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皇帝爱新觉罗·颙琰,作为清朝第七位皇帝,在位25年,36岁登基,39岁亲政。嘉庆帝亲政后除掉了第一大贪官和珅及其党羽。
亲政初期,他下令官员向自己提意见,以身作则,带头节俭,停止让各地官员进献贡物,希望以此带动其他官员效仿。
蔡牵率领海盗船队不断劫掠商船、攻击沿海地区,给东南沿海的贸易和百姓生活带来极大危害。嘉庆帝派遣大臣组织水师进行剿灭。经过多次海战,王得禄、邱良功等将领与蔡牵的海盗船队展开殊死搏斗。最终,蔡牵在逃亡过程中落水而死,这场漫长的剿灭海盗之战历时十余年。
朝中官员相互勾结、拉帮结派的现象十分严重。他在铲除和珅后,发现朝中竟没有几个可以安心任用的官员,大臣们遇事推诿成风,这让嘉庆帝意识到改变现状的决心。
嘉庆四年,嘉庆皇帝颁布法令明确规定,除非是有着明确反清思想的着作,其余模棱两可的文字都不应当当做文字狱处理。这一规定标志着文字狱的结束。
对于以前的文字狱案件,刑部也将按这个标准重新审定,确定没有明确反清思想的全部整理成清单,交由嘉庆皇帝定夺。
洪亮吉向嘉庆皇帝上书陈述时事,言辞较为犀利,处理这个事件的官员直接给洪亮吉扣了一顶大不敬的大帽子,量刑为斩立决。但嘉庆皇帝认为处理过重,将其改为发配新疆。后来嘉庆又承认洪亮吉说的是比较好的建议,还下令将其放回原籍。
随着文字疫的结束,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逐渐活跃起来。之前一些只能以手抄本形式流传的着作,如《红楼梦》,自嘉庆年间起开始刊刻流传,成为广为人知的畅销书。《儒林外史》等曾有着相似命运的巨着,也得以广泛传播。此外,《浮生六记》《何典》等小说也如雨后春笋般诞生,这些都反映了文字狱结束后文化领域的复苏和发展。
嘉庆八年,44 岁的嘉庆帝遭遇了神武门刺杀案。一个名叫陈德的失业厨师,竟在嘉庆帝回宫参加典礼时,于神武门外持刀行刺。这是清朝历史上罕见的皇帝遇刺事件。
嘉庆八年举行耕耤礼,嘉庆皇帝从圆明园返回紫禁城准备斋戒。从紫禁城的北门神武门入宫,刚进顺贞门时,身后突然人声嘈杂。起初嘉庆皇帝未理会,进入顺贞门后嘈杂声未止,命太监出去探听,才知有人行刺,随后御前大臣和侍卫等将行刺者擒获。
陈德,47 岁,京师本地人。其父母原是镶黄旗旗人松年家的奴仆,松年到山东青州府当同知时,陈德一家跟随。他 23 岁娶青州驻防旗人出旗为民的张五勒之女张氏为妻,此后一直跟着青州府的官员当差。
父母双亡后,31 岁的陈德从山东进京,投靠堂姐姜陈氏。他先后跟过工部员外郎沈某、侍卫绷某等多位小京官当差,39 岁时跟着内务府内管领常素当差三年。嘉庆三年,他和妻子典给方家胡同孟明家当厨子,嘉庆六年妻子去世,岳母残疾,靠他养活。今年二月,孟明家将他辞退,他借住在朋友黄五福家。
陈德称因生活困苦、生计无着想要自杀,但又想死前做件大事让人知道,便选择了行刺皇帝。他本以为犯了惊驾之罪会被侍卫当场乱刀砍死,图个爽快,也死个明白,坚称无人指使。
审案官员起初怀疑陈德背后有主谋,将他的亲朋戚友全部捉拿审问,但陈德面对严刑始终坚持是个人行为。
最终,陈德被判凌迟处死,他的两哥分别为 13 岁和 15 岁的儿子被判绞死,其 80 岁的岳母因年事已高免议。
期间,嘉庆收到一封匿名信,称笔帖是兴德保父子曾在案发前和陈德来往过密,且陈德的同党尚在宫外蓄谋起事。嘉庆命人调查,发现是一个叫兆昌的人与兴德保父子素有私怨,趁机诬陷他们。嘉庆意识到此案再追查下去会引发更多不良影响,于是下旨结案。
六位护驾有功的大臣按不同程度赏赐或升官进爵;神武门护军统领与贞顺门护军副统领被罢黜,京城侍卫统领则被革职发配热河。其余在现场未救驾的侍卫受到嘉庆帝的斥责。
这起案件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震动,成为了清朝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对于陈德行刺的真正动机,后世也存在多种猜测,但由于缺乏确凿证据,至今仍存在一定的谜团。
白莲教起义爆发和清政府下令禁止进口鸦片这两件事发生在嘉庆元年(1796 年),白莲教起义爆发,嘉庆帝组织镇压持续了九年之久。清朝政府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在这一年,清政府虽下令禁止进口鸦片,废止鸦片关税,但鸦片完全靠非法走私输入。
嘉庆皇帝分别两次下诏禁烟,诏命停止鸦片征税,不许再有输入,并且明确禁止种植鸦片。要求地方官员加强对鸦片的查禁。两广总督阮元在地方频繁查禁鸦片,对一些鸦片贩子和相关违法人员进行抓捕和惩处。
英国在工业革命后,迫切需要扩大海外市场和获取原料,而与中国的贸易中存在巨大逆差。为了扭转这种局面,英国东印度公司开始大量向中国走私鸦片。起初,鸦片贩子在澳门设立存储站,后来因澳门的限制和税率问题,鸦片贸易逐渐转移到黄埔、伶仃洋等地区。
