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自从探春在黛玉那里尝到了陆诚亲手做的小点心,就时不时的跑到黛玉那里串门,蹭吃蹭喝。黛玉在贾府也没几个能说话的人,自然也不会将探春拒之门外。

凭借陆诚高达九级的厨艺,即便是平常随手做的一些点心零食,也胜过宫廷御厨。

黛玉在荣国公府除了盼着陆诚的来信,就是盼着这每次送过来的食物了。

其实,别看贾府的这些大小姐们表面风光,实际上每个月的月例只有二两银子。

对于寻常百姓来说,二两银子足够一家人吃上一两个月。

但贾府小姐这二两银子的月钱,却有些不够花。虽说小姐们的饮食都有定例,偶尔也会额外点餐,这就需要给厨房那边额外付钱。

还有胭脂水粉,由于下人们的贪污渎职,以次充好,府里发放的胭脂水粉都是残次品。贾府的小姐们不得不拿出额外的银子,采购胭脂水粉。单这一项,每个月大约要花去一两银子左右。

除了这些,还有平常的打赏下人,互相请客等等,都要花钱。

甚至,很多小姐过得还不如下人。

荣宁二府已经传承几代人,历经上百年。府中的很多下人也都是传了几代,甚至形成了几个小家族。

这些下人们,仗着老太君宽厚仁慈不管事,便肆无忌惮的吸血。

像迎春那样的庶出小姐,爹爹不疼,后妈不爱,自己又性格懦弱,只能逆来顺受,忍受下人们的欺辱。甚至,最后被卖给中山狼孙绍祖,婚后没多久就被折磨致死。

原着中的林妹妹,到了贾府之后,也是“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当然,如今的林妹妹背后有靠山,身体也康健,谁要敢欺负她,可就有的受了。

而且,为了林妹妹在贾府过得顺心如意,陆诚不仅会时不时的送一些吃的、用的,还会定期让香菱带一些银票送过去。

相比于那些紧巴巴的贾府小姐,林妹妹的小金库可是充盈得很。陆诚给她的那些银票,她也从来不喜欢乱花,基本上都攒了下来。随便拿出来一些,都够贾府三春一两年的月例了。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京都城南的某条街道上,陆诚刚从巷子里走出,正准备去街上逛逛,就见不远处走来了一队人马。

领头的是个骑着马上的年轻人,一身锦衣华服,满面春风。他后面还跟着一顶小轿,两辆马车,一些下人仆从。

街道两旁的百姓看着这一队人马,纷纷小声议论着。

“贾府的那位蓉大奶奶又回来省亲了。”

“秦朗中家里还真是攀了一门好亲事,这位蓉大奶奶时不时就回一趟娘家,每次都要带回来不少好东西呢。”

“可不是嘛,这些公侯府中都有金山银山,随便露一点,就够我们老百姓吃上一辈子了。”

