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拿下合肥,没有继续进攻。
长期的重兵作战,让江东百姓苦不堪言。
张辽、乐进退守寿春,江淮的门户迟早会为孙权开放。
他任命陆逊为右都督,孙韶为左都督,屯兵镇守合肥。
周瑜返回益州,处理地方政务,顺便关注吕蒙的行动。
孙权自己则返回建业,争取将刘备之死的影响降到最低。
攘外必先安内,江东的政局需要平稳地过渡。
这时候对北方用兵,并不是最佳的时机。
刘备之死的影响,在江东或许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最让孙权担心的,还是关中的战局。
如果吕蒙不能拿下长安,偷鸡不成蚀把米。
孙权需要承担巨大的压力,不只是“背盟”这么简单。
自古以来成王败寇,只要打赢了自然没什么好说的。
就怕“背盟”还打输了,事态就严重了。
倘若孙权又被耽搁在江淮,无疑会雪上加霜。
所以综合考虑,他不得不回建业坐镇。
孙权勒令周瑜返回驻地,也有为吕蒙战事不利擦屁股的意思。
凡事,需要未雨绸缪。
孙权已经给过刘备好几次机会,只是这家伙野心勃勃,根本不领情。
目前是仪、吕壹还在封锁刘备之死的消息,可这根本不是什么长久之计。
孙权返回建业,也就成为迫在眉睫之事。
江淮魏军获得了喘息的机会,张辽也将合肥之败的消息传回邺城,向曹操请罪。
曹操实在没想到,张辽、乐进会败得这么快,援军根本赶不上。
他也曾考虑过,直接在合肥囤积十几万人马防御。
可如此一来,十几万人马过冬所需的物资,无疑会压垮后勤的补给。
江表百姓疲惫不堪,中原百姓比他们更累更惨。
战争能停止一年,他们简直就是烧高香了。
而战争停止期间,不代表劳役也能得到休息。
只要驻军在,劳役就需要持续地奔波。
各种因素加起来,以至于合肥沦陷。
张辽坚守半年以上,已经相当了不起。
曹操要是降罪下去,反而会让将士们心生不满。
他最关注的,还是孙权采取的行动,让其心生疑惑。
“孙权没有乘胜进攻,这是为何?”
按理说拿下合肥以后,孙权势必会趁着魏军虚弱侵吞江淮。
可他没有这么做,一定是哪里出了问题。
曹操居于邺城,距离江淮战场,还是有一点偏远了。
他要是搞不清楚状况,容易寝食难安。
曹操欲南下江淮,稳住边境的局势。
参军傅干站出来,义正辞严道:
“治天下之大具有二,文与武也。”
“用武则先威,用文则先德,威德足以相济,则具备了王道的条件。”
“愚以为可且按甲寝兵,息军养士。”
“然后渐兴学校,劝导所有人心向善良和忠义的品性。”
“修文以济天下,则普天之下无人不思归顺。”
“今举十万之众,顿之长江之滨,若贼负固深藏,则武骑千群不能逞其能。”
“即使军威浩荡让人恐惧,也不能让他们臣服。”
“不如全威养德,以道制胜。”
如果曹操处于全盛时期,当然不会听从傅干读书人的鬼话。
如今时局不同了,孙权具备了和北方决战的实力。
曹操贸然出战,只会让中原疲惫不堪。
他思来想去,还是放弃举兵南下,而是命许褚将荀攸找来。
“公达,江淮的战局糜烂,孤需要你南下收拾残局。”曹操开门见山道。
“臣下领命。”荀攸一丝不苟地回答。
自荀彧身死,曹操和荀攸之间,便出现一层若隐若现的隔阂。
荀攸工作起来不顾疲惫,仍旧愿意为曹操卖命。
可曹操清楚地明白,荀攸更多地是为了完成荀彧的嘱托,以及部署家族的未来。
曾经的荀攸,是可以作为曹操的朋友而畅谈天下大势。
现在的他谨言慎行,是恭恭敬敬生怕出错的臣子。
曹操为了征战天下,失去了太多太多珍贵的东西。
在某种程度上,刘备和他很像很像。或许,这就是霸者应该有的姿态。
“公达,你说孤和刘备坐下来,好好谈一谈。”
“有机会联合起来,抗衡江东的孙权吗?”
曹操发自肺腑地询问,双眸犀利如刀,仿佛要看穿荀攸内心真正的想法。
“两家结盟很难,可有一定的合作机会。”
“刘备一直试图摆脱江东的控制,只是欠缺时机罢了。”
荀攸低眉垂睫,如实回答。
“你到了江淮,看看能不能和刘备联系上。”
“如果能帮助他脱困,帮他一次也无妨。”
曹操负着双手,希冀地望着荀攸。
“遵命。”荀攸躬身施礼道。
汉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
荀攸调查到刘备已故的消息,还没有传回邺城,他便病故于江淮。
魏公曹操又痛失一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