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隆庆中兴 > 第525章 查勘寻访踪迹现(五)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525章 查勘寻访踪迹现(五)

殷正茂和朱载坖的奏疏都到了京师,现在都已经摆在了嘉靖的案头,对于殷正茂的奏疏,内阁次辅徐阶拟了票,徐阶认为,国家已设御史巡盐,不必更置他官。

而朱载坖的奏疏就比较详细了,朱载坖请求以河间知府兼任盐运使,同时由朝廷出钱,在长芦修筑盐田,增加朝廷的盐课,增加收入,朱载坖要的也不多,也就三万两和粮二十万石。

据朱载坖的孤,大兴盐田之后,仅海丰场一场,每年盐课可得三百万斤,而现在的长芦盐场,十场产盐, 由煎而成者三,为石碑、为济民、为归化;由晒而成者四,为兴国、为富国、为海丰、为严镇; 若丰财、越支、芦台三场皆半煎半晒,朱载坖的意思是在长芦推行晒盐,增加盐课产量。

嘉靖拿着朱载坖的奏疏,不由得开始思考起来了,让户部出银子肯定是不太现实的,通州倒是有粮食,可以直接调运,但是盐法干系重大,可不是开玩笑的。

嘉靖召集内阁辅臣和户部尚书方钝商量此事,嘉靖将朱载坖的奏疏给诸位臣子们看过后,问道:“裕王奏请在长芦盐场以晒改煎,你们怎么看?”

事关盐法,国家大事,当然首先要户部尚书方钝来处理此事了,方钝首先考虑的是食盐的稳定,长芦盐场关乎大半个北方的食盐,方钝不得不谨慎对待,尤其是辽东、蓟镇、宣府的官军和京师百姓军民,都要仰赖长芦盐场的盐,方钝不得不谨慎对待。

晒盐的产量确实比之煎盐要多,但是晒盐对于天气的要求要高的多,不确定的东西太多,生产十分依赖天气状况,所谓入滩之卤必历晒而始成,将成之盐一遇雨而即化,一旦遭遇天候不好,就会影响食盐的产量,这对于朝廷来说,是不能接受的,毕竟人不管天晴下雨,都是要吃盐的,总不能因为天气不好就不吃盐吧。

方钝说道:“陛下,臣以为不能全部以晒改煎,否则万一天候不好,难道就任百姓淡食吗?长芦等处地势卑下,为众水汇归之所,北由神京,西通诸淀,南接运河,皆会流于津而入海。但海口之消纳与他处稍异,每年白露以前,或遇 河水涨发、浑流急奔之时,海潮壅遏,不受河流,以致狂波怒啮,危如累卵,万一冲毁盐田,如之奈何?”

这个问题确实是嘉靖和臣子们担心的,对于朝廷来说,稳定是最重要的,虽然看起来改煎为晒产量会大幅度提升,但是风险也大幅度提升了,这对于朝廷来说是不能接受的。这样的风险太大,朝廷宁可放弃可能带来的收益,也不可能去这么冒险的。

严嵩也说道:“陛下,全部改为晒盐,未免有些过于行险了,但是原本的四场晒盐和三场半晒半煎这可以改为晒盐,剩下的仍旧煎盐。”

晒盐的丰厚收入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是朝廷更重要的稳定,必须能够为朝廷稳定的提供食盐才是最重要的,而且晒盐对于朝廷来说,投资更大,这个也是朝廷不愿推广晒盐的原因之一。而且修筑盐滩不仅需投入大量设备和工本维护,而且维修成本高昂。

所以臣子们都不建议将所有的所有的盐场改为晒盐,还是要保证朝廷至少有稳定的食盐来源。

嘉靖也同意了方钝和严嵩的建议,长芦盐场七分晒盐,三分煎盐,接下来就是殷正茂提出的由河间知府兼任长芦盐运使的提议,徐阶拟的票是不同意此事,原因就是现在已经有巡盐御史了,盐运使似乎并不重要。

但是现在如果要在长芦盐场推行以晒改煎的话,势必要大规模的修筑盐田,免不了需要地方的支持,同时盐场内的一应司法,也由地方官府直接管理,这也不是不行。

严嵩建议道:“陛下,不光要以河间知府兼盐运使,朝廷还要派遣重臣,前往整顿长芦盐场,监督修筑盐田等事。”

这个建议得到了一众大臣的同意,徐阶顺势建议就派赵文华去长芦盐场督修盐田,他本来就是工部尚书,让他去督修盐田,确实是一个合适的人选。

严嵩则举荐太常寺卿雷礼前去督修盐田,原因很简单,这修造这方面,雷礼确实是专家,他之前已经督修陵工,卢沟桥河工,三殿朝门,玉熙宫,万寿宫,玄熙、承华、宝月三殿亭工,张家湾城工,洪应坛殿工,万法宝殿、紫极殿、寿清宫、紫宸宫等重大工程和西苑的修葺,对于营造之事,确实是极为精通的。

徐阶想打发赵文华去的意思也很简单,就是想把赵文华给踢出去,严嵩怎么会不知道徐阶的意思,顺势就举荐了雷礼,雷礼也是严党成员,但是他更是个技术官僚,土木建筑独有造诣,修建盐田这样的事情,交给雷礼确实是比较合适的。

嘉靖也比较中意雷礼,于是说道:“那就加雷礼工部右侍郎,督修盐田,海瑞兼长芦盐运使吧,所需钱粮,雷礼测算后,报户部。”

一众臣子们这才告退。

天津卫城,朱载坖正在和新任河间知府海瑞,遵化县令沈炼、直隶巡按御史杨继盛谈话,朱载坖给三位官员们的任务就是在河间府全面推广玉米种植,海瑞才刚刚到河间,尚未见过玉米。

不由得有些迟疑的说道:“殿下,这作物之事,上关国赋,下连百姓,一旦出了差错,朝廷损失一府的田赋事小,这百姓的生计无着事大啊!”

朱载坖说道:“杨绣衣已经在保定试种多年了,而且玉米与冬小麦套种,百姓可以增加一季粮食,断无风险。”

杨继盛将他在保定试种的情况编成册子,上面已经写好了种植玉米的方法,杨继盛还说道:“殿下,眼下已经五月底了,玉米最迟不要超过六月底了,否则就要明年再种植了。”

朱载坖当即下令,杨继盛去转运种子,海瑞、沈炼马上安排下去,务必把今年这一季玉米种下去,同时传令遵化铁厂打造农具,凡事愿意试种玉米的,官府奖给农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