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墨兰居。

二楼房间里。

刘家祥听到自己外甥女的询问,有些哭笑不得。

但是一想起她也不是这个艺术领域的,一般行业外的人,总是不由自主的,习惯性以金钱来衡量物品的价值和好坏。

而不会特别关注其他的艺术方面和本身的附带意义。

刘家祥笑了笑,也没有大讲道理,直接回应道。

“用价格来估算的话,这幅字画肯定是价值上千万了,因为历年来张大师的画作价格在拍卖市场上屡创新高,也非常受人追捧,所以真迹都是价值不菲。”

“另一幅也是仿的,这幅仿的是八大的山水画。”

“从这幅来看,和上一幅一样,它们都是同一时期的作品,都是张大千临摹前人画作,融入了自己的创新,所以和原画有所不同,让人误以为赝品。”

“再加上鉴定眼力不行,看不出是谁临摹的作品,都给当普通的工艺品交易了,可能看的也画的不错,所以要价高点。”

“不过,那个摊位是仅有这两幅吗?还是说这位老板偶尔从哪里得来的,一共就两幅参杂其中?亦或者里面还有别的大千画作?”

王可听着刘老在那里喃喃自语的猜测,于是就回答道:“我也不知道,我也看不出来好坏,当时就是凭感觉,看着顺眼挑选了八幅字画买了。”

刘老闻言,笑着说道:“嗯,这也是你的缘分和运气,随便买几幅画,里面就有两幅张大千摹仿的真迹。”

“这份运气不得不让人感叹,这捡的大漏,也能让很多收藏界的人羡慕坏了!”

王可听完笑了笑,也没有反驳,自己这运气确实非常好啊!

都是幸运硬币加持啊!

接着,刘老又给两人科普了一下,张大千和石涛、八大的不解之缘,张大千对这两位古代绘画大师尤为推崇,并深受其影响。

张大千的作画风格,在早、中年时期主要以临古仿古居多。

他花费了一生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从隋唐到清朝时期,逐一研究名家画作,从临摹到仿作,孜孜不倦,乐此不疲。

其中对石涛和八大的研究最深,甚至能画到以假乱真的程度。

对八大水墨画法,致意再三, 推崇备至。

用半生精力学石涛,仿石涛真迹,让人难辨真假,人称“石涛复生”。

……

张大千主张学画从临摹入手,纵观他一生学画的经历,从石涛入手,一直追踪明人、元人、宋人、唐人的画迹。

由近及远,由粗转细;再由远返近,由细返粗,循环往复;形成笔墨和风格的多变,这种手上的功夫,主要从临摹得来。

他不断努力作画售画,并以所得,重金购藏古画,超越文字艺术史料的局限,直接与古代大师的真迹杰作“对话”,展示了他以艺术实物学习,并改写书画艺术史的雄心。

……

王可和钱明慧都安静的坐在椅子上,仔细的听着,学习了解一些以前接触不到的知识,也能开阔眼界,增长见识。

王可就只听不说,而钱明慧还不时的问一些她好奇的问题。

刘老看着如此好学,也是细心的给解答一下。

然后,又带着两个人欣赏了一下两幅真迹画作,简单讲了一下书画欣赏八法,包括:画工、书法、印章、装裱、功力、布局、诗句、印文。

……

中国画一讲究“气韵生动”,不拘泥于物体外表的肖似,而多强调抒发作者的主观情趣。

二讲求“以形写神”,追求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感觉

三讲究笔墨神韵,笔法要求:平、圆、留、重、变。墨法要求墨分五色,焦、浓、重、淡、清。

四讲究“骨法用笔”,不讲究焦点透视,不强调环境对于物体的光色变化的影响

五讲究空白的布置和物体的“气势”。

……

“哈哈哈……好久没有说过这么多话了,碰到大师佳作,也是不吐不快啊。”

“这两幅画作,虽然都不是张大师的巅峰之作,但也算难得可贵了,也能见证当时他对绘画艺术上的探索、尝试和创新。”

“还是很不错的,虽然是仿作,不如古代大师真迹,但是出自张大师之手,上面还有他署名的暗记落款,出处没有异义。”

“所以也是价格不菲了,每幅都得上千万了,在拍卖行里可能会更高。”

“一幅是仿石涛山水画,一幅仿八大山水画,后者更少见。”

接着刘老又给讲述了一下古代绘画大师的故事。

王可和钱明慧也能看出,此时刘老正因为看到好东西兴趣盎然,心情舒爽,谈性大发。

两人也没有打断,认真的听着刘老的介绍。

石涛,是明末清初的着名画家,俗姓朱,名若极,小字阿长,后削发为僧,僧名元济,一作原济。

别号石涛,大涤子、钝根、石道人、苦瓜和尚、瞎尊者、清湘陈人、清湘老人、清湘遗人、零丁老人,桂省全州人,明朝靖江王朱亨嘉之子。

明朝灭亡之际,出家为僧,与弘仁、髡残、朱耷合称“明末清初四僧”。

石涛是明清时期最富有创造性的杰出画家,在绘画艺术上有独特贡献,成为清代大画师。

也是华国绘画史上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他既是绘画实践的探索者、革新者,又是艺术理论家。

