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弘扬国学的前进途中,经常会有涉及到历史人物,他们是我们的楷模。2015年,我们的考察开始触及祖师爷级别的,例如周公庙(后续涉及),黍谷山。
诸葛孔明的名字其实是诸葛明孔,是懂得孔子学说,诸葛孔明在制定职业生涯,其实是参照了孔子的思路。
孔子梦见周公,象征着他对于理想政治和道德规范的追求。在探讨这一主题时,首先触及的是孔子与周公之间的精神联系。周公,姬旦,是周武王的弟弟,以其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对礼乐文化的贡献闻名于世。他所制定的礼乐制度,不仅稳定了周朝的政治秩序,而且对后世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对于孔子而言,周公不仅是其政治理想的代表,更是其精神上的导师。
孔子在其一生的不同阶段多次梦见周公,这反映了他对周公治国理念的深度认同和追随。据《论语》记载,孔子曾感叹自己衰老而久未梦见周公,这表达了他对自己理想未能完全实现的哀愁及对周公高尚德行的无限敬仰。
这种梦境的象征意义,在于它不仅仅是孔子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一种哲学和政治理念的反映。孔子生活在周朝末年,一个礼崩乐坏、社会动荡的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他通过倡导周公的礼乐制度,试图恢复社会的和谐与秩序。他的这种努力,虽然在其生前未能见到明显的成效,但其思想却深深地影响了后世。
此外,孔子梦见周公的故事也启示了一个深层的道理:一个人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生前的成就,更在于其思想和精神能否被后世继承并发扬光大。正如孔子虽生不逢时,但其思想却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了几千年的东方文明。
总的来说,孔子梦见周公不仅仅是一段历史记载,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一个追求理想、不畏艰难的智者形象。这种精神是超越时代的,对于每一个处在困境中仍不愿放弃理想的人,都是一剂精神上的良药。
诸葛亮自比管乐,体现了他对自己政治和军事才能的高度自信。在古代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卓越的人物以其非凡的才华和成就被后人铭记。诸葛亮,三国时期蜀汉的丞相,便是其中之一。
诸葛亮在年轻时,尽管尚未有显赫的成就,却已经表现出了极高的志向和自信。他在隆中隐居期间,便自视为能够与春秋时期的名相管仲和战国时期的名将乐毅相提并论的人物。这种自我评价,在当时可能被视为狂妄,但后来的历史发展证明了诸葛亮的这种自我定位并非空穴来风。
首先,管仲作为齐国的相国,帮助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其政治智慧和治国策略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乐毅则是以军事才能着称,曾协助燕国攻破齐国七十余城。而诸葛亮则在政治和军事两方面均有卓越表现,他不仅辅佐刘备建立了蜀汉政权,还多次亲自出征北伐,展现了其全面的才能。
其次,诸葛亮的政治理念也与管仲有诸多相似之处。他们都强调法治的重要性,主张通过赏罚分明、礼法并用的方式来维护国家的稳定和秩序。诸葛亮在治理蜀汉时,注重法制的建设,强调法律的公正执行,这与管仲的政治理念不谋而合。同时,诸葛亮在军事上的才能,也使他能够像乐毅一样,在战场上取得辉煌的成就。
最后,诸葛亮的自比管乐,不仅仅是对个人能力的自信,更是对理想的追求。他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不仅要恢复汉室的旧日荣光,还要为百姓谋求一个和平繁荣的时代。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是诸葛亮能够不懈努力、最终成就一番事业的重要原因。
综上所述,诸葛亮自比管乐,既体现了他对自己全面才能的自信,也反映了他对于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的追求。这种自信和追求,是他能够在乱世中崛起,成为一位伟大政治家和军事家的关键因素。
在多年的讲座中,我发现诸子百家似乎都对阴阳学说涉及,似乎都不全面,这说明研究传统文化,必须研究阴阳,阴阳的大家,就是邹衍!
