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出生地
毛新平院士,1965年6月1日出生于湖北省鄂州市。
鄂州,旧称吴都、古武昌,湖北省辖地级市,它位于湖北省东部,西与武汉市接壤,东南与黄石市毗连,北临长江,自西向东分别与武汉市、黄冈市隔江相望。
鄂州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3000年前后已有人类繁衍生息,帝尧时为樊国,夏时为古三苗之地,殷商时为鄂国。
西周末叶,曾为楚国都城,春秋时为楚国别都 。
隋开皇九年,废鄂、西陵二县归武昌县,置武昌郡,改郢州为鄂州,武昌县隶属鄂州 。
元大德五年,废散府,武昌县属武昌路。
明万历元年,始建武昌石城 。
1913年,武昌县改名寿昌县,1914年改名鄂城县。
1949年5月鄂城解放,1983年,撤销鄂城市、鄂城县,将黄冈县黄州镇并入,合并成立省辖鄂州市 。
出生地解码
湖北省鄂州市,对毛新平的成长及后来成为院士有着多方面的影响。
鄂州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感染了毛新平,使其从小就重视学习。
泽林高中的学生们艰苦求学的场景,也激励着他努力探求新知,为他日后的科研工作奠定了知识基础。
毛新平从小学到高中都在程潮铁矿子弟学校就读,稳定的学习环境有助于他系统地接受基础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为其日后深入学习和科研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持。
鄂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如三国时期东吴孙权迁都鄂县等历史事件,以及吴王城、武昌楼等历史古迹。
这些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使毛新平从小受到熏陶,培养了他对知识的热爱和对文化传承的责任感,激励他在科研道路上不断探索创新,为我国钢铁工业发展贡献力量。
鄂州是“古铜镜之乡”以及佛教“净土宗”的发祥地,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或许有助于开阔毛新平的视野和思维,使他在科研中能够更好地融合不同的理念和方法,推动钢铁制造技术的发展。
毛新平的父亲在武钢程潮铁矿从事技术工作,母亲是程潮铁矿子弟学校的教师。
这样的家庭环境使他从小接触到与钢铁相关的知识和技术,培养了他对钢铁行业的兴趣。
父母的教育背景和职业经历也为他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条件和指导,有助于他在学业上取得优异成绩,为日后从事钢铁研究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鄂州程潮铁矿为毛新平提供了近距离观察和了解钢铁生产的机会,使他对钢铁行业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和深厚的感情,坚定了他投身钢铁事业的决心。
湖北及周边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钢铁产业发达,相关的科研机构和企业众多。
这些为毛新平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和科研合作平台,有利于他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相结合,开展前沿性的钢铁技术研究。
院士求学之路
1982年9月,毛新平考入武汉钢铁学院(武汉科技大学前身)冶金系金属压力加工专业本科,1986年7月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
1986年9月,毛新平考入武汉钢铁学院冶金系金属压力加工专业硕士研究生,1989年6月毕业并获得硕士学位。
2002年9月,毛新平在北京科技大学钢铁冶金专业攻读博士研究生,2006年4月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
求学之路解码
毛新平从本科到硕士阶段都在武汉钢铁学院冶金系金属压力加工专业深造。
他长期专注于该专业领域,系统扎实地掌握了相关专业知识与技能,为后续深入研究钢铁相关课题筑牢根基。
在积累一定专业基础后,毛新平又进入北京科技大学攻读钢铁冶金专业博士。
通过更高层次的学习,他进一步拓宽知识边界、深化专业理解,接触到行业前沿理念与研究方法。
这些经历助力他后续在科研道路上不断突破创新,最终朝着院士之路迈进。
毛新平的求学过程,始终围绕钢铁相关专业层层递进,从本科到硕士再到博士,连贯性的专业学习让他得以在钢铁领域持续深耕,不断积累科研成果,逐步成长为行业内顶尖的专家,为当选院士积累了足够的专业资本。
院士从业之路
