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科幻小说 > 走进不科学 > 第八百零二章 史上最强硕士答辩阵容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八百零二章 史上最强硕士答辩阵容

“.......”

两个小时后。

看着面前被盖上印章的合作协议,徐云的脸上忍不住露出了些许感慨。

他从成立华盾生科这家公司到现在没少签过各种协议,有些是与其他单位的合作项目,有些则是与个人的待遇约定等等。

纵观过往这些谈判,从未有哪次能够这般顺利。

午餐上达成意向,一个小时后约定细则,两个小时后签下合同....要的就是一个丝滑。

更关键的是这份合作还不是啥小项目,其中有很多条款扶持对于如今的华盾生科而言不说雪中送炭那么夸张吧,但确实称得上一波关键输血。

比如说中科院那个扩增实境技术的工具包,如今国内除了bAt之外,只有海康威视、歌尔、大疆等十九家企业得到了开源合同。

上光所的pancake技术虽然看似交钱就能得到专利试用权,但实际上对于合作对象同样有很高的要求,全球目前的授权企业也不过百家出头罢了。

如今这种级别的资源被写入了合同之内,最少让华盾生科省去了一年的发展时间——别看一年好像不长,对于互联网项目来说,一年足够发生很多变数了。

另外更重要的一点是.....

合同里约定的超算核时,乃是来自....天河三号!

在去年6月的时候。

国际超级计算机排名组织“top500”与往常一样,按时发布了全球超算排名榜单。

海对面的E级(每秒浮点运算百亿亿次)超算“Frontier”继续占据榜首地位,霓虹超算“富岳”位居第二,芬兰超算“LUmI”在22年11月的系统升级之后依然保持第三的位置。

在这份榜单中,华夏超算“神威·太湖之光”位居第七,“天河二号”则排名第十。

仅从榜单数据来看,华夏超算发展似乎已经落后美日欧的顶级超算。

但实际上这份榜单并不完全准确,因为由于国际形势的缘故,兔子们有一类超算一直没有正式公布参数。

它便是华夏的E级超算,也就是神威E级原型机、天河三号E级原型机和曙光E级原型机三台超算设备。

其实天河3号本来2018年就有原型机了,当时津门举办的第二届世界智能大会上兔子们就公开展示了原型机设计。

结果天河3号这个倒霉蛋好巧不巧的赶上演习,于是天河3号有几个机柜就被挪用给空气动力研究机构用了。

结果这事儿被海对面媒体炒作,说台积电制造的飞腾处理器在给中国计算先进武器,结果把飞腾给上了实体名单......

于是天河3号一直难产到了现在,只在2021年底靠着一篇研究成果获得了国际高性能计算应用领域的最高学术奖项戈登·贝尔奖,神秘的就跟徐云的马甲似的。

因此外界对于天河三号的具体性能同样众说纷纭,有的认为它不如新一代的神威,有的认为它和Frontier有一战之力但远不如海对面下一代的2000p。

还有人则认为配合上天河星逸这个新系统后,天河3号能在下一代战斗中稳居第一——毕竟天河E级的原型系统曾经在2021年的时候,于Graph500评价标准中以2054GtEpS勇夺过世界第一,奈何这么个信息愣是没冲到过微博前二十,张雪峰的含金量还在提高......

总而言之。

这台超算可比徐云的那台人工智障要强上不少,有了天河三号帮忙,公司有很多研究课题甚至都能蹭一蹭.....

