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溯源:应水危机而生
2007 年,太湖蓝藻暴发,如同一场生态灾难,席卷而来。水体富营养化使得蓝藻提前爆发,迅速蔓延,无锡市民家中的自来水受到严重污染,无法饮用。一时间,多家超市的饮用水被抢购一空,整个城市陷入了水危机之中,百姓生活受到极大影响。这次蓝藻暴发事件,不仅是对太湖生态环境的一次沉重打击,也给周边城市的发展敲响了警钟,让人们深刻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面对太湖蓝藻暴发引发的饮用水危机,德林海创始人胡明明挺身而出,运用自主研发的 “藻水分离集成技术”,提出了极具创新性的 “打捞上岸、藻水分离” 技术路线。这一技术路线的提出,犹如在黑暗中点亮了一盏明灯,为解决蓝藻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在此基础上,2009 年,德林海正式成立,从此踏上了蓝藻治理的征程。公司以解决水危机为使命,致力于为湖泊、水库等水体的蓝藻治理提供专业的解决方案,开启了在蓝藻治理领域的探索与发展。
成长之路:技术奠基与业务拓展
(一)核心技术突破
自成立以来,德林海始终将技术研发视为企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在蓝藻治理技术的探索与创新上不断深耕。公司自主研发的一体化二级强化气浮技术,通过两级串联的气浮分离池连续工作,能够逐级利用水中产生的大量微细气泡与高密度蓝藻颗粒相互接触粘附并上浮到水面,形成浮渣,从而高效实现藻水分离 ,大大提高了藻水分离的效率和质量。高效可调式涡井取藻技术,可以根据水位变化和蓝藻聚集厚度调节抽吸装置,适应不同水位高度,实现高效抽吸水面表层不同浓度的藻浆,解决了在不同水域条件下蓝藻打捞的难题。蓝藻囊团破壁技术则利用强烈的液力剪切和湍流,使得高浓度蓝藻悬浮液中的蓝藻细胞群不断被粉碎分散,为后续的处理提供了便利。
2016 年,是德林海技术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基于近 10 年蓝藻水华灾害应急处置实践经验,德林海提出了 “加压灭活、原位控藻” 的蓝藻水华预防、控制技术路线。该技术路线的核心在于利用不同静水压力下蓝藻囊团和气囊结构变化,致使蓝藻失去上浮能力,生理功能失活,从而从源头上预防和控制蓝藻大规模暴发。这一技术路线的提出,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德林海研发团队经过无数次的试验、分析和总结得出的成果。它的出现,不仅完善了德林海的蓝藻治理技术体系,更标志着公司在蓝藻治理领域从单纯的应急处置向预防和控制的全面升级,为公司在行业内的技术领先地位奠定了坚实基础。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和突破,德林海形成了一整套系统设计及技术装备集成应用技术体系,为其业务的拓展和市场竞争力的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业务版图扩张
凭借着先进的技术优势和丰富的项目经验,德林海在蓝藻治理市场上迅速崛起,业务版图不断扩张。公司承担了巢湖、太湖、滇池、洱海四大湖泊的蓝藻治理主要工作,这些湖泊作为我国重要的淡水湖泊,蓝藻水华问题长期困扰着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德林海的介入,为这些湖泊的生态修复带来了新的希望。
在太湖,德林海建设了 11 座藻水分离站,并对 5 座藻水分离站进行了改造,同时配备了多套车载式藻水分离装置、多艘加压控藻船以及多套水动力控藻器和 1 座深井加压控藻平台。这些设施和装备的协同运作,实现了对太湖蓝藻的常态化应急处置和有效防控。在巢湖,德林海同样积极布局,建设了 4 座藻水分离站,配备了多套车载式藻水分离装置、多艘蓝藻加压控藻船和多套水动力控藻器以及 3 座深井加压控藻平台。通过这些举措,有效遏制了巢湖蓝藻水华的暴发,改善了巢湖的水质和生态环境。
除了在 “三大湖”(太湖、巢湖、滇池)开展大规模的蓝藻治理工作外,德林海还将业务拓展至全国多个具有重要影响的大型湖库。在富春江、洱源西湖等湖库,都能看到德林海的身影。公司在全国范围内受各地政府部门委托,为 22 座藻水分离站提供岸上站点藻水分离系统集成服务。这些藻水分离站分布广泛,根据不同湖库的地形地貌、蓝藻聚集情况等特点,量身定制系统集成方案,确保了蓝藻治理工作的高效开展。
上市高光:登陆科创板
2020 年 7 月 22 日,对于德林海来说,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日子。这一天,德林海成功登陆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股票代码为
,正式踏入资本市场的舞台。开盘价 92.00 元 \/ 股,开盘后迅速上涨 36.90%,这一表现不仅吸引了市场的广泛关注,也标志着德林海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此次上市,德林海募集资金总额高达 9.99 亿元,远超预期。这些资金主要用于湖库富营养化监控预警建设项目、蓝藻处置研发中心建设项目以及补充流动资金 。湖库富营养化监控预警建设项目旨在通过建立先进的监控预警系统,实时掌握湖库的水质状况和蓝藻生长动态,为蓝藻治理提供科学依据。蓝藻处置研发中心建设项目则致力于进一步提升公司的技术研发能力,推动蓝藻治理技术的创新和升级。补充流动资金则为公司的日常运营和业务拓展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确保公司能够在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