1999年8月—2001年7月,毛新平担任冶金工业部武汉钢铁设计研究总院副总工程师。
2001年7月—2002年8月,毛新平担任中国冶金建设集团武汉钢铁设计研究总院副总工程师。
2002年8月—2007年1月,毛新平担任广州珠江钢铁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
2007年1月—2013年11月,毛新平在广州珠江钢铁有限责任公司担任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
2013年11月—2016年12月,毛新平在武汉钢铁(集团)公司研究院担任常务副院长
2015年12月,毛新平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
2017年1月—2019年10月,毛新平在宝钢股份中央研究院担任副院长。
2019年10月—2022年8月,毛新平在北京科技大学担任钢铁共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主任。
2021年11月至今,毛新平在北京科技大学担任碳中和研究院院长。
从业之路解码
毛新平院士的从业之路,犹如一部钢铁行业的奋斗史,对其最终成为院士有着多方面深刻且关键的影响。
毛新平在早期担任冶金工业部及中国冶金建设集团武汉钢铁设计研究总院副总工程师期间,他深入参与到钢铁工程设计的宏观规划与技术把控层面。
这使他对钢铁产业的整体架构、工艺流程布局有了全面且系统的认知,积累了丰富的行业视野与工程管理经验,为其后续科研工作能够紧密贴合实际生产需求奠定了坚实基础。
毛新平转至广州珠江钢铁有限责任公司任职总工程师及副总经理的经历尤为重要。
在此期间,他直面钢铁生产一线的各类技术挑战与创新瓶颈。
他主导技术研发与改进工作,致力于薄钢板连铸连轧技术等的创新实践,极大提升了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
这不仅让他在钢铁制造技术的应用与创新方面取得了显着成果,还培养了其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使其科研成果能够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在行业内树立了极高的技术威望。
毛新平回归武汉钢铁(集团)公司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岗位,他能够整合更多资源,聚焦于钢铁材料的基础研究与前沿技术探索。
此时他将之前的实践经验与研究院的科研力量相结合,推动了一系列关于高性能钢铁材料研发的项目开展,为我国钢铁产业在高端材料领域的突破贡献力量,也进一步提升了其在行业学术研究方面的影响力。
毛新平后续在宝钢股份中央研究院以及北京科技大学相关岗位任职,他置身于更大的科研协作平台与学术交流网络中。
在宝钢,他接触到更国际化的钢铁技术理念与研发模式。
在北京科技大学,他与众多专家学者共同探索钢铁共性技术及碳中和等新兴前沿领域,拓宽了他的研究思路,促进了学科交叉融合,使其科研成果更具前瞻性与引领性,最终成功当选院士并持续在钢铁领域发挥着卓越的引领作用,推动我国钢铁行业在科技变革浪潮中不断转型升级。
院士科研之路
毛新平院士是我国着名的压力加工专家,长期从事先进钢铁材料及其低碳制备技术的研究工作。
毛新平院士主持规划、设计了中国第一个薄板坯连铸连轧工程——珠钢薄板坯连铸连轧工程,以及中国第一个以半无头轧制工艺为主要特征的第二代薄板坯连铸连轧技术的代表工程——涟钢薄板坯连铸连轧工程。
毛新平院士研发成功薄规格热轧板带成套制造技术,推动薄规格热轧板带从中间产品向最终产品转化,还提出高品质特殊钢板带制造新的技术路线。
毛新平院士主持研究基于薄板坯连铸连轧流程的微合金化技术,开发出系列高性能产品,构建了薄板坯连铸连轧流程的产品体系,实现ti微合金钢工业化生产,探索出具有中国资源特色的低成本高性能钢制造技术路线。
毛新平院士率领研究团队研制出mn含量为15wt%的近中mn超细晶粒奥氏体钢。
他们通过大量共格无序粒子的纳米沉淀,实现晶粒细化和层错能增加,使变形机制转变。
该钢具有高抗拉强度和大伸长率的独特组合,为解决高mn奥氏体钢mn含量与力学性能之间的平衡问题提供了新途径。
2023年,毛新平院士团队获冶金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获奖项目为面向碳中和的高性能汽车白车身用钢开发与应用。
2014年,毛新平院士团队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获奖项目为先进短流程高品质特殊钢制造关键技术及其产业化。
2008年,毛新平院士团队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分别为高质量高比例薄规格热轧钢板成套生产技术开发及产业化、薄板坯连铸连轧微合金化技术研究及低成本高性能微合金钢的开发。
