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弘晖和弘春疯玩了一天,晚膳后散了会步,就开始耷拉着脑袋,昏昏欲睡。

胤禛抱着弘晖,宜修拧帕子给他擦脸,两人一通合作,硬是让弘晖在睡梦中完成洗漱。

夫妻俩忙活完孩子,一个忙于公务,一个安抚妾室,倒也两厢安好,觉得对方格外懂事儿。

日子一天一天过,到了七月二十这日,行宫上下弥漫着喜庆之气——

孩子们都成功出花,没一个孩子脸上出现痘坑。

康熙再次召集蒙古诸王,以牛痘为引,继续鼓吹内附的好处。

什么再也不用操心部落生存,一切都有大清官员治理,王爵可以保留。

入了京能够过上更好的日子,而不是在蒙古操心这儿操心那儿的,还忙于内斗、躲避天灾云云。

总之一句话,快,快把部落彻底纳入大清版图,朕不吝啬爵位、恩赏。

旁人吃没吃下这个大饼宜修不清楚,端静的三个面首反正吃得饱饱的。

带伊勒德来承德的科尔沁台吉多尔济之弟格日尔,更是极力在蒙古诸王中鼓吹大清皇帝爱民如子、德泽蒙古。

科尔沁王爷都没眼看,但不敢叫停,就怕惹得康熙不高兴,断了王位传承。

宜修趁机让塔娜操持了场宴席,宴请她这位堂弟格日尔的同时,顺势把伊勒德引荐给胤禛父子。

胤禛早知康熙答应端静,由他府上配合静妃照看伊勒德,对这个外三路的外甥还是很亲近的。

弘晖在知晓这个表哥要跟他一起在尚书房进学后,极为高兴地和他结拜了兄弟……

胤禛和宜修都懵了,不是,你结拜做什么。

弘晖无奈如实相告,尚书房就是个小朝堂,各种派系林立,最大的势力有三个。

一是东宫党,以弘皙、弘晋为首,纠结了一大批亲近东宫的朝臣、亲贵之子。

二是同盟党,主要由各皇子府的庶子组成,主要代表人物是胤祺、胤佑的庶子。

三是皇子党,顾名思义皇子们组成的,十四从尚书房毕业后,以十五、十六、十七为首,组成人员还包括小十八及各位皇子们的伴读。

还有其他不愿意站队的伴读、宗室子弟等,但面对这三党毫无招架之力。

同时,以上三党中,弘晖和弘春都融不进去。

纵然皇子党善意满满,小十七、小十八对俩侄子非常照顾,可年龄和辈分摆在那儿,弘晖、弘春注定得开辟新派别来抱团取暖。

弘晖、弘春观察三个月后,决定拉拢入尚书房读书的蒙古世子、郡王们。

一方面,他们在京城势单力薄,比较好拉拢。

另一方面,蒙古世子、小郡王长得都人高马大。

如伊勒德才八岁,足足高出了弘晖、弘春一个头,还精通马术、弓箭、布库,为人还比较单纯,妥妥的打手。

胤禛、宜修一脸便秘色地同意了这个要求,但弘晖必须靠自己收伊勒德、荣宪之子布琳、纯禧次子莫日根等人。

弘晖一听这话,兴奋地拉着伊勒德饭后消食,胤禛、宜修听着他夸大尚书房的责罚手段,什么课业完不成打手心几十下,背书背不出还要罚站、罚抄……

其他还好,听到背书出错要罚抄,伊勒德吓得脸都白了。

他最讨厌背书了,罚抄更是难上加难!

