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如疾风般传到南京,大臣们聚集在朝堂之上,面色凝重。
骞义气得胡须颤抖,\"此獠竟敢背信弃义,不处死不足以平民愤!\"
他的声音在朝堂上回荡,引起一片附和之声。
刘璟拱手道:“陛下,陈祖义作恶多端,屡次劫掠沿海,欠下了无数命债。请陛下杀之!”
众臣纷纷附和。
\"臣附议!\"
\"臣附议!\"
\"臣附议!\"
群情激愤,仿佛要将整个朝堂都掀翻。
朱标对陈祖义的欺罔之举也是异常恼怒。
朱允熥双眉紧蹙,忧心忡忡说道:\"此事或许不像表面那般简单,恐有内情。恳请父皇下旨调查,再作定论。”
此言一出,大臣们脸上无不写满了惊愕。
中书舍人刘三吾年近八十了,直言不讳地说道:“太子此举实在不妥!陈祖义乃是恶贯满盈,怎能轻饶?”
礼部尚书白信蹈义正辞严说道:“太子莫要被海贼的花言巧语所蒙蔽!此等恶贼,不杀不足以平民愤!\"
众大臣纷纷点头附和。
这两位,明年春闱大试,将会卷入南北榜案,那又将是一场惊心动魄的博弈。
连遭两个德高望重老臣的当廷指责,朱允熥脸倏地红了红,坚持说道:
“孤并未说过轻饶,只是说要查清,这有什么不妥的。陈祖义虽为海贼,但在剿灭史大威、岛津义雄之役中,也是立有大功的……”
然而,他的话还没说完,就被更多的反对声淹没。
朱允熥抬起头,眼神坚定地看着朱标,说道:“儿臣认为,还是应该先查清楚,才能下结论。\"
眼见儿子的处境如此尬尴,朱标挥挥手,说道:\"先退朝吧,此事明日再议。\"
大臣们摇头叹息着走了。
回到了乾清宫,朱标问道:\"你不知道众怒难犯的道理吗?\"
\"儿臣知道。\"
\"既然知道,为什么还那么固执?你是大明的太子储君,为一个海贼开脱,实在有损你的声誉和威望。\"
朱允熥道:\"父皇不觉得今日朝堂上的情势有一点诡异吗?就算陈祖义真的该杀,查清楚再杀又有何妨?但朝臣们恨不能立即将陈祖义杀掉了事。\"
\"他们这是在借着陈祖义的由头,发泄对解除海禁的不满。为大局考虑,陈祖义杀不得,杀了之后,又会有新的海盗头子冒出来,南洋就又有得乱了;南洋一乱,海患就不得平;海患不平,则迁都无望;迁都无望,则蒙古难清!\"
朱标也有这种感觉,可是陈祖义降而复叛就是铁一样的事实,这种时候再不杀了他,怎么向文武大臣们交代?
朱允熥继续说道:
\"父皇不妨想想,陈祖义好不容易获得了远洋贸易的机会,却前脚回到大琉球岛,后脚就叛逃,这合情理吗?\"
\"李三在供状中说,陈祖义叛逃是为了拐走朝廷的粮食物资。儿臣仔细算过了,那批粮食物资充其量值三十五万两白银。这笔银子对别人来说,可能的确不少。\"
\"但陈祖义是见过大世面的人,会为了这几个银子,而放弃已经到手的远洋贸易机会吗?那可是父皇亲口答应他的啊!\"
\"他得有多蠢,才会做出那种捡芝麻丢西瓜的事啊!可是陈祖义会是个蠢人吗?不可能,绝对不可能!\"
\"因此,儿臣认定,这次事件绝对是个意外。为了顾全解除海禁的大局,儿臣甘愿冒天下之大不韪,保下陈祖义!\"
朱允熥说得合情合理,由不得朱标不信。
他说道:\"此案并不复杂,那就派杨士奇到琉北彻查吧。\"
朱允熥长舒一口气。
杨士奇来到琉北后,立即展开了调查工作。
他逐一对三十多人进行了讯问,认真听取他们的口供,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这些人的录口供的时候,有的紧张,有的激动,有的含糊其辞,有的一本正经,有的东扯西拉。
但杨士奇都能耐心引导,让他们把知道的情况一五一十地说出来。
陈祖义本以为这一次必死无疑了,突然之间又生起了活下去的希望,也拼命地为自己辩白。
杨士奇将这些所有的口供精心整理,反复推敲,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
他深知,此事关系重大,只办成铁案,才能给朝野内外一个交代。
经过长达三十多日的努力,杨士奇终于成功捋清了当时的事件经过。
陈祖义坐在阴暗的牢房中,面色苍白,回忆起自己曾经的心路历程。
朱标仔细地阅览着陈祖义的认罪状。
他的眉头紧蹙,眼中闪过一丝惊讶。
陈祖义的剖白竟然和允熥的分析如出一辙:
他并没有想过降而复叛,只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暂时向部下作出的妥协,谁知李三的告密打乱了他所有的计划,这使他百口莫辩。
而李三和在场三十多人的证词也证实了陈祖义所言不虚。
朱标将重重将案卷合上,心中涌起一股如释重负的感觉。
他靠在椅背上,嘴角微微上扬,眼中闪过一丝欣慰,暗自庆幸自己有一个有担当的儿子,在关键时刻能够顶住重重压力。
朱标决定再次上朝,他要当着群臣的面将此案作一个了结。
朝堂上,朱标威严地坐着,下方的大臣们窃窃私语,都在猜测皇上此次召集众人的目的。
“诸位爱卿,关于陈祖义一案,朕已命杨士奇彻底查清。”
朱标的声音响起,嘈杂的朝堂瞬间安静下来。
他将陈祖义的认罪状递给一旁的内侍,示意他宣读出来。
内侍高声念出了陈祖义的供状,以及他的苦衷。
大臣们听后面面相觑,一时间不知如何回应。
朱标又对杨士奇道:\"说说你调查的结果。\"
杨士奇趋前一步,拱手道:
\"臣此次带领三法司赴琉北,调查陈祖义降而复叛案,前后共讯问一千二百九十六人。
尤其是陈祖义三十二名高级部下,为防止串供,对他们进行了严密细致的隔离讯问,共得讯问笔录共九万七千余言。\"
\"臣仔细比对甄别后,勾勒出当时事件全貌,与陈祖义供状相符。\"
朱标问道:\"杨士奇,你的结论是什么?\"
杨士奇道:\"臣的结论是,陈祖义并没有降而复叛,李三的告发只是他的臆断,并不是事实。\"
朱标看向刘三吾、白信蹈、骞义、刘璟,“这是三法司的调查结论,两位爱卿,你们可还有话说?”
杨士奇办案一直铁面无私,所办的案子经得起质疑。
四人面露愧色,\"太子恕罪,是臣等浅薄了,幸亏殿下目光如炬,洞幽烛微。\"
朱允熥宽容地笑了笑,\"卿等言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