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钓鱼台军营便喧嚣起来。

各个连队尖利的起床哨音此起彼伏。

连长排长们吼叫着催促士兵加快集合速度。

各连集合完毕后,开始了大整训第一天的早操。

各连在连长“一二一”的步伐调整口令声中,整队跑步出营门,跑上京西大道,直往六里外的云慧寺而去。

这也是昨天晚上郭可阳与卢象升、孙传庭一起确定的训练方案。

每天早上起床就跑操,各连整队跑到军营西边六里外的云慧寺,再跑回来。这样一个来回就是十二里。

上午队列训练,下午体能训练。

队列训练内容,就是教导队中所教授的那些,每天上午开训前,卢象升做为主抓训练的指挥使,向连长们交代当天的训练科目。

体能训练内容则是短跑、俯卧撑、仰卧起坐,单双杠练习。

孙传庭、卢象升二人,也从之前教导队的训练中解脱出来。每天就是在各个连队之间转悠,发现训练中存在的问题便给连长们点出来。

为了让部队按照标准的时间作息,军营里安放了两台座钟。一台放在卢象升、孙传庭处理公务的官房中,一台置于营区大门卫兵处。这两台钟表,可是皇帝命内侍从皇宫里搬过来的。

这个时代钟表是极稀有的物品,只有皇宫和少数达官贵人家中才有。

孙传庭还专门安排士兵,在大门旁边修了间房子,将座钟摆放在中间。固定一名士兵,每天过去擦拭,上发条。

营门岗哨同时肩负了看护钟表的任务,每班岗哨交接时的第一件事,便是确定钟表完好。

这个时代的钟表还只有一个时针,分针要等到大约40年后才被英国人发明,而秒针则又是在分钟出现的50年后才被发明。因此,此时的钟表还不具备精确计时功能。

但是相对于以往的古代计时器,钟表已经是巨大的进步了。于是军官们安排作息,士兵们交接岗哨,就有了准确的时间依据,便都跑到这里来看时间。

在明代万历时,钟表就已经由传教士从西方传到中国。叫做自鸣钟,每一小时会报时响一次。传教士将其做为礼物进献给皇帝和高官。

这时的钟表可是纯手工品和进口货,机构复杂要求精密,制作复杂耗时。大明国内尚且没有人能够制造。

据来华传教士邓玉函、汤若望等所着《新法算书》记载“自鸣钟三架,中样者每架价银五十两,大者及小而精工者价值甚多。”

五十两白银相等于大明一个中等收入者,不吃不喝两年的净收入。主要这玩意儿还没货,全靠进口。

不过好在古代社会对时间的要求标准比较笼统,都是大差不差,不像现代社会那般精确。因此这种精密的时间仪器,市场需求也不大。

郭可阳把宫中剩下的七台座钟,拨出来了两台给御用监。让他们安排工匠拆解研究,看看能否复制成功。还对工匠们列出了悬赏,第一个复制成功者赏银二百两。

---------------------------

晚饭后一个半时辰的加练,终于结束了,郑维国感觉自己累的骨髓都在发痛,回到宿舍像个麻袋似的一头倒在床上。

“这一天可算完了,比他娘的在运河上拉纤都累!”郑维国把头趴在被子里嘟囔道。

“可不是。光早上跑那十二里都要了我半条命。上午队列训练的时候腿都是抖得。”睡在他旁边的邓卫接道。

说完便又想到了什么,笑着把脸凑过来:“二哥受不了了?可别丧气啊!你看你那街坊张老三都当连长了。”

张老三就是四连连长张友定,他和郑维国都是通州卫余丁,同为后千户所的军户,两家住的很近,就在一个弄堂里。

张友定人虽精明,但是在弄堂里家中最穷,有点自卑,话不多,经常受人欺负。郑维国有些痞子气,但是却仗义,没少替他出头。

三人以前还经常一起拉纤,现在郑维国和邓卫却都成了他手下的大头兵。

郑维国一听这话更来气,“他娘的狗屁张老三,一朝当官就翻脸不认人。老子去连部找他说话,一句不提从前的交情。给我装的一本正经的,打着官腔说让我好好训练,别辜负了皇恩。”