部分清朝官员被鸦片贩子收买,对鸦片走私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为其提供掩护,使得鸦片贸易得以通行无阻。
当时很多人对鸦片的危害认识不深,一些人将吸食鸦片视为一种时尚或消遣方式,导致吸食鸦片的人群逐渐扩大。
嘉庆帝秉持“天朝上国”的保守态度,对西方的贸易要求多予以拒绝。当时,西方国家正处于工业革命时期,科技和经济迅速发展,迫切希望与中国扩大贸易往来。
嘉庆帝认为中国地大物博,无需依赖西方商品,且担心与西方的贸易会带来社会不稳定因素。这种保守的外交政策使得清朝错过了向西方学习先进科技和管理经验的机会,也未能及时调整经济结构以适应世界发展的潮流。
英国曾多次派遣使团访华,希望与清朝建立更广泛的贸易关系并进行文化交流。但嘉庆帝对这些使团的要求多不予理会,甚至在礼仪等问题上表现出强硬的态度,导致双方关系紧张。
在乾隆二十年起,英国商人开始大量出现在定海和宁波等海港码头。当时地方政府出于国内需求需要,严禁英国商人大量购买中国的商品,对对外贸易进行了严格限制。
其后数年,英国商人数次请求其他地方政府允许他们通商,请求虽被同意,但商品买卖的数量依旧受到严加限制。
嘉庆二十一年(1816 年),英国国王第四次派使臣朝见,“遣其臣加拉威礼来粤东投书”,献方物。在此次英国使团到达广东后,与中方在晋见礼仪上产生了争执。
广东巡抚董教增希望英国人行中国番邦晋见督抚要员的跪拜大礼,但英国使团的团长加拉威礼只肯行英国的脱帽、鞠躬的礼仪,双方为此争论了好几天,最终董教增只好同意英国人的要求。
后来使团到达北京郊外的圆明园时,使团主要负责人罗尔美都病倒,副使马礼逊因朝见衣服在另一辆马车上而拒绝朝见嘉庆皇帝。户部尚书和世泰向嘉庆皇帝谎称英国两位贡使都病倒,导致英国贡使没能朝见嘉庆皇帝,嘉庆帝也没有收下他们的礼物,还将他们半陪伴、半押解地送回了广东。
后来嘉庆帝得知真相后,恢复了英国使团的待遇并收下贡品,还回赠了英国国王礼物,但仍降旨革除了户部尚书和世泰、工部尚书苏楞额和长芦盐政广惠的职务。
英国海军数次出兵窥伺并侵占澳门,英军军舰甚至冲击到了清军海防的前沿阵地虎门和黄埔,但最终畏惧于清政府在经济上对他们的制裁,才退出了澳门。
1808 年英国以帮助葡萄牙防御法国侵占澳门为借口,派兵入侵广东香山鸡颈洋面。当时葡萄牙对澳门进行着一定程度的管理,但澳门的主权仍在中国手中,归香山县管辖。英国企图借保护英国贸易之名,行侵占澳门之实。
英国派遣 9 艘军舰入侵广东香山鸡颈洋面,随后 300 多名英军公然登岸,占据了澳门的三巴寺、东西炮台等处。之后,又驾舢板 3 艘驶入省河,至广州城外十三行停泊,并要求在澳门居住。
两广总督吴熊光令英军回黄浦候旨,但英军无视。嘉庆皇帝得知后,谕示吴熊光对英军严加诘责,命令他们驶离。然而,英军仍迟迟不动。
嘉庆帝调集清军封锁水路,断绝英军的粮食供应。由于英军长途跋涉,且在西太平洋地区殖民力量薄弱,到 10 月份因后勤补给短缺,只能撤离澳门。
嘉庆帝以吴熊光在英军侵占澳门时表现怯懦为由,罢免了其总督职务,并将他遣戍伊犁;广东巡抚孙玉庭也被革职。此外,嘉庆帝还谕示加强澳门炮台管理。
这次事件是英国对中国的一次试探性侵略行为,虽然以清军的胜利告终,但也为两国关系蒙上了一层阴影,同时也预示着英国等西方国家对中国的侵略野心不断膨胀。
清政府秉持着“天朝上国”的观念,担心与西方贸易会带来社会不稳定因素和文化冲击。在贸易规则上,清政府坚持以朝贡体系为主,要求西方使者遵循中国的礼仪和制度,这与西方的贸易诉求产生了很大冲突。
由于正常贸易渠道受阻,英国等西方国家为了获取中国的财富和市场,便选择了走私鸦片这种非法手段。他们企图通过让中国人吸食鸦片上瘾,不仅可以获取巨额利润来弥补贸易逆差,还可以削弱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社会稳定,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创造条件。
鸦片的大量输入不仅破坏了中国的经济秩序,导致白银外流、财政困难,还严重危害了民众的身心健康,使社会风气败坏,国家陷入更深的危机之中。
嘉庆皇帝一生勤政,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试图挽救清朝的衰落,但由于各种原因,未能从根本上扭转局势。他处于清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节点,其统治时期清朝的国力逐渐衰落,社会矛盾日益尖锐。不过,他并非昏君,作为一个封建王朝的守成之君,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清朝的统治。1820 年,嘉庆帝在热河行宫突然去世,享年 61 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