上市对德林海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品牌知名度来看,登陆科创板使德林海成为公众瞩目的焦点,公司的品牌形象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作为国内首家专业化治理蓝藻并在科创板上市的企业,德林海在行业内的影响力和话语权显着增强,吸引了更多的客户和合作伙伴的关注。在资金支持方面,充足的募集资金为公司的技术研发、市场拓展和项目实施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公司得以加大在研发方面的投入,不断推出新的技术和产品,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同时,资金的充裕也使得公司能够更加积极地参与市场竞争,拓展业务版图,实现规模经济。
在上市后的一段时间里,德林海的业绩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2016 - 2018 年,公司营业收入从 4809 万元增长至
万元,短短两年间翻了 2 番;净利润从不到 800 万元迅速上升至 8000 多万元,增长幅度超过 9 倍 。这样的业绩增长速度,充分展示了德林海在蓝藻治理领域的技术实力和市场竞争力,也证明了资本市场对公司发展前景的认可。
发展波折:困境与挑战
(一)业绩起伏
在发展的进程中,德林海并非一帆风顺,也遭遇了诸多困境与挑战。2023 年,公司业绩出现了明显的下滑,陷入了发展的低谷期。当年,公司营业收入仅为 3.1 亿元,与上一年相比,下降幅度达到了 30.47% ,净利润更是亏损 1357 万元。这一业绩表现与公司上市初期的辉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2020 年,公司净利润曾高达 1.93 亿元,营业收入也达到了 4.91 亿元。
业绩下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是一个重要因素。随着环保行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涌入蓝藻治理领域,市场竞争愈发白热化。这些竞争对手有的凭借低价策略争夺市场份额,有的则依靠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吸引客户,这使得德林海在市场拓展方面面临着巨大的压力。项目推进过程中也遇到了重重阻碍。部分项目所在地的政策变化、审批流程繁琐,导致项目进度延迟,无法按时完成验收并确认收入。一些项目在实施过程中,还受到了自然条件的限制,如恶劣的天气、复杂的地质条件等,进一步影响了项目的推进效率。
(二)诉讼风波
除了业绩上的困境,德林海还陷入了一场诉讼风波之中。2024 年,公司全资子公司玉溪德林海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与玉溪市江川区水利局之间因合同纠纷对簿公堂。事情的起因是双方对合同中 “最终以甲方对投标文件采购内容进行审计” 中的 “审计” 存在理解上的分歧 。
2019 年 9 月 17 日,玉溪子公司与江川水利局签订了星云湖原位控藻及水质提升设备采购及运行项目合同。在合作过程中,双方采用三方共管账户模式,引入农业银行作为资金账户的监管方。2022 年 11 月,江川水利局向共管账户转入第三阶段款项 6352.5 万元。德林海认为,根据合同约定和相关评估报告,第三阶段目标已于 2022 年 12 月实现,江川水利局应按约解除对该笔资金的监管并支付款项。然而,江川水利局却以专项审计报告为依据,认为需要调整费用,并要求玉溪子公司返还多支付的资金及资金占用金合计约 1.03 亿元。
此次诉讼给德林海带来了多方面的潜在影响。大量资金被占用,对公司的现金流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影响了公司的资金周转和正常运营。诉讼纠纷的存在也可能对公司的声誉产生负面影响,降低客户和合作伙伴对公司的信任度,进而影响公司未来的业务拓展。
(三)股权激励受阻
2024 年,德林海推出的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也遭遇了挫折。8 月份,公司抛出计划,拟授予的限制性股票数量 202.22 万股,占激励计划草案公告时公司股本总额
万股的 1.79% 。激励对象共计 27 人,包括公司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核心技术人员、中层管理人员及业务骨干。然而,该计划却因授予价格过低,遭到了中小股东的强烈反对。
激励计划草案公告前 1 个交易日公司股票交易均价为每股 13.78 元,而授予价格仅为 7.32 元 \/ 股,约占前 1 个交易日公司股票交易均价的 53.12%,相当于半价激励。这一价格设定引发了中小股东的不满,他们认为这一价格过低,损害了中小股东的利益。在 9 月 5 日召开的 2024 年第二次临时股东大会上,与该激励计划相关的 3 个议案,包括《关于公司 2024 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 (草案) 及其摘要的议案》《关于公司 2024 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实施考核管理办法的议案》《关于提请公司股东大会授权董事会办理 2024 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相关事宜的议案》,均被否决 。其中,持股 5% 以下股东的反对票占比分别高达 78.2199%、78.6874%、78.2199%。
这一事件反映出公司与股东之间在利益分配和公司发展战略上存在一定的矛盾。股权激励计划的受阻,不仅影响了公司对员工的激励效果,也可能对公司的团队稳定性和未来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公司需要重新审视与股东之间的关系,加强沟通与协商,以寻求更加合理的解决方案,推动公司的持续健康发展。