邹衍是中国战国时期的思想家、阴阳家代表人物。他的主要思想是“五德终始说”和“大九州说”。 “五德终始说”是邹衍的历史哲学观点,他认为历史的发展是按照五行相胜的顺序进行的,每个朝代都有与之相应的“德”,朝代的更替是“德”的转移。这种学说对后世的历史观和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大九州说”是邹衍的地理学说,他认为天下分为九大州,中国只是其中之一。这一学说反映了他对世界的广阔视野和认识。 邹衍的思想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他的学说也受到了许多人的关注和讨论。他的思想对于中国古代哲学、历史和文化的发展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邹衍的评价存在不同的观点。有些人认为他的学说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启发性,而另一些人则对他的观点提出了批评和质疑。在研究邹衍时,需要综合考虑历史背景、学术环境以及不同观点的讨论,以形成对他的全面认识。
邹衍游历各国,受到了各国君主的礼遇和重视。他的思想在当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传播和应用。 邹衍的足迹反映了他在那个时代的思想追求和学术影响。他的学说和思想为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史记》中有关邹衍的记载主要集中在《孟子荀卿列传》中,2015年,在准备书写《易品东周列国》的过程中,知道了密云有黍谷山,提供这个消息的是密云有关部门的李先生。
于是,在5月6号,我和小徐,小刘来到黍谷山山脚下,来这里考察当年邹衍吹律的地方。
黍谷山在北京顺义区东北与密云区交界处,是顺义进入东北部浅山区的第一道山脉。黍谷山,海拔648米,冈峦起伏,地形多变。山体由中元古界蓟县系白云岩构成,岩石形成距今约15亿年,附近断层交错,岩性复杂,为燕山期以来形成的褶皱断块山体。山上绿树蓊郁,山花烂漫,生机盎然,景色宜人。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山上有一处景致名“黍谷回春”,又名“黍谷先春”。
公元前331年燕昭王即位。为使燕国强大,他改革政治,发展生产,扩充军事,广泛招揽人才。他在河北易县筑黄金台,黄金台亦称招贤台,为其尊师之所。后故址划归河北省定兴县高里乡北章村台上(台上隶属于北章村,因黄金台在此而得名),目前遗址尚存。燕昭王置千金于台上,以招揽天下名士。于是,“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这样,燕国出现了人才济济的局面。清康熙《黄金台怀古》云:“昭王礼贤士,筑馆黄金台。矫矫昌国君,奋袂起尘埃……”
邹衍慕名来到燕国,燕昭王拿着扫帚在前清扫,为邹衍引导开路。可见燕昭王是多么求贤若渴。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编修的《顺义县志》“寓贤”中对邹衍有简略记载。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国,燕昭王要振兴燕国,首先要发展生产,使粮食丰收,国库充盈,才可实现他的雄才大略。《昌平山水记》载:燕有黍谷,地美而寒,不生五谷,邹子居之,吹律而温气生,而禾谷滋生。当时这一带十分寒冷,不能生长农作物。而邹衍精通阴阳五行,为解决这个问题,邹衍曾在山上吹律而温气生。律,古时的乐器,人们认为律声为阳刚雄健的乐音,吹律可以去阴寒之气,使土地变得温暖。暖气至,则五谷生。
由此可见,邹衍在燕国,从事的是发展农业的工作。他根据顺义、怀柔、密云一带气候的特征,经过一番分析比较,选定种植生育期短、抗风性强的黍子、谷子以及其它农作物。
邹衍吹奏律管,这一事件被用来形容具有特殊才能或能力的人,他们的行为或技能可以产生出人意料的效果。 这个故事反映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探索和对神秘力量的想象。同时,也提醒人们在面对一些超自然现象时,要保持理性和科学的态度。 需要注意的是,“邹衍吹律”可能更多地是一种传说或寓言,而非真实的历史事件。它在后来的文化中被引用和传承,成为了一个富有象征意义的典故。
在今舞彩浅山鞑子沟山顶有一风洞,称“锁风洞”。“山有风洞,洞口寒风凛冽,盛夏人不敢入,后人遂名之邹子祭风台。”《顺义区地名志》载:海拔480米,洞穴长18米,宽5米,高8米,面积约90平方米。
风洞洞口寒气逼人,即使是夏季,洞口仍有凛冽之气,人不敢入内。当地人传说,旧时风洞前曾有石桌、石凳等,传说邹衍就在此吹律,风洞内寒气被阳气锁住,不能外出,而温气至,生五谷。
李白曾作《邹衍谷》一诗:“燕谷无暖气,穷岩闭严阴。邹子一吹律,能回天地心。”可见李白应是到过这一带的,他的诗描绘了旧时燕谷的自然形态,而且他比较推崇邹衍。
为何会出现邹子吹律说呢?燕国农业丰收后,国力强盛,燕昭王派乐毅联合五国之兵伐齐,连下齐国七十多城。燕将秦开率兵北伐,屡败东胡,开拓疆土1000余里,设“渔阳”“上谷”“右北平”“辽东”“辽西”五郡,成语“秦开却胡”即此,燕国在当时可谓盛极一时,成为战国七雄之一。燕国的强盛,来源于经济的富足。如果燕国没有足够的粮食,强大的军队,雄厚的后勤保障,则很难有这样气吞如虎的气势。
在黍山顶,曾建有邹子庙,里面供奉着大贤邹衍。山上还有“别谷院”,是邹衍分辨五谷的地方。史料载:燕太子丹曾至此,重修古庙。殿前的空地上还有几通石碑,石碑上的字迹经风雨剥蚀,已经漫漶不清,其中一通碑上有“黍谷燕山”,字迹清晰可辨,碑文据说是记述太子丹祭祀邹衍的。
此地为燕国北界,秦开打败东胡后,才设渔阳等五郡,扩大了燕国的疆域。渔阳郡的郡治一说在今密云统军庄,一说在怀柔梨园庄,离黍山不远。
清朝康熙年间的怀柔知县吴景果写过一首长诗,名为《黍谷山》:
“燕郊称黍谷,盛夏阴风悲。
自古春不到,何由五谷滋?