擅花卉、蔬果、兰竹,兼工人物,尤其擅长画山水。

石涛山水画,是从写生得来,盎然生气,哲思感情,相与揉合,画境灵活生动,又有抑郁沈雄之韵,别具一格。

其画力主“搜尽奇峰打草稿”,一反当时仿古之风,其画构图新奇,笔墨雄健纵姿,淋漓酣畅,于气势豪放中寓静穆之,面目独具。

书法工分隶,并擅长写诗文。

……

八大,真名朱耷,原名朱统,字刃庵,号八大山人、雪个、个山、人屋、道朗等,出家时释名传綮,汉族,南江南昌人。

明末清初的着名画家,画坛“四僧”之一,中国画一代宗师,明朝遗民。

朱耷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权的九世孙,明亡后削发为僧,住南昌青云谱道院。

擅长书画,花鸟以水墨写意为主,形象夸张奇特,笔墨凝炼沉毅,风格雄奇隽永;山水师取法董其昌,笔致简洁,有静穆之趣,得疏旷之韵。

擅书法,早年书法取法黄庭坚,能诗文,绘画特点用墨极少。

八大山人”这个称号是他晚年的文号,“八大”和“山人”既连着写又分开写,有时候是“哭之笑之”,以寄托他哭笑皆非的痛苦之情。

……

“他的名号三百多年来为世人所惊叹不已,他在艺术上有很高的造诣,尤以水墨写意花鸟着称于世。”

“我也经常临摹各种真迹,始终不得深入,得其真意,古代大师这种非凡的艺术造诣,也不知道我有生之年能不能达到,也去看看另一番风景,怕是希望渺茫啊!”

刘家祥刘老说完。

钱明慧笑了起来,说道:“老舅你肯定行的,你现在都很厉害了。”

“哈哈哈……那就借你吉言了。”

刘老闻言哈哈大笑,之后话音一转,说了一句很有哲理的话。

“不过,学无止境,学海无涯,绘画艺术没有边界,唯有追寻前人足迹,推陈出新,走出自己路才行。”

“行了,不说了,字画也鉴赏完了,也确实没想到给了我这么大一个惊喜。”

“小可不错,运气这东西没法说,既然得到了就好好保存,不想收藏也可以转手卖掉,或者怎么样的,很多人都想得,而不可得。”

“嗯,好的,也谢谢刘老,这次麻烦您了。”

没等刘老说话,慧姐开口道:“小可,你客气啥,老舅帮我看个画也是应该的,你说是吧,老舅?”

“啊哈哈……嗯,没错,确实非常应该,谁让你是我最亲的外甥女呢。”

……

又相互寒暄了一会,王可也就不再客气了,太客气也显得见外了。

接着,三人又聊了一会儿其他的。

王可也问了一些鉴别字画的小知识,不求精通,只为了一点了解,下次看到不再一头雾水。

看着时间十一点多了,也马上中午了,王可就提出中午一起吃个饭,表达一下心意。

刘老当即就拒绝了,让两个年轻人去,自己年纪大了,还是回家吃,外面的饭菜也不合胃口。

钱明慧也是对王可说了一下,他便没有再坚持。

画鉴定完了,今天的任务完成了,也算了了一件心事,能找出两幅价值千万的字画,王可也心满意足了。

看着也到中午了,王可也准备告辞了,就和钱明慧示意了一下。

钱明慧也懂了王可的意思,于是对着刘家祥刘老说道:“老舅,我们也没事了,就准备回去了,我下次再来看你。”

“嗯,好,你们也忙你们的事去吧,经常来看看我就行了,有时间也去看看你姥,她就经常念叨你们。”

“嗯,我知道了,我昨天就跟着我妈,去小舅那看过我姥姥了。”

“噢,那就行,年纪大的人就比较喜欢热闹。”

……

聊着话,几人就来到书案上把之前看过的字画收起来,两幅价值不菲的当然小心翼翼的收起来。

剩下六幅就无所谓了,随便收起来就行。

正当王可大开大合的动手时,在那边站着的刘老发现了异常,王可手里的画,从他那个角度,加上灯光的照射,明显有些不对劲。

“哎,小可,你停一下,不要动。”刘老出声叫住王可的动作。

王可和钱明慧手里正收着画,突然听到刘老的话,一时停在了原地,手也不动了。

接着,刘老走过来,拿走王可手中的字画,又细细的研究起来,看了一会后。

又拿起其他五幅字画仔细的查看起来。

来回对比了几遍,各种角度的看。

王可和钱明慧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一时都愣在了原地,目光静静的看着刘家祥的操作,等着他给出答案。

这时,房间内又安静下来,只有刘老不住地翻画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