转折突破:新机遇与新方向
(一)订单与回款转机
在困境中,德林海并未坐以待毙,而是积极寻求突破,迎来了新的机遇与转机。公司中标梅梁湖 1.3 亿项目,这一成果的取得,是公司深耕华东华中等发达地区战略的有力见证。在项目投标过程中,德林海凭借其在蓝藻治理领域多年积累的丰富经验、先进的技术和完善的服务方案,从众多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该项目的成功中标,不仅为公司带来了可观的收入,也进一步巩固了公司在华东地区的市场地位,为后续业务的拓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云南发行特殊专项再融资债券用于偿还欠款,这一举措犹如一场及时雨,给德林海带来了希望。公司在昆明玉溪地区有大量的应收账款,长期以来,这些欠款的回收问题一直困扰着公司,影响着公司的资金周转和财务状况。随着债券的发行,公司的欠款有望得到回收,相应的坏账准备也得以回冲。这不仅改善了公司的资金状况,增加了公司的现金流,也对公司的业绩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为公司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零碳板块布局
在 2024 中国国际气体工业博览会暨第九届国际气体产业大会上,德林海发布了全球首创的 1Nm3\/h 22mpa AEm 电解槽,这一成果的发布,标志着公司在零碳板块的布局取得了重大突破。该电解槽由公司全资子公司无锡德林海零碳科技有限公司独立研发,系公司围绕减碳和零碳的核心理念布局零碳板块的重要阶段性成果。
这款电解槽采用阴离子交换膜,无需使用稀有贵金属,性能接近于 pEm 电解槽,成本有望接近 ALK 电解槽,适合大规模商业化应用。它能够有效减少电解水过程中对下游压缩机的依赖,从而消除压缩过程中的能耗,降低设备投入成本,显着提高绿氢生产效率。在结构设计上,实现了创新密封结构与高强度极框设计,解决了高压电解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气密性、安全性问题,以及膜电极的机械强度和寿命问题,实现了在 6 - 22mpa 压力下的长时间稳定运行。
目前,全球各国高度重视绿氢产业发展,绿氢市场竞争态势初显。德林海的这一创新成果,不仅顺应了全球能源转型的趋势,也为公司未来的业务增长开辟了新的方向。随着绿氢市场的不断发展和成熟,这款电解槽有望为公司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提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和整体实力 ,助力公司在新的领域实现突破和发展。
未来展望:前景与趋势
展望未来,德林海在蓝藻治理和零碳板块均展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在蓝藻治理领域,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和对水环境质量要求的日益严格,蓝藻治理市场需求将持续增长。德林海凭借其在蓝藻治理领域积累的丰富经验、先进技术和完善的服务体系,有望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巩固其在行业内的领先地位。
从技术创新的角度来看,德林海将继续加大研发投入,不断提升现有技术水平,优化蓝藻治理技术路线。通过持续创新,公司有望开发出更加高效、环保、低成本的蓝藻治理技术和设备,以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在数字化时代,德林海还将积极推动数字孪生技术在蓝藻治理中的应用,实现湖泊智慧化监管。通过实时监测和数据分析,能够更加精准地掌握蓝藻生长动态,及时调整治理策略,提高治理效果。
在零碳板块,随着全球对清洁能源的需求不断增长,绿氢产业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机遇。德林海自主研发的 1Nm3\/h 22mpa AEm 电解槽,具有成本低、效率高、安全性好等优势,有望在绿氢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未来,公司将进一步优化电解槽技术,提高产品性能,降低生产成本,加快产品的商业化应用进程。同时,德林海还将围绕绿氢产业,积极拓展上下游产业链,加强与相关企业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绿氢产业的发展。
从政策环境来看,国家对环保行业和清洁能源产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为德林海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在环保方面,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严格的环保法规和政策,加大了对水环境治理的投入,这将为德林海的蓝藻治理业务带来更多的市场机会。在清洁能源方面,国家积极推动能源结构调整,鼓励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为德林海的零碳板块业务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德林海作为一家在蓝藻治理和零碳板块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企业,未来有望在环保行业中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通过不断技术创新、市场拓展和产业链整合,德林海将为我国的水环境治理和能源转型做出更大的贡献,同时也将为投资者带来丰厚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