忽来谈天衍,试为暖律吹。
一奏寒气解,再奏阳和随。
冰芽忽发种,玉粒分参差。”
清康熙《怀柔县志》也记载:“黍谷山有风洞,名祭风台,山上有邹衍庙,又有‘别谷崖’,传为邹子分别五谷处。”
山顶建“玉皇庙”“娘娘庙”。庙下不远有一井,井水清冽甘甜,人们用水桶弯腰即可汲水,虽位于山顶,但无论天气多么干旱,井水从不干涸。
与黍山一脉的舞彩浅山,山峦起伏,植被茂盛,山泉清澈,鸟语花香,景色优美。近年,国家重视环境保护,浅山内又有野山羊、狐狸、獾、狸子、山鸡等野生动物和鸟类出没,成为人们假日休闲娱乐的理想场所。
我们从中午到下午四点多,历经4个小时,等回到山脚下,已经是筋疲力尽,这时天空乌云密布,下起了雨,我们沐浴在雨中,思考着,回味着,不愿离开,这个时候,李先生来电话,他在办公室等着我们。。。
在这期间,我们还问了当地的向导,他们说:在山下偶尔会看到山上的狐狸大作,可惜我们没有这个缘分,只能听听老人们讲故事:
有一只狐狸,它在森林中生活了很久,一直都很聪明机智。有一天,这只狐狸遇到了一位智者,智者告诉它通过打坐可以修身养性、提升智慧。 狐狸对这个新的知识感到非常兴奋,它决定开始尝试打坐。于是,它找到了一个安静的地方,盘起腿来,闭上眼睛,努力让自己的思维平静下来。 一开始,狐狸很难集中注意力,它的思绪总是四处飘荡。但它并没有放弃,而是坚持不懈地练习。随着时间的推移,狐狸逐渐能够让自己的思绪安静下来,进入一种宁静的状态。 通过打坐,狐狸开始对自己和世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学会了观察自己的内心,反思自己的行为,并且变得更加有耐心和宽容。 最终,狐狸成为了森林中最有智慧的动物之一。它的故事也传遍了整个森林,其他动物们也受到了启发,开始学习打坐。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通过坚持和努力,我们都可以不断提升自己,变得更加智慧和成熟。
黍谷山的故事数不清,代代相传,传到今天,明天,后天。
在抗日战争期间,黍谷山成为了重要的战略地点,并见证了许多英勇的斗争。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各地的寺庙和其他宗教场所常常成为抗战精神的寄托和支持抗战活动的重要场所。黍谷山上的庙宇在这一时期扮演了类似的角色,为抗战提供了精神支持。虽然直接的记录不多,但可以推测,这些场所在战争期间具有特殊的文化和精神意义。
黍谷山的地理位置对于当时的抗日活动至关重要。作为北京东北的门户,控制这一地区对于防守和进攻都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此外,黍谷山丰富的自然资源也为抗战提供了物质基础,如水源和食物等,这些都是持久战的关键要素。
黍谷山的自然环境为抗日游击队提供了良好的掩护,其复杂多变的地形成为游击战的理想场所。黍谷山的地理优势使其成为连接顺义和密云两地的重要节点,对于战略布局具有重要影响。黍谷山的文化资源,如庙宇和古迹,可能成为抗日军民的精神寄托,增强抗战决心。黍谷山的自然资源为抗战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支持,如水源和食物等。
1938 年 6 月,八路军第四纵队在黍谷山地区与日军展开了激烈战斗。第四纵队在司令员宋时轮的指挥下,利用地形优势,巧妙地进行游击战,给予日军以沉重打击。这次战斗不仅有效地阻止了日军的进攻,还增强了当地人民的抗日信心。
综上所述,抗日战争期间的黍谷山不仅是自然与文化的宝库,更在战争的历史背景下展现了其独特的战略和文化价值。这片土地见证了中华民族在艰难岁月中的不屈不挠和顽强抗争,成为后人汲取精神力量的源泉。
等到了密云县政府办公室,李先生又把自己的多年研究心得给我们讲了很多,并且赠送《黍谷先春》。。。。。。
正是无数的中华文化的创造者,研究者,应用者,传播者,中华文化的智慧才源远流长。。。。。。
2017年,夏天,我们再次来到黍谷山,那是后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