
在座的所有的人,除了王大海之外,对这个消息基本上都不屑一顾。
在这些人看来,华夏已经没有希望了,华夏的军队已经没救了。
再想组织一支华夏的海军,那简直就是痴心妄想,白日做梦。
这些人自从进了山海关之内,就一直被人瞧不起。
“弟兄们,李长空是最近在崛起西北崛起的一个民族英雄。
小鬼子在晋西北驻扎了第一军,这第一军的兵力有十万多人。至少被他消灭了七八万人。
最近小鬼子的大本营下令第二军联合20多万二鬼子从太行山脉一路向西,直奔李长空的队伍而去。结果这些二鬼子还没有跨过太行山脉就被炸死了一大半。”
王大海说的绘声绘色,激情澎湃,但是旁边的人却像看怪物一样看着他。
“王大海,我看不是人家病了,而是你病的不轻。咱们这些年和小鬼子打哪一次,不是被小鬼子打的屁滚尿流狼狈而逃。”
“晋西北那儿只有一些土八路,他们要枪没枪,要炮没炮。老子就不相信这些土八路拿命往上填,就能够轻而易举的消灭那么多的小鬼子。”
“淞沪会战期间,咱们华夏出动了百万大军,苦战三个月,结果呢?损失了30多万人之打死打伤了小鬼子两万多人。
咱们这些年打的有多惨,你们都知道。”
“王大海,我们以前都是海军,你的心情我理解,我做梦也想重新回到大洋驾驶我们的战舰同小鬼子殊死搏斗,就算是葬身大海我也高兴。”
众人连连点头,没有一个人相信王大海的话。
“弟兄们,难道你们都不看报纸吗?”
“这些年来,报纸上的消息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哪有多少是真消息?”
“王大海,我觉得咱们还是不要自找麻烦了,咱们就安安心心的在这儿当兵,当一辈子的兵。”
“咱们这一辈子说不定都看不到小鬼子被赶出华夏的那一天。
苦了东北的那些父老乡亲们了,没有我们的保护,他们始终生活在消费者的铁蹄之下。
真不知道那些人该如何才能活下去。”
说到了这里,有的人瞬间眼角红了。这些人都生活在东北,他们在东北的时候就和小鬼子打过。
这些人都知道小鬼子有多残暴,他们也知道小鬼子是如何对付东北的百姓。
可惜他们抛弃了父母,爹娘抛弃了妻儿,子女抛弃了父老乡亲进入关内。
一想到他们的亲人在小鬼子的铁蹄蹂躏之下过着生不如死的生活,所有的人都心如刀割。
“弟兄们,这些报纸上的照片总不会是假的吧?”王大海说完了之后。掀起了席子,从席子里边拿出了十几份报纸。
这些报纸被保存的非常完整,没有一点褶皱。
虽然有的报纸被压在席子下,被汗水浸透了,变得发黄。但是这些报纸都平平整整。
当王大海把这十几张保存的完好的报纸拿出来摆在众人面前的时候,所有的人全都靠了过去,报纸上的内容深深的吸引了他们。所有的人都将目光放在了报纸的照片上。
报纸上的照片印刷的非常清晰,照片上的每一个细节都看得清清楚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