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日当空,持续数月的旱灾让洪州陷入了绝境。曾经繁华的城市如今被沙尘笼罩,房屋倒塌,农田干裂,百姓们生活困苦不堪。然而,比旱灾更可怕的是瘟疫的蔓延。疾病如影随形地吞噬着人们的生命,无数家庭支离破碎,整个城市沉浸在绝望和哀伤之中。
李沧浪站在城墙上,望着远方的地平线,心中充满了忧虑。他知道,这场旱灾已经给洪州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后果将不堪设想。正当他沉思时,一名士兵跑来告诉他,蒋文平求见。
李沧浪转身望去,只见一个身穿官服的中年人缓缓走来。他身材高大,面容憔悴,但眼神坚定而深邃。此人正是蒋文平,新任的洪州刺史。李沧浪迎上前去,两人寒暄一番后,便开始讨论起当前的局势。
蒋文平神情凝重地说:“李先生,此次旱灾对我洪州造成了极大的破坏,百姓生活困苦,疫病横行,情况十分危急。”李沧浪点了点头,表示同意。他深知这场旱灾的严重性,也明白必须采取果断措施来拯救这座城市。
蒋文平接着说:“我已下令开仓放粮,救济灾民,并组织了医疗队伍前往各地救治疫病患者。同时,我们还需要加强水源的开发和保护,以确保居民有足够的饮用水。”李沧浪听后,微微皱起眉头。他知道这些措施虽然重要,但要彻底解决旱灾问题,还需要更多的努力。
他们继续讨论了一些具体的应对方案,包括如何调配资源、加强防御等。李沧浪也向蒋文平介绍了自己的经验和建议,希望能为解决旱灾提供一些帮助。
在交谈中,李沧浪注意到蒋文平虽然身体疲惫,但仍然坚持工作,毫不退缩。他不禁对这位新上任的刺史产生了敬佩之情。他觉得蒋文平与之前的霸州刺史不同,后者只关心个人利益,而蒋文平则真正关心百姓的福祉。
最后,李沧浪表示愿意全力支持蒋文平的工作,共同抗击旱灾。他相信只要大家齐心协力,一定能够度过这个难关。蒋文平感激地点头道谢,然后离去。
看着蒋文平远去的背影,李沧浪感慨万分。他意识到,在这场旱灾面前,每个人都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帮助他人。只有这样,才能战胜困难,重建家园。
蒋文平率队匆忙迎接,他的神情充满期待,仿佛遇到了生命的拯救者。他知洪州之疾,源于太子殿下的智谋化解。那些曾发生于霸州的故事,列车轰鸣踏平边疆小国的场景,在他心中犹如磐石,深信太子殿下的能力,足以将眼前的困境一扫而空。
蒋文平深深鞠躬,目光热切又满怀希望:“太子殿下,您终究到来,有您坐镇,微臣方得以稍感宽慰!卑职乃洪州都督蒋文平,久候陛下大驾多时!还请您随我入城,共探疾苦。”
李沧浪欣然接受,轻轻扶持,淡然回应:“蒋都督毋需太过谦恭,承父皇旨意至此,抗疫之事自当竭尽全力,还给百姓一片宜居天地。洪州百姓有您这般关怀的官员,实乃福分!快请起身,带本宫一观患病民众情形。”
蒋文平行礼后立刻领路:“谨遵太子殿下之命!”
大军簇拥行进在洪州的凄风中。沿途,蒋文平详细禀告:“太子殿下,微臣已把病人隔绝,全部安置在城东临时医馆。瘟疫扩散极快,若不隔离,则洪州将成为死土!”
李沧浪微颔首,赞其明智:“都督做得很好,这也是本宫首要之举,看来咱俩的想法不谋而合。”
蒋文平原已有医师在馆救治,但洪州灾情严重,医力捉襟见肘,仅有两位医师守护病患。李沧浪闻此,立即唤来侍卫,吩咐他们四出寻医,以解疫情之患,以免祸延至全州、德州。
随即,李沧浪亲笔书写函件,交与使者送往各郡县,明示危局,期望各地方鼎力相援,不可有任何吝啬。
问及疫疾之根,尸体之处理,蒋文平面露难色,长叹一声:“陛下途中焚毁尸骸,然洪州旱情甚剧,遗骸堆积如山,销毁困难且可能引起民众恐慌。故卑职下令挖掘深坑,尸骨暂放其中。”
李沧浪思虑后说:“带我去瞧瞧,以便定策。”他们匆匆赶至掩埋处,目睹惨状,令人目不忍睹。
虽有口罩遮挡恶臭,李沧浪仍觉难以忍受。稍远些后,他对蒋文平说:“速备石灰,务必充足,此事刻不容缓,防止烈日之下滋生更多疫病!”蒋文平立即遵令行事。
等候之际,李沧浪环视周围,只见大地焦黄,树木凋零,一片凋敝。远处,一袭灰袍的僧侣缓步走近,毫不顾忌腐臭,他端坐坑边,诵经敲木鱼,似在为逝者超度灵魂。
在这个以道教、儒教为主的年代,外出游历的道士众多,僧人少见。此僧不顾生死,只身来洪州做法,想必是悲悯天下,高德之僧。如此情景,让李沧浪决定走向那位神秘僧侣,进一步探知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