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大明:被迫登基 > 第262章 两条道路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此事他们做得太过火,朱高炽显然对他们产生了隔阂。

而这隔阂,短期内恐怕难以修复。

杨溥苦涩地看着朱高炽,双膝跪地,向朱高炽磕了一个响头。

“陛下,微臣有愧于陛下!”

朱高炽看向杨溥,想起他们君臣这些年的点点滴滴。

三杨是朱高炽最早提拔起来的人,在朱高炽最艰难的时候,是三杨凭借智谋为他一次次化险为夷。

正因为如此,朱高炽对三杨有着深厚的君臣之情。

朱高炽对三杨极为器重,三人既是师又是友,原本朱高炽打算登基后,便加封他们,让他们更好地为朝廷效力。

但他万万没想到,他们竟为了新政,直接做出背叛他的事。

真是他太过仁慈,让几位心腹大臣对他毫无敬畏之心。看着一脸颓丧的杨溥,朱高炽心中微微叹了口气。

“带下去吧,先查明事情真相,其余的,以后再说吧!”

“尔等何人,家父何方神圣,竟敢如此放肆于我等面前?”

“不错,报上尊姓大名,否则我等便寻你家门,叫你无处藏身!”

“快道出你家大人名讳,莫非是朝中哪位权臣之后,竟有如此狂妄之子!”

“.……”

太学生们领头,那些席地而坐的儒生们也纷纷起身,纷纷对朱瞻墉斥责。

他们不管朱瞻墉是谁,在他们心中,朱瞻墉便是纨绔子弟,虽必有几分来历,否则也不敢在午门前这般放肆。

面对众人指责,朱瞻墉淡然以对,冷笑一声:“原来耐不住寂寞了,你们不是自称朝廷忠良吗?我只是来看看热闹,瞧瞧究竟是何等人,竟敢指责朝廷政令为乱政,还口出狂言欲废太子。”

“我原以为你们定是才情出众、毅力非凡之辈,故而准备欣赏你们的骨气,看究竟是朝廷让步,还是你们屈服。”

“如今看来,实在令人失望,我在此不过坐了一个时辰,未曾招惹你们,何故对我生出这般怨气?你们能做,难道还不许人看了?”

“且看你们的表情,说好的痛哭流涕呢?说好的仰天长啸呢?说好的义正言辞呢?”

“怎地只是静静地坐着,还不许人看?未曾听说演戏也要投入,不投入,又哪里来的戏给你们看?”

“也不对啊,你们此举,不就是为了让人看吗?博取他人同情,瞧,我的同情心还未起,你们就坐不住了。啧啧啧,无趣,实在是无趣。”

朱瞻墉的话语玩味,令太学生们气得几乎吐血。

原来他们在此“尽忠守卫”,却被当作戏看了!

第“岂有此理!竖子,你竟敢如此无礼!”

“你究竟是何方神圣,竟敢这般对我们?”

“你是什么身份,敢不敢报上名来?”

“你是在戏弄我们吗?难道不怕天下读书人笔伐口诛!”

太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纷纷向朱瞻墉发难。

朱瞻墉仿佛未闻,依旧泰然自若。

即便面对万千儒生的千言万语,他面不改色。

望着眼前群情激愤的太学生和儒生们,朱瞻墉淡淡开口:“难道不是吗?你们凭什么让朝廷退让?就因为你们是太学生,还是因为你们是读书人的身份?”

“尔等尚为太学生,儒生而已,未入仕途,竟妄图干预朝纲,此乃前所未闻之事。”

“实言相告,初闻欲废吾之言,吾亦颇感诧异,莫非吾朱瞻墉有何德行不足,以致百姓厌弃?”

“然一见尔等,吾豁然开朗。”

“非吾不足,实乃尔等儒生惧怕地位动摇矣。”

“新政若行,大明男女皆需研习诗书,尔等饱读诗书者,情何以堪?”

“尔等以为,儒生生来便高人一等乎?尔等可读书,吾大明百姓便不可?”

“平民百姓便应埋首黄土,一生受尔等践踏,无翻身之日。”

“不论尔等儒生是否真能通晓经史,百姓便应敬仰,羡慕?”

“呵,吾言之,勿痴心妄想!读书乃人之根本!些许学问,岂能自视甚高?”

“尔等为百姓做了何等贡献,百姓为何敬重?为何不得读书?”

“谁非父母所生,尔等能读书,百姓何故不能?”

“乱政之说,实难理解。百姓读书,何以谓之乱政?”

“若言百姓尽读书,无人耕作,此乃谬论。”

“难道大明百姓读书之后,便不食人间烟火?”

“需食需饮,何故不耕不商不工?”

“读书便可成仙乎?”

“为此,尔等竟敢公然抗命朝廷!尔等自视何人?朝廷为何地?当今圣上何许人也?”

“未入仕途,已欲干预国事!胆魄可嘉。”

“尔等以为儒生之影响力竟大至逼宫圣上乎?”

“实乃荒唐至极!”

朱瞻墉一番训斥,令太学生们面色铁青。

午门前的万名儒生,神色亦显惶惑。

实则,这些儒生中,多有家境贫寒者,苦读多年,只为出人头地。

大明百姓欲出人头地,唯有两条道路可行。

其一,便是读书入仕。

其二,便是从军为军户。

然而,读书往往是家境殷实的百姓首选,因其相对安全,不必舍生忘死,且风雅远胜从军。

自古以来,读书人身份便高于从军者。

故读书成了百姓梦寐以求之事。

百姓欲成读书人,殊为不易。

寻常百姓家,大多目不识丁,家中无可供学习之书卷。

即便有书,无人教导,自学亦艰难重重。

欲求人教导,须入私塾。

因私塾方有师者。

然欲入私塾,必得师者接纳,还需献上不菲的束修。

除此之外,欲看书还得在私塾抄书。

大明此时,书籍稀少,能购书之人寥寥无几。

能买得起书的,多为小康之家。

真正百姓,面对高昂书价,只能望洋兴叹。

故底层百姓想读书,实属不易,极难。

底层百姓中,能凭毅力苦读多年有所成就者,屈指可数。

虽少,却非无。

这些靠自身努力读书有所建树者,统称寒门子弟。

而那些无成的读书人,连寒门都难以企及。

或许有人终入寒门,却发现,寒门子弟在读书人中,不过是垫底之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