闻听此言,陆诚也抬头看了一眼队伍中的那顶轿子。

恰在此时,轿子的窗帘微微掀开,露出了半张鲜艳妩媚的俏脸。随后,那轿子的窗帘便立刻放下。

很显然,这位这是宁国府贾蓉的妻子,工部营缮郎秦业的女儿,秦可卿。

原着中曾提起,秦可卿兼钗黛之美,既有薛宝钗的明艳妩媚,又有林黛玉的婀娜纤巧。

仅屏之前那匆匆一瞥,这秦可卿也的确生得十分美貌。

据说,那营缮郎秦业早年无生育,便从养生堂(古代孤儿院)抱养了一儿一女。养子早年夭折,留下了养女。之后,秦业年过五旬,又生下一子秦钟。

再之后,或许是经过工部同僚贾政的介绍,秦业的养女秦可卿嫁入了宁国公府,成为了宁国公府贾蓉的妻子。

这秦可卿嫁入贾府之后,得到了贾府阖家上下的肯定,成为了宁国公府的管家媳妇。尤氏护着她,贾母怜惜她,凤姐与她感情尤深,也会时常去找她说话。

只不过,贫女得居富室,未必就是好事。宁国公府的贾敬跑去修仙练道了,贾珍荒淫无度,好色如狂,最终竟把魔爪伸向了自己的儿媳妇儿秦可卿。

最终,这段奸情被贾珍的继室尤氏发现。秦可卿惴惴不安,悬梁于天香楼上,自尽而亡。

紧接着,秦业的儿子秦钟又和水月庵的小尼姑搞在了一起,秦业气愤之下,把儿子暴揍一顿,自己也给气死了。不久之后,秦钟也死了。一家人就这样死了个干净。

千红一窟,万艳同悲。

而今烈火烹油,鲜花着锦。来日家破人亡,妻离子散。

身处在这个时代,即便是位极人臣,出将入相,也终究是皇家臣子。

一旦行差踏错,失了恩宠,便可能抄家灭族,落得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所以,要想完全掌握自己的命运,还是要站在最高处,掌握全天下最大的权利,君权。

想到此处,陆诚回望紫禁城,目光似乎穿透层层宫墙,看向了那九五至尊的位置。

与此同时,紫禁城养心殿内,正在批阅奏折的昌泰皇帝,忽然莫名生出一股心悸之感,手中的御笔一抖,在一封奏折上留下了一个墨点。

随后,昌泰皇帝放下手中的笔,重新看了一眼那份奏折,这是蓟辽总督送过来的奏折,上面写着辽东建奴仍旧对大明唯命是从云云。

昌泰皇帝思索片刻,唤来了秉笔太监,人称内相的大太监,戴权。

“戴权,近来辽东可还安好?”

“回禀陛下,根据辽东最近传回来的战报,建奴那边正在发生内斗,对我大明倒是听话。”

“派人再去看看,朕总觉得有些不安。”

转眼间,数月光阴一晃而过。

昌泰十四年,二月。全国各地的举子们纷纷赶到京城,准备参加今年的会试。

一时间,京城各处的客栈里都住满了人。有些客栈趁机哄抬房价,也有些客栈专门针对应试的举子们给出了一定的优惠。

街道上随处可见一些读书人行走,各处的书店、笔墨斋,生意也都是相当火爆。

会试分为三场,考试时间分别是二月初九、十二、十五。

按照近些年来的定制,一般每科的会试,录取名额300左右。其中南人占60%,北人占40%。

曾经,大明朝还分为南、中、北三卷,按比例分配名额,后来还是重新改回了南北两边。

二月初八,所有考生提前进场。

二月初九,第一场考试四书经义和五经经义,持续三天时间。

紧接着,第二场为试论,判语。第三场为经史策论,还有五言八韵诗等等。

对于这些,陆诚早已成竹在胸,下笔如神,一气呵成。

在短时间内完成答卷之后,陆诚双目微闭,精神放松,感悟着周围的天地,也感受到了周围一个个考生所产生的情绪波动。

有些考生只有二十岁左右,年纪轻轻便已中举,正是意气风发的时候,答题之时,也透着一股自信。

有些考生已经四五十岁,气血衰败,久经考场,却仍旧不肯放弃。只是心气已失,患得患失,看到对自己有难度的题目,便开始悲观失望。

有人提笔,挥毫泼墨。有人踌躇,冥思苦想。有人绝望,独自神伤。

在这一刻,在这个考场之内,从天下各地赶来的举子们,不再是家乡中人人敬仰的举人老爷,只是一个个渴求进步,想要完全改变命运的读书人。

当万般情绪汇聚在一起,不就是人生百态吗?

意气风发,朝气蓬勃,求而不得,日暮西山。

无论这里的学子们怎么努力,怎么上进,他们终究都不过是被关在笼子里的牛马。

皓首穷经,只求闻达于天下。

牢笼志士,妄想万世之长存。

然而,千百年后,终不过黄土一抔。

即便是位极人臣,也不过史书上的寥寥数笔。

陆诚忽然心有所感,完全与周围的环境融合在一起,像是成为了这方天地的一部分,像是想要改变周围这一片天地。

命运,还是只能掌握在自己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