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出生地
金东寒院士,1961年1月11日出生于黑龙江省绥化市。
绥化市位于黑龙江省中南部,地处松嫩平原的呼兰河流域,东接伊春市,南临哈尔滨市,西靠大庆市,北依黑河市,西北连齐齐哈尔市,是哈尔滨以北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也是黑龙江省中部的交通枢纽。
绥化历史悠久,大约在1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境内就有古人类繁衍、生息。
先秦至秦汉时期,绥化为肃慎地。
东汉至两晋,属夫馀地;魏晋南北朝时,属勿吉地。
隋唐时期属靺鞨黑水部、黑水靺鞨地;宋辽金时期,先后归契丹族建立的辽、女真族建立的金管辖。
元朝时期,归元朝的开元路管辖;明朝时期,属奴儿干都指挥使司所辖。清朝时期,归镇守黑龙江将军管辖。1885年设绥化理事通判厅,1905年由厅升府,1913年裁府州,改为绥化县。
1956年成立绥化专区,1999年,撤销县级绥化市和绥化地区,设立地级绥化市。
绥化人文底蕴深厚,境内有许多着名的历史文化遗址,如金代的上京会宁府遗址,是金代前期的都城,见证了金代的辉煌历史。
清代的卜奎古城,是当时重要的军事和交通要塞。
绥化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东北二人转在这里广为流传,以其幽默风趣的表演风格、独特的唱腔和舞蹈动作,深受当地群众喜爱。
绥化名人辈出,着名抗日爱国将领马占山,1885年出生于绥化,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马占山在黑龙江省率先举起抗日大旗,指挥了江桥抗战等一系列战斗,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击,彰显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日精神。
出生地解码
金东寒院士出生于黑龙江省绥化市,出生地对他后来成为院士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绥化所处的东北地区,有着独特的地域文化,人们在面对严寒和艰苦的自然环境中,形成了坚韧、顽强的精神品质。
这种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金东寒,使他在日后的科研道路上,面对难题和挑战时,能够保持坚韧不拔的毅力,持之以恒地进行钻研。
东北大地在历史发展中,展现出了开拓进取的文化特质。
绥化作为其中的一部分,这种文化基因也融入到当地人民的血液中。
金东寒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受到这种开拓创新精神的激励,在科研领域勇于探索未知,敢于突破传统,为他取得一系列科研成果奠定了精神基础。
绥化当地的学校教育为金东寒提供了最初的知识启蒙和学习基础。
尽管绥化在教育资源等方面可能与发达地区存在差距,但当地教育工作者认真负责的态度和教育体系,为他打下了坚实的知识基础。
这培养了他对学习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他日后在学术道路上的深造和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绥化的工业和农业发展状况,为金东寒提供了一定的实践观察环境。
东北地区作为老工业基地,有着丰富的工业实践场景。
这使他有机会接触到各类机械装备和工业生产过程,从小就对机械等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激发了他探索科学技术的热情,为他后来投身于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领域埋下了伏笔。
绥化当地有一些在科技、文化等领域有一定成就的人士,他们的事迹和精神在当地传播,成为了金东寒成长过程中的榜样。
这些榜样激励着他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努力追求卓越,向更高的学术目标迈进。
对家乡的深厚情感也可能成为金东寒努力奋斗的动力之一。
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家乡争光,为家乡的发展做出贡献。
这种情感驱动着他在科研道路上不断前进,取得更高的成就,成为家乡的骄傲,同时也为家乡的人才培养和科技发展起到了示范和带动作用。
院士求学之路
1978年3月-1984年9月,金东寒在武汉水运工程学院(现武汉理工大学)船舶内燃机和动力装置专业学习,分别获得获学士和硕士学位。
1985年3月,金东寒在中国舰船研究院攻读博士研究生,1989年4月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
求学之路解码
金东寒院士的求学经历,对他后来成为院士影响深远。
金东寒在武汉水运工程学院的学习,为他打下了扎实的专业基础。
船舶内燃机和动力装置专业课程涵盖力学、热学、机械原理等多领域知识,使他建立起系统完整的专业知识架构,为后续科研提供了理论支撑。
本科和硕士阶段的学习,不仅有理论教学,还有实验、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
在此期间,金东寒开始接触科研方法,学会观察问题、分析数据,逐渐培养起科研思维能力,为独立开展科研工作奠定了基础。
在学校浓厚的学术氛围中,金东寒深入学习专业知识,参与学术讨论和交流活动。
他对船舶动力领域的前沿问题产生浓厚兴趣,明确了未来的学术研究方向,这种兴趣成为他在科研道路上不断前进的动力。
在中国舰船研究院攻读博士期间,金东寒有机会接触到船舶动力领域的顶尖专家和先进研究设备,研究方向更加聚焦和深入。
他在导师指导下,针对复杂的科研难题开展专项研究,使专业知识和技能得到极大提升,在特定领域积累了深厚的专业造诣。
博士阶段以科研为主,金东寒需要独立设计研究方案、开展实验、分析结果并撰写论文。
这一过程全面锻炼了他的科研能力,包括创新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对科研项目的整体把控能力,使他能够在面对复杂科研任务时,提出创新性的解决方案。
中国舰船研究院作为船舶行业的重要科研机构,承担着众多国家级科研项目。
金东寒在其中能够了解到行业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与同行专家进行交流合作,开阔了行业视野,为他站在学科前沿开展研究,把握科研方向提供了有利条件。
院士从业之路
1984年9月,金东寒硕士毕业后留校在武汉水运工程学院(现武汉理工大学)热工教研室任助教。
1989年4月,金东寒博士毕业后,就职于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第七一一研究所(1999年起隶属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
1989年4月起,金东寒在第二研究室先后担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研究员、室副主任。
2009年12月,金东寒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5年7月起,金东寒担任上海大学校长。
