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征之国标志着大宋和平外交政策的确立。
但,时代变了。
柳原本也意识到情急之下说错了话。
立刻跪下道:“微臣一时口误罪该万死,还请陛下重罚。”
“然微臣之心可昭日月,远征东瀛实在弊大于利,万望陛下三思。”
在柳原本看来,这时的龙不祥和当初刚刚登基时的天武帝实在太像了。
都是一样的好大喜功,恨不得把天下所有土地都变成汉人的天下。
天武帝一心要做中兴之主,岂料最后却成了亡国之君。
这就是下场。
龙不祥和他唯一的区别不过是能力更大。
龙不祥目光灼灼,并未计较柳原本口误之事。
事实上这时他的心思根本不在大宋等旧臣身上。
此时他的目光反而投向了诸葛亮、荀彧等人。
这两人才是重中之重。
同时也是他的基本盘。
可是没想到这一次的决议竟然连这两人也会反对。
“丞相与令君以为如何。”龙不祥不想再拖延,直接当面询问。
诸葛亮叹道:“此事若成,则不过我大虞得到一处蛮夷之地,且远隔大海,治理不易。”
“此事若败,则不但会影响我国国威,同时更是劳民伤财…臣以为,智者不为。”
荀彧道:“不错,若陛下一定要西征也不能是眼前,先灭天竺再攻东瀛,这个次序一定不能乱。”
这两人的态度基本就代表了群臣的态度。
远征东瀛的决议遭到了意想不到的阻力。
诚然,龙不祥能想到一万个理由来反驳他们。
无论是东瀛这个民族的劣根性,还是他们所处的地理位置。
东瀛乃是岛国,根本不适合长期居住。
地震和海啸等等都是长期困扰他们的因素。
想要打破这一僵局,往外扩张是他们唯一的出路。
而华夏疆土则是东瀛向外扩张一道绕不开的屏障。
双方光从从地理位置来看可以说是天生的死敌。
东瀛人无时无刻不在想着占领华夏的土地。
只要留下他们便始终都是一个祸害。
无论以后过去了百年还是千年。
只要一有机会他们就一定会狠狠的朝着华夏咬上一口。
但这些都是来自龙不祥前世的见识。
不能对群臣说,而且就算说了他们也不能理解。
因为他们没有经历过那种被东瀛人全面侵略的切齿之痛。
在群臣看来龙不祥这一次的格局确实太小了。
他在毫无意义的纠结着一个来自海外的小国。
尤其还是在这个时间点。
在东南大战的时候,一个来自于西南方的消息传到了帝都。
天竺大将鸠摩罗什听闻赵云不费吹灰之力便横扫了东南亚诸国。
心中不服,竟不顾双方还在谈判,率一万大军突然夜袭了赵云军营。
然后被赵云斩于马下。
此役斩首两千,抓获俘虏五千。
赵云念着龙不祥的拖延方针便把这五千余人尽数都放了回去。
原本这不过是一起再平常不过的边境冲突。
且错在天竺。
岂料天竺边关大将什锦罗听闻爱将被斩勃然大怒。
不顾双方的和平协定,竟然亲率十万大军,悍然侵入大虞领土。
号称要为天竺子民报仇雪恨。
可能之前是大虞退的太多了。
才让天竺产生了一些错觉。
天竺人本就自大,早前提出那般匪夷所思的条件。
除了要寻求一个开战的借口外,更重要的是他们自信。
堂堂天竺大国提出来的条件,大虞没有道理敢不遵从。
果然大虞虽然没有立刻答应,却仍是派出了使臣与他们谈判。
商谈着怎样分裂自己的国土以讨天竺的欢心。
可是现在。
赵云竟然敢私自斩杀天竺的大将?
这是要反了天了吗?
就算是我先打你的又怎么样?你不会跑吗?为什么要还手?
因此这一行为被什锦罗视为了挑衅,他毫不犹豫的便选择了开战。
且天竺国王听闻边境开战后不但没有了解情况更没有劝阻。
反而源源不断的往边境派遣援军,想要全面开战。
和谈?可笑!
自古大国征伐小国,一言可决,哪需要那么多啰里吧嗦。
但局势的发展却似乎并没有天竺人想象的那般顺利。
赵云采纳徐庶之计,与段慕云三败天竺军。
算是给了天竺人一个当头棒喝。
但是等到天竺援军相继赶到时,局势便不可逆转的发生了变化。
尤其是等到天竺战神巴达多一到。
一直被赵云压着打的天竺人终于翻身了。
巴达多与赵云三战于旷野。
两人交手三百余回合竟然始终不分胜负。
到的后来边境线上竟然聚集了天竺百万大军。
这时赵云和徐庶等人才不得不向帝都传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