截至2019年10月,毛新平院士团队共获得授权发明专利39件,发表论文160余篇,其中ScI和EI收录60余篇次,出版专着2部。
其中,《薄板坯连铸连轧微合金化技术》入选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三个一百”科学技术类原创图书,《钛微合金钢》为“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
科研之路解码
毛新平院士的科研之路,对他后来当选为院士产生了重大影响。
毛新平主持规划、设计了中国第一个薄板坯连铸连轧工程——珠钢薄板坯连铸连轧工程。
这是中国钢铁工业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它推动了我国钢铁制造水平的提升,为钢铁工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做出重要贡献。
这奠定了毛新平院士在行业内的重要地位。
毛新平院士构建了基于薄板坯连铸连轧流程的低成本高性能钢铁材料的技术体系。
他提出钛微合金化技术路线并研制出相关高强钢和超高强钢。
这不仅降低了成本,还提升了性能,为我国高性能钢铁材料的发展开辟了新途径,展现出其在钢铁材料研发领域的创新性和引领性。
毛新平带领团队在连铸连轧工艺等方面进行多项创新。
他们通过优化工艺参数、改进设备性能等措施,攻克诸多技术难题。
他们实现生产过程连续化和自动化水平大幅提升,并确保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目标的实现。
这体现了毛新平院士解决关键技术问题的能力和对行业可持续发展的贡献。
毛新平院士的研究成果,为钢铁领域的学术研究和技术交流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这些成果推动了相关领域的理论发展和技术创新,提升了我国在国际钢铁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影响力。
同时,也彰显了毛新平院士在该领域的学术造诣和专业影响力。
毛新平在钢铁制造流程运行优化、近终型制造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为钢铁行业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同时,对推动钢铁行业向绿色化、智能化、高性能化方向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凸显了毛新平作为行业领军人物的前瞻性和战略眼光。
后记
毛新平院士的出生地、求学之路、从业之路和科研之路,都对它后来当选为院士产生了深远影响。
毛新平院士的出生地湖北鄂州,其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使毛新平深受感染。
而泽林高中学生艰苦求学的场景,激励着他努力学习、探求新知。
毛新平在鄂州的成长经历,让他形成了对学习和科研的兴趣与坚持的理念,这为他日后长期专注于科研工作奠定了思想基础。
在求学之路上,毛新平在武汉钢铁学院和北京科技大学的学习经历,使他系统掌握了钢铁冶金相关专业知识,为其科研和工程实践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
求学期间,毛新平对轧钢专业的学习和研究,促使他确立了薄板坯连铸连轧技术等相关研究方向,为其后来在该领域取得一系列成果奠定了基础。
从业之路上,毛新平在冶金工业部武汉钢铁设计研究总院等单位的工作经历,让他积累了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提升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其科研成果的工程化应用创造了条件。
从业过程中,毛新平始终处于钢铁产业前沿,能够敏锐地把握行业发展趋势和需求,为其科研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目标,使其研究成果更具应用价值和市场竞争力。
科研之路中,毛新平在薄板坯连铸连轧技术、微合金化技术等方面取得了多项创新性成果。
这些成果推动了钢铁制造技术的进步,为他当选院士奠定了关键的学术基础。
毛新平构建了薄板坯连铸连轧流程的产品体系和低成本高性能钢铁材料的技术体系。
这展现出他在钢铁领域的系统性创新能力和引领行业发展的贡献,得到了学术界和产业界的高度认可.
毛新平院士的科研成果成功实现了工业化生产和应用,产生了显着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彰显了他的科研工作具有重大价值。
以上这些因素共同作用,最终使他成功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温馨提示:下一位院士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