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风刺得骨头生疼,古珩扯着缰绳,希望这马儿再给力些,跑得再快些。
他的脸上有一道飞箭擦面而过的伤痕,因正在经历一场逃亡,他呼吸急促,胸口连着喉咙的部位十分剧痛。
古珩瞥了眼身后同样纵马的一行人,将人带马全部引进了深林,他从马背上翻滚下来,顺势藏进了一处茂密树丛中。
等马蹄声消散,才大口喘气地站起身子。
这个地方离七岭城还有二十几公里,古珩拿出怀中的北疆地图,仔细查看,争取明日天黑前,见到南笙。
想着,他收好地形图纸,挥剑在树上刻下记号,继续往北面走去。
忽然,地面开始晃动,林子里树叶剧烈抖动的声音“哗啦啦”响起,飞禽走兽均到处逃窜,恐慌悲鸣一声接着一声。
古珩强撑着身体摇摇晃晃地走到空地,被地面剧烈的晃动摔在地上,找到平衡感后他才抬头看向周围。
林子里都是又高又壮的树干,此时还直挺挺地立在原地,只不过本就零星的树叶掉的一干二净了。
他压下胃里翻涌的呕意,撑着剑柄站起来。
望向北方,眼里全是不可置信。
明明还有两个月,这场地震为什么会提前?
不等他想到是否又是史书有误时,余震又再次来袭。
时间回到几日前。
清冬历京,大雁南飞,周军凯旋,百姓欣盼。
京城郊外,绿津山的亭子被金色树林包裹,传闻中的历京三郎已聚在这里说了好些话。
“阿珩,我听说你近几日与那承星阁的罗呈事走得很近,可是发现了什么?”
自小侯爷神智清醒,太子便一直这么叫他。
古珩闻言,神色纠结:“确实有事,云泽原本想等事情有进展再相告殿下,可此事不小,若有殿下和兄长相助,或许能尽快解决。”
太子与左丘琅二人立马正色,等古珩将此事细细道来。
“三月前,我与南大人在东市八方阁偶遇殿下,殿下可还记得?”
太子仔细思索着,左丘琅道:“是你在府中走丢被南大人捡到那次?”
古珩瞥了眼自家兄长,见太子神情应是回忆起来了,他继续说道:“那晚在遇到殿下之前,我与南大人曾在承星阁楼下看到过几个北疆织人。”
“后来,我偶遇罗呈事酒后吐言,他说那织人留了几条预示给他。我几次三番与他打交道,才探知其中两条。其中一条便是北疆或在一年内因天灾地动遭受重创。”
“有关天象的事,承星阁必会参与,我这几日便都是与罗呈事在商量此事,只不过这等天灾我朝还无法预测,若我贸然请旨请求圣上驱散北疆平民,朝中必定无人敢应,也无人敢助我一臂之力。”
太子并非是喜怒形于色的人,但眼下他听了这样一个消息,即便是假的,也过于震撼人心。
“殿下相信织人的能力?”
左丘琅观察着太子的神色,问出关键。
“原是不信的,可我幼时遇到过一位老者,自称是织人,让我回城时与廖夫人同行,还说此行必定会遇到一生的贵人。”
“那位老者看起来神色严肃,且那时我年岁不大,就照他说的做了。”
左丘琅紧盯着太子,似是要确认什么事。
古珩却是立马联想到了他受伤时做的那场梦,太子幼时与廖夫人同行,救下了南笙与左丘荔珍。
“于是在城门口,我与廖夫人遇到了南笙。时至今日,孤可以判定,她就是我的贵人。”
太子说着,眼神愈发坚定。
左丘琅看看太子,又看看弟弟,一时不知说什么好。
他接着刚才的话题问道:“那第二条预示?”
古珩牙关紧咬,不忍说出口。
“与周将军有关。”
太子:“原话是怎么说的?”
古珩艰难开口:“镇国将军周晋寿数将尽。”
“啪嗒”,太子放下茶杯,唤来侍卫,下发护卫周将军安全归来的命令。
亭中三人的气氛与刚才天差地别,此时心中皆怀着沉重。
半晌,太子道:“周将军还有两日便到京城,那织人说的话不可信,北疆一事估计也是谎话连篇。”
太子情愿放下储君金口玉言的脸面,也不愿相信这两条预言,可是,这根刺已经扎了进去,不管不顾,终究会在某一日彻底爆发。
两日后,举国欢庆迎万千将士入城。
城门大开,百姓们看到最先进来的不是那威武英勇的镇国将军,而是由十几位将士共同抬着的一座棺材,最显眼的是一位气质肃杀的女将军,她眼神注视着回家的路,神色难掩悲痛,双肩被厚而沉重的木棺压得极低,却仍不放手地抗着她的将军。
人群静默下来,许多明事理的百姓皆暗自流了泪,孩童不晓得那棺材里放着的是谁,只记得父母说过的话,想要远远望一望那披了一身军甲、勃然英姿的镇国大英雄。
于是纯真地问道:“娘,我们的大英雄回来了吗?”
跟随周晋多年的将士们听言,仰着头,努力咽下苦涩的泪。
前进的队伍停了下来,只见那女将军脱下盔帽,将早先备好的白布缠在额间,其声音宏扬肃穆,一字一顿道:“迎,镇国将军周晋,归,东历故土。”
众将缠布,铿锵有力的声音重复着此句。
百姓错落跪于街道两旁,迎送东历最伟大的英雄归还故国。
场面极其壮观,可又让人悲痛欲绝。
历仁帝于枪皇殿得知此消息,心脏绞痛,长病不起,下旨由太子暂管朝政。
然同日,一支军队秘密派往北疆,领军之人正是左丘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