“徐博士。”

在徐云签下自己的名字并且盖好公司印章后,姜成谷笑着对徐云伸出了手:

“徐博士,合作愉快。”

徐云同样与姜成谷用力一握手:

“姜主任,合作愉快。”

松手后,姜成谷看了眼一旁的潘院士,说道:

“徐博士合同上各项细则资源稍后会有专人与贵方进行联系,有什么问题直接与对接人员沟通就行了。”

“当然了,要是有什么特殊情况,随时可以联系我或者潘院士。”

“如果没什么其他事的话,我就先行告辞了,《永乐大典》方面还有不少事务需要我出面处理呢。”

徐云当即点了点头:

“我送送您。”

随后徐云将姜成谷翁同等人送到了门口,挥手与他们告别。

正如姜成谷所说,如今的《永乐大典》虽然已经出土,但他们手上的任务却远远没有结束。

翁同等人需要讨论以及实施文物的保护方案,姜成谷则需要将整个过程的诸多情况汇总成文件上报给领导,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容有失。

待姜成谷等人离去后,徐云又和潘院士回到了座位上。

徐云先是给潘院士倒了杯茶,接着问道:

“老师,您找我有事儿?”

无论是姜成谷此前看向潘院士的小动作还是潘院士留在屋内的做法,都表明潘院士还有一些话要和徐云聊聊。

“嗯。”

潘院士很快也点了点头,习惯性的捋了捋自己稀疏的刘海:

“刚好有这机会,有两件事就顺带和你谈谈。”

徐云连忙摆出了一副乖巧.JpG的表情。

潘院士见状伸出手朝下压了压,示意徐云不用太过紧张:

“小徐,放松点儿,不是啥特别严肃的事儿,别太拘束了。”

“第一件事主要和你的学业有关,今年科大硕博答辩的具体时间已经出来了。”

“博士在五月七号,硕士则提前了一些,定在了四月二十六。”

“田导那边的情况我不太了解,不过你硕士答辩的评审委员会人选已经确定了。”

徐云顿时一怔,他没想到潘院士开口提的居然是这事儿。

在科大读过博士的同学应该都知道。

科大博士的答辩时间一般在五月,硕士则通常在五月底六月初。

不过凡事都有例外,有时候因为一些原因,面试可能会提前或者延后,不过极限跨度正常都不会超过4-7月这个区间。

徐云记得当年曾经在科大的bbS上看过一些奇奇怪怪的科大记录,其中就有最晚和最早的研究生答辩,分别是7月22和3月27。

目前徐云的情况是生物学博士在读,物理学硕士在读,今年分别要准备两场答辩。

至于潘院士和徐云所说的委员会指的便是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由学位授予单位组织,主要负责审查学位论文,组织答辩这些,然后决定是否授予学位。

当然了。

本科...也就是学士学位是不会有答辩委员会参与的,答辩委员会针对的是硕士和博士这两个学位。

一般硕士的答辩委员会人数在四五个,博士六七个。

细分下去的具体规则有很多,不过核心就是导师不能担任委员会的一把手,博士需要有几位是外单位专家等等。

相较于博士答辩,硕士答辩的要求会更低一些。

因为硕士答辩可学习的东西一般不是很多,大部分都是相互包容一下就让学生通过了。

不夸张的说。

那个由学科老师以及校外专家组成的答辩专家组,在你答辩的时候,基本只有两种态度:

一是让你顺利通过。

二是将你臭骂一顿后让你通过,基本不存在答辩现场不让你通过的情况。

凡是导师同意你参加论文答辩的,就已经等同于放你过了,如果不放你过不可能让你参加答辩,甚至不可能让你去送审——除非你导师不怎么负责任,或者这门学科的专业建设存在问题,你们的学科带头人有意如此安排,又或是你的表现极其离谱,否则不会出现答辩现场否决的情况。

所以徐云对于自己硕士答辩还是挺有信心的,闻言只是习惯性的问了一句:

“老师,评审委员会都有哪些人?”

在徐云想来,潘院士接下来应该会报出几个徐云有所耳闻但又不那么熟悉的名字,这些人要么来自科大校内的其他专业,要么就是其他一些大学的正副教授。

在经过诸多....好吧其实没那么多但质量极高的副本之后,徐云在能力这块其实已经超过很多正高级别的教授或者研究员了。

所以说不定参与评定学位的那些教授里头,有很多人甚至还比不上徐云呢.....