弘晖登时拍着胸脯保证,和他结拜,哪怕背不出还有人帮忙罚抄,而且他很讲义气,绝不让自己人受苦。

一顿吹嘘+蛊惑+义气洗脑,伊勒德眨着星星眼,纳头便拜弘晖做盟主,只有一个要求:

他不要背书,不要罚抄,不要打手心。

弘晖喜滋滋地收下人,尚不知齐方起给学渣启蒙的痛苦,以至于多年后捶胸顿足,仰天长叹:

哪怕忽悠荣宪姑姑的儿子布琳,也好过拉伊勒德入伙,尚书房求学八年,一半时间都在替这货罚抄,苦也。

宜修倒是知道伊勒德的学渣本色,但人生四大铁,一起同过窗的情谊,足以让弘晖拿下未来这位“蒙古王”。些许缺陷,还是要多多包容的。

胤禛则是从弘晖与伊勒德的相处中得到了些许启发,自那日宴请后就把自己关在书房多日,苦心研究大清和蒙古的局势。

纵观大清一朝,最难得的闪光点之一,就是将内蒙古、外蒙古和西蒙古纳入清朝版图,不费一兵一卒,就在开疆拓土的基础上维持稳定的统治。

唯有远嫁的公主、宗室格格知晓,这个闪光点背后是多少女子的血泪,以及大清最大的统治特色——以夷治华。

入关之后,满人统治中华大地时,深切地意识到一点——他们是蛮夷,自卑于身份和文化而自卑,在借鉴历朝历代历史教训的基础上(主要是魏朝、元朝),完全不敢抛弃满族文化身份和旗人统治基础,彻底融入汉族文化,但又为了保证统治中华大地的正统性,秉承《春秋公羊传》的“大一统”一词(“大一统”包含了华夷)取缔汉人的中华一词。

意思很简单,就是我的疆域足够大,治下的民族足够多,便能实现“何得尚有华夷中外之分论哉”自然也就不用在乎统治者是蛮夷,还是华夏。

导致在汉人王朝中,本是锦上添花存在的“开疆拓土、收服蛮夷”之功,在大清朝上升到最高的政治级别,如北宋的收复燕云十六州一样,成为大清统治的根本所在。

康熙自从起了彻底收归蒙古地区的心思,就将如何收归蒙古列为了政治问题,所以抚蒙是必要的。

哪怕敏妃一时蒙了心,想要留下十公主,宜修不顾同盟破裂的可能,进宫当着敏妃的面口出狂言。

又是揭露敏妃的小心思,又是言明抚蒙的本质,又是点破强行留下十公主的危害,只为了喊醒这位母亲,让她认清现实——康熙是不可能放弃抚蒙的。

哪怕上一世没有收归蒙古一事,康熙也没留下敏妃的两个公主,甚至不顾八公主、十公主出嫁后不久逝世的结局,继续把孙女、宗室格格嫁往蒙古。

说到底,抚蒙利益太大,是大清对于疆土扩展和维护的最佳选项。

至少在康雍乾三朝,是不遗余力、不计成本维护满蒙关系的。

胤禛从弘晖和伊勒德结拜的举动中悟出了新的抚蒙政策,不再是嫁公主,以婚姻维系双方关系,而是让蒙古郡王、世子从小和皇子、皇孙们一起长大。

利用从小一起长大的情谊以及儒学的教化之功,捆绑、洗脑蒙古郡王、世子们。

使之学成后面对蒙古时,不再以蒙古部落台吉、王爷的身份自居,而是将自己当做大清派去统治蒙古的臣子。

要达到这一效果,就得让蒙古郡王、世子在彻底开蒙前就接受效忠大清、蒙古是大清一部分的教化。

宜修知晓胤禛的想法后,不得不佩服,这狗男人天生就是混权谋场的。

厉害,实在是厉害。

短短五日,就琢磨出一个蒙古不敢亦无法拒绝的阳谋。

让郡王、世子给皇子皇孙当伴读,实打实的恩赏,敢说一个不字,等同于反对大清统治,灭族都没人说不是。

可让少不经事、还没开蒙的孩子,从小长于大清教化之下,摆明了是要给孩子“洗脑”,打小让他忠君爱国,长大了自然为大清社稷肝脑涂地。

你知道是阳谋又能怎么办呢,敢拒绝吗?能拒绝吗?可以拒绝吗?

当然不能!

这一计策实施,少则十年,多则二十年,半数以上蒙古部落的台吉、郡王,都会全心全意维护大清对蒙古地区的统治,心甘情愿地“数典忘祖”“卖部落求荣”。

啧啧,不愧是雍正帝,她还是轻看了这狗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