“当初一起拉纤的时候,这狗日的平时没少吃咱老子带的饭。我后来就觉得这小子不地道,凡事都是只顾自己,有钱了都是一个人溜去吃喝。现在看,果然他娘的是个小人!”郑老二想起往事,恨恨地道。

“二哥莫要恼。我听排长们私下里说,现在他们这官儿,还都是暂时的。等两个月后,皇爷还要根据表现重新任命。二哥好好训练,说不定也能得皇爷赏识,也落个官当当。”邓卫小声的向郑维国分享自己得来的小道消息。

“还有这事?我咋不知道?”郑维国一听,立马就来了精神。

“今儿个中午吃完饭,我去厨房打开水。几个排长蹲在树底下抽旱烟聊天,我从旁边路过,刚好听见的。”

邓卫说完,看看周围没人注意他俩,爬过来凑在郑维国耳边道:“听说排长们月饷三两,连长的月饷都有四两了!几个排长在那嘀咕,担心下次整编,自己要是没了官职,就拿不到高饷了。”

郑维国听完,一拍大腿,“他娘的,就张友定那熊样,一个月拿四两?岂不是过不了半年,就能在通州卫买房娶媳妇了!哎!要不是皇爷选教导队的时候我分了神,停止间转体转错了,咱哪儿不如张友定那厮!”

郑维国和张友定年龄一般大,都是二十四了。像他们这个年龄还没结婚,在这个时代,那是妥妥的大龄剩男。

但是没办法,他们都是家里的余丁,没有资格继承卫所的土地。所以父母都是把积蓄用来给家中的长子娶媳妇,长子将来能继承卫所土地,还能给他们养老送终。

至于其他的儿子们,也从来没打算过指望他们,随他们去吧,爱干啥就干啥去。

除非是少数有钱的军户人家,才能给余丁娶得起媳妇。像郑维国、张友定这号的,家里又穷,又没啥正经营生的余丁,连个上门说亲的都没有。娶媳妇这件事,可以说是他们这类人的人生终极梦想。

张友定家兄弟三个,比郑维国家里还穷。要不然也不会总在一起拉纤的时候蹭郑老二的饭了。一起被招的兵,要是被张友定抢先娶了媳妇,郑老二觉得自己将来在街坊们面前都要抬不起头了。

“所以啊,二哥你还有机会。皇爷下次再选人,可要上心了。”

入伍前,邓卫和郑维国都在一伙儿拉纤。郑维国年龄大,又是本地人,虽然脾气暴躁,喜欢斗殴,但是为人还是很仗义的。

邓卫年龄小,人机灵,有意交好郑维国,因此平时也没少得到郑维国照顾。入伍之后,俩人又有幸被分在一起,因此感情较以前更深了。

其实邓卫也有点儿小心思。如果郑维国能当了官儿,岂不也能照顾到自己不是。

郑维国为人仗义、热情,年龄又大,排里士兵都比较信赖他。关键是这家伙块头大,从前街头斗殴的时候就没输过。

邓卫觉得如果遇到机会,他的这个郑二哥也能上去。

俩人正趴在床上聊得起劲。只听屋门口一声大喊:“郑维国、邓卫。晚上九点了,该你俩去大门口换岗了。”

营门哨兵过来通知换岗。皇帝嫌子丑寅卯十二个时辰的计时法不够精细,现在军营中推行小时制,将一个时辰分为两个小时,白天晚上各十二个小时。

“唉!!他娘的,还待站岗!”

郑维国长叹一声,恋恋不舍地从床上爬起来,和邓卫一起整理衣服,准备接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