2019年5月起,金东寒担任天津大学校长。
从业之路解码
金东寒院士的从业经历,对他后来成为院士有着重要的影响。
金东寒在热工教研室任助教期间,通过教学工作,他能将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系统梳理和传授。
他在帮助学生的同时,也进一步巩固了自身的专业基础。
他与学生的交流互动,还能促使他从不同角度思考专业问题,激发新的学术灵感,为科研工作提供更广阔的思路。
高校有着浓厚的学术氛围和丰富的学术资源。
金东寒可以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类学术讲座、研讨会等活动,了解船舶动力领域的前沿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
这些拓宽他的学术视野,为自己的科研方向选择和创新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金东寒在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第七一一研究所工作,他从工程师逐步晋升到室副主任,使他有机会参与到众多实际的科研项目和工程实践中。
他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解决了大量工程中的实际问题,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为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研究所,他专注于新型发动机及其动力系统研究与应用开发,承担了国防重点预研、重大型号研制等重要项目。
例如,他在特种发动机领域取得了开创性成果,使他成为该领域的专家,为当选院士奠定了坚实的专业基础。
担任领导职务后,他需要组织和协调团队成员开展科研工作,这不仅提升了他的团队协作能力,还培养了他的科研管理和领导能力。
他能够更好地整合资源,推动科研项目的顺利进行。
金东寒担任上海大学、天津大学校长期间,他能够站在更高的平台上,加强与国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他引进先进的学术理念和科研资源,为学校的学科建设和科研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时也进一步提升了自己在学术界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在高校管理工作中,他可以将自己的科研经验和教育理念融入到人才培养体系中,推动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学科建设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
他培养更多优秀的专业人才,为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也体现了他在教育领域的贡献,这也是成为院士的重要考量因素之一。
院士科研之路
金东寒院士是我国着名的新型发动机技术专家,长期从事新型发动机及其动力系统研究与应用开发工作。
金东寒和他的科研团队突破了一系列关键技术。
他们发展了特种发动机仿真技术,使我国该类发动机性能分析理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他们攻克了发动机换热器换热强化、工作容积优化、流阻最小化、换热均匀化等难题,采用管内流阻一致化控制技术,实现加热管均匀换热。
他们还攻克了高压燃烧和燃气再循环技术,创建了燃气再循环分析模型和试验装置,解决了小空间高强度完全燃烧、流场与温度场均匀分布、燃烧压力稳定控制等技术难题。
金东寒带领团队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台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特种发动机原理样机,之后又在2002年研制成功工程样机,总体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技术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金东寒在完成一系列全系统演示验证试验后,其研发的特种发动机动力装置成功装备于某新型舰船并交付用户使用。
这实现了由科研成果向实用装备的转化,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封锁,使我国该型装备跨上了一大台阶。
他开创了我国新型特船从无到有的历史,形成了完整的技术体系,使我国特船技术水平、综合性能步入世界先进行列。
金东寒积极推动热气机在民用领域的应用,把热气机装在宾馆、医院,可实现能源的梯级利用,即“分布式供能”。
他将该机器装在垃圾填埋场,可利用垃圾散发的沼气发电,实现节能减排。
金东寒出版专着一部,发表论文数十篇,撰写研究报告70余篇,为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和技术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金东寒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其他省部级奖4项。
金东寒还获得过“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上海市科技精英”等荣誉,还曾获第6届中国青年科技奖、第5届中国青年科技创新奖等。
科研之路解码
金东寒院士的研究成果,是他当选院士的核心支撑。
在技术研发上,他攻克了特种发动机多项关键技术,像发动机换热器、高压燃烧等难题。
他还成功研制原理样机与工程样机,这些成果展示了其深厚的专业知识与卓越的科研能力,奠定了他在特种发动机领域的权威地位。
从应用转化来看,他的研发成果成功装备新型舰船,填补国内空白,打破国外技术封锁。
这极大提升我国舰船技术水平,对国防建设意义重大,体现了科研成果的实用价值与战略意义。
这是院士评选中对其科研社会贡献的重要考量。
而在民用市场的开拓,如分布式供能、沼气发电等应用,更凸显了他科研成果的广泛适用性和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在学术理论层面上,他出版专着、发表大量论文与研究报告,不仅分享科研成果,还为领域内学术交流与理论发展做出贡献,展现了其学术影响力。
他所荣获的诸多国家级、省部级奖项和荣誉,是对他研究成果的高度认可,侧面反映出其成果的价值与影响力。
后记
金东寒院士出生地黑龙江绥化,其地域文化赋予金东寒坚韧、开拓的精神。
求学时,他在武汉水运工程学院学习,构建了他的知识体系、培养了他的科研思维。
从业期间,他在高校任教巩固知识、拓宽视野;在第七一一研究所积累实践经验,领导团队攻克难题,实现科研成果转化。
科研上,他突破特种发动机关键技术,研制样机并应用于国防、民用领域,发表论着推动学术进步。
以上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共同作用,最终使他成功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温馨提示:下一位院士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