结果没想到的是。

在听到徐云的问话之后,潘院士脸上的表情瞬间变得有些微妙了起来:

“小徐,你要有个心理准备。”

徐云原本随意的表情顿时一愣:

“嘎?”

这啥意思?

啥叫有个心理准备?

随后潘院士想了想,从随身的公文包里取出了一张名单:

“小徐,这是你答辩委员会的评审名单,你自己看看吧。”

徐云眨了眨眼,接过名单看了起来。

就在看清名单的一瞬间,徐云的左手顿时一抖,整个人好险没有从椅子上滑下来。

只见这张名单之上,赫然写着几段话:

【根据《华夏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第八条第三款规定,硕士学士论文答辩委员会由3至5人组成,一般应当由外单位的专家论文答辩委员会主席,由副教授,教授和相当职称的专家担任】

【现经华夏科学技术大学位评定委员会第十届第二十—次会议审议,对徐云(学号)硕士学位答辩做出如下评审安排】

【答辩委员会人数:5人】

【答辩地点:燕京石景山区玉泉路19号乙院】

【答辩委员会主席:杨振宁】

【委员会委员:王希季、周光召、周绍平、薛其坤】

徐云:

“ovo?”

我踏马看到了些啥?

过了足足有好一会儿,徐云才从懵逼中回过了神,整个人猛然看向了潘院士:

“老师,这啥情况?这么多大佬给我个硕士做评审是什么鬼?”

潘院士很淡定的朝徐云耸了耸肩,他才不会告诉徐云自己在看到名单的时候也愣神了好一会儿呢:

“这有什么好奇怪的,《学位条例》只规定了答辩委员的下限是副教授,并没有规定院士不能充当评审。”

“事实上院士充当评审在博士答辩里也不是没有先例,没啥好大惊小怪的。”

徐云依旧直愣愣的盯着他:

“......”

或许是被徐云看的有些尴尬加上心底确实有点发虚,过了一会儿,潘院士也忍不住干笑了起来:

“其实这事儿最早可以追溯到暗物质发布会那会儿,那时候几位大佬们在后台聊到了你,侯院长问了一句【小徐是不是快硕士毕业了】。”

“我也随口答了一声【快了,等答辩委员会人员找齐差不多就能进流程】,结果没想到杨老他们居然来了兴趣......”

提到当初这事儿,潘院士整个人也有点心绪微妙。

平心而论。

当时无论是侯院长...也就是中科院院长侯星远还是潘院士本人,他俩的一问一答都属于很平常的闲聊范畴。

就像几个五六十岁的家长聚会,闲聊的时候通常会问到【你家小孩也快工作了吧】这种问题,问答者根本就没有任何目的性。

结果没想到。

杨老和王老、周绍平几人居然来了兴趣,后来杨老又喊上了周光召和薛其坤,愣是硬生生的凑齐了个究极天团....

不夸张的说。

这几位再加上潘院士、陈佳洱、王贻芳和祝世宁四位大佬,基本上就是如今华夏物理学最巅峰的那有数几人了。

而且几人中除了王希季...也就是王老专业略微有些不对口之外,其他几人的方向刚好也和徐云所学的凝聚态有所重合。

虽然重合的程度没有百分百那么高,但评审个小小的硕士还是轻轻松松的。

同时很凑巧的是。

杨老、周绍平和周光召老爷子三人常年都在燕京疗养,王老此前一直待在滇省,但在不久前那次病危之后便也留在了燕京。

五人中只有担任南科大校长的薛其坤院士不在首都,但薛其坤院士只有60出头,坐个飞机或者动车身体几乎不会有什么压力。

换而言之。

整个过程只要徐云能够按时抵达首都,那么无论是专业还是评审行程,压根就不存在任何问题.....

于是乎.....

中科大....不,准确来说应该是全华夏有史以来最强的硕士答辩天团,就这样诞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