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楚国的上将军孙念经过差不多三天紧锣密鼓地精心筹备后,终于率领着八万装备精良、士气高昂的京营大军浩浩荡荡地离开了襄郢。

此次出征,军队所需要的大量粮草物资成为了一个关键问题,但经验丰富的孙念早已做好了应对之策,为了节约时间,他决定从边军的粮库之中就近调度粮草,以确保大军能够得到充足的补给,维持强大的战斗力。

征北将军荆云统领两万大军驻守在宜阳和渑池一线,背后有上庸郡、三川郡、颖川郡供应粮草,并建有军粮库,从军粮库抽调部分军粮足以跟得上京营的行军速度。

至于军粮库的损耗完全不用担心。

明面上,楚国全力筹备对晋国的战争,会有大量的粮草运往宜阳。

当这支楚军抵达郑国边境时,上将军孙念先让楚国精锐的骑兵部队迅速行动起来,以极快的速度绕过了郑国在伏牛山精心设置的坚固关隘。

一万铁骑分成多股小队,犹如撒网捕鱼般迅速分散开来,深入到郑国南部地区,切断了郑国宛城与新郑以及其他重要城邑之间的联系通道。

这一举措足以使得郑国的宛城成为聋子和瞎子,成为一座孤城。

在完成对宛城的布局之后,大量楚军立刻冲向郑国的关隘,没有宛城的援助,再加上楚军奔袭突然,这座关隘仅仅过了半天时间,就在楚军猛烈的攻击下土崩瓦解。

五万楚军如猛虎下山般气势汹汹地杀向宛城,其速度之快令人瞠目结舌。

当宛城守军发现城外出现黑压压一片如乌云压顶般的楚军时,城中的军民顿时乱作一团,惊慌失措之情溢于言表。

“前方不是有关卡吗?楚军来攻,为何至今未闻半点消息传回!”

站在宛城城头之上,那位副将紧皱眉头,满脸凝重地望着城下如潮水般汹涌而来的楚军,心中对于前方关隘的守军充满了怨念。

此时此刻,楚军那浩荡的军阵、飘扬的旌旗以及震耳欲聋的喊杀声,无一不让人感到胆战心惊。

而更让这位副将惊惧的是,楚军竟然能够如此悄无声息地逼近宛城,如果不是己方早有防备,只怕连关闭城门的机会都不会有。

“本将此前曾有所耳闻,说这楚国有一支精锐骑兵,他们行动迅速,犹如鬼魅一般神出鬼没;其行军之快,更是疾行如风,令人难以捉摸。本将料想,此次定是楚国派出这支骑兵,已然成功地切断了关隘与宛城之间的联络,说不定就此刻连咱们宛城与外界的联系也已尽数被其截断了。”

正当副将满腔怒火地抱怨着关隘守兵的失职时,一个雄浑有力的声音忽然从他身后传了过来。

副将闻声猛地转身,只见一位身材魁梧的将领正大步朝他走来。

见到此人,副将不敢怠慢,连忙恭恭敬敬地向对方行了一个大礼,并高声喊道:“末将参见将军!”

待行礼完毕后,副将稍稍直起身躯,紧接着开口问道:“将军您方才所言之意,莫非是说这楚国的骑兵早已悄然潜入我郑国境内不成?”

“不知道!但如果本将是那楚将的话,定然会如此这般去部署安排的。”

宛城守将郑段眉头紧皱着,一双眼睛紧紧地盯着正在有条不紊地布置围城阵势的楚军,眼神之中流露出深深的凝重之色。

稍稍停顿片刻之后,他突然转过头来,急切地开口询问道:“今日早些时候我们派遣出去打探消息的那些斥候们,到现在可曾有人返回城中?”

一旁的副将听到主将发问,赶忙上前一步抱拳答道:“回禀将军,截至目前为止,尚未见到有一名斥候归来。”

郑段闻听此言,心中不禁一沉,脸色瞬间变得愈发阴沉起来。

只见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努力平复了一下内心的不安情绪,紧接着便毫不犹豫地下达命令道:

“既然如此,你马上把城中剩下的所有斥候全都给本将派出去!分别向着国都方向以及周边的其他城邑火速求援。但愿本将这一次的猜测是错误的……”

说到这里,郑段忍不住摇了摇头,脸上满是忧虑与担忧之情。

“末将遵命!”副将应诺一声,不敢有丝毫耽搁,转身迅速离去着手安排相关事宜。

待副将离开之后,郑段又将目光投向一直跟随着自己身后的那位名叫覃宁的门客身上,开口问道:“覃宁啊,你负责编练的那一万名青壮如今是否具备几分战斗的能力?”

只见那中年男子覃宁微微躬下身来,一脸惭愧的恭恭敬敬地回答道:

“启禀将军,此次楚军来袭之速度远远超出了我们之前的预计。这一万名精壮虽然已经开始接受训练,但至今也还未满半个月时间。

若此刻就让他们直接参与强烈的战斗,恐怕难度极大,不过,如果只是安排他们在夜间负责守城防御的话,应当还是能够胜任的。”

“君上虽然在宛城增兵,但如今宛城的兵力加起来也只有两万,跟城下的能征善战的五万楚军相比实力相差太大了”,宛城守将郑段脸上露出无奈的模样。

他也明白门客覃宁让这一万精壮具有夜间守城的能力已经十分难得了。

“将你手下分成两波,一半在白日辅助战卒们守城,另一半接管夜间的城防吧”,宛城守将郑段思考了一会儿,沉声对其门客覃宁说道。

敌军攻城主要是在白天,让青壮军夜间驻守城池,也是为了保存战兵的体力,当然郑段还会让少数战兵监督以防备敌军夜袭。

宛城城外,楚军主将孙念望着数里之外的宛城,对其左右问道:“你们可知宛城的守将乃是何人?”

“回禀将军,根据黑衣卫传来的情报,显示此人乃是郑国公族姬段,此人擅长军略,用兵谨慎,纵然得罪了郑国新君,但郑伯也不得不用其才”,在孙念的左侧,一个二十来岁的年轻人躬身说道。

“不错,看来你是用了心的”,孙念看着眼前的年轻人点着头说道。

“多谢将军夸赞”,这年轻人脸上带着几分激动的回道。

这个年轻人出身景氏,乃是理政大臣景琰的长孙景璜。

景氏一族在景琰一代,有理政大臣景琰,兵部尚书景园,在楚国诸多老氏族之中可谓是屈指一数,风光无量,当然也是因为景氏作为最先投靠楚王熊章所获得的受益。

只是在景琰的子侄一辈之中并没有出现杰出的人才,索幸现在孙辈之中终于有了一个资质不错的后辈。

景璜乃是三年前章华学宫兵学院第一名的成绩结业,而后留在大将军府参谋司当了两年参谋。

上将军孙念领命攻打陈、郑两国,特意挑选了四个资质不错的参谋随军历练,这景璜就是其中之一。

在孙念的观念之中,他看重的还是能力,他愿意培养景璜,主要还是景璜的资质不错的缘故。

“今日就由你领军两千,负责攻打宛城的南门,如何?”上将军孙念对景璜笑问道。

“末将领命,一定不会辜负将军之令”,景璜闻言神色先是一喜,而后又变得镇重起来。

景璜明白这是将军在给自己一个表现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