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亚历山大四世 > 第三百二十八章 进军塞地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亚历山大兵不血刃地拿下了最后一个塞族堡垒,费尔干纳盆地的战事告一段落,接下来就剩下位于哈萨克丘陵地区也就是马萨格泰人以北的秃顶的阿尔吉帕人和位于巴尔喀什湖附近楚河(塞河)中上游及伊犁河(伊丽水,Ilysus)流域的伊赛顿人(伊赛多涅人)了。前者就是史上有明确记载的康居人的祖先,而后者就是中国史书上的乌孙人。

经过商议,最后亚历山大决定先对付距离近一些的伊赛顿人,他们生活在塞地(狭义的楚河、伊犁河流域被称为塞地,是塞人发源的地方)。由于天山北麓楚河左岸是沙海(莫因库姆沙漠),所以亚历山大沿楚河右岸的草原向伊赛顿人所生活的区域推进。

这次的对手可不容易对付了,伊塞顿人曾经打败了马萨格泰人,所以这里的对手明显比费尔干纳盆地的豪玛瓦尔格人更为强大,甚至不弱于马萨格泰人。伊犁河、楚河流域,俗称塞地,至少在公元前7世纪开始已经居住了大量的塞种人,他们原本应该居住在巴尔喀什湖以东地区,最后被居住在阿尔泰山南麓的额尔齐斯河畔上游及斋桑湖附近的阿里玛斯波伊人击败,伊塞顿人被迫西迁,占领了楚河、伊犁河的广大平原地区。

基本可以判定伊赛顿人就是后来的乌孙人,甚至格里芬人应该就是后来的呼揭人。但对于阿里玛斯波伊人的记载只能从希腊诗人阿利斯铁阿斯(Aristeas)和希罗多德的记述中看到,而从东方的零碎历史记载中只能分析猜测但完全找不到结果。但即使是阿利斯铁阿斯的记述也不一定准确,有很多神话的成分。究竟是本土塞人还是被穆王击败西迁的猃狁,亦或是吐火罗人,说心里话,后世根本没有一个结论,所以亚历山大脑子里闪现了很多概念但都不能确定。不过,这一切都不重要了,反正无论是哪一个种族,最终都将臣服于亚历山大帝国。

亚历山大并不知道这里的塞种人实力达到什么地步,为保险起见,这次他总共出兵人,包括1500伙友骑兵、3000圣骑兵、4000马萨格泰骑兵、3000亚马逊女战士(阿菲娜)、3000萨尔马提亚铁甲弓骑兵、3000巴克特拉亚重骑兵、1500帕提亚弓骑兵(亚萨西斯)、2000亚美尼亚弓骑兵(萨杜里)、3000波斯骑兵(奥克萨特莱斯)、1500赫卡尼亚骑兵、3000米底骑兵、3000骆驼骑兵(阿卜杜拉)、2000花剌子模重骑兵、3000花剌子模重步兵、索格底亚那征召枪兵(斯塔桑德尔)、2000伙友步兵(克雷托斯)、3000方阵枪兵(米利都的阿里斯托德穆斯)、3000豪玛瓦尔格重步兵(嬴无敌)、3000重骑兵(嬴无敌)、8000长弓手、200辆战车(200人)、200头战象(1800人,每头战象配9个人,一个人负责指挥,两个人在前后操纵大象,两名弓箭手,四名刀盾手分别负责保护大象的四条腿)。亚历山大的中央军占了一半多,其他都是各族精锐,剩下的远道而来的五万多步兵则先行修整。

此外,亚历山大准备了无数的干面包、熏肉、谷物、面粉,赶了一大群牛羊,带着2000头骆驼、6000头驮马,携带了无数箭矢和商品,最有创意的是使用了移动炉灶,也就是一匹马拉着一个炉子和若干厨具,可以随时随地做饭,就算是做新鲜的面饼也非常方便,更有部分马车上载有长方形的无盖铁盒子,里面盛满了泥土,上面密集地种上了很多蔬菜,不过蔬菜不多,士兵也只能难得吃到一次补充一下维生素。

另外还有为航海而独创就是豆芽菜,由于豆芽菜的做法非常方便,只需无土栽培,从培育到成熟只需三四天,一个铁箱子里可以放好多层培养基,绝对是高产、廉价,而且随机性强。最后,他还带着大量的诗人、哲学家及各类学者,沿途记述和绘画地理概况和人文风俗情况,亚历山大希望的是永久性的征服而不是走马观花似的打击削弱。

为了永久性有效的占领,亚历山大这一次带的主要都是对远征充满渴望且愿意居住在远离家乡的中亚各地的士兵,结过婚的士兵,他们的家属会在征服塞地后紧跟过来,没有结婚的士兵则已经做好了随时迎取异族姑娘的准备,这也是亚历山大时常鼓吹混血的子女漂亮并且聪明起到了比较积极的效果。

亚历山大会每征服一个地方就会留一部分士兵居住在当地以维系帝国的统治,再从当地抽调更多的军队加入远征队伍,从而维持军队的数量,然后在远征的过程中不断训练和同化那些新加入的队伍。

这次远征亚历山大还重点修建了原本还未畅通的驿站,并特别建立了一支极其重要的队伍,就是信鸽,这在以后的时间中将对亚历山大巩固帝国的统治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帝国疆域太广以后,一旦西边某处爆发了叛乱,4000多公里的路按照古代的极限速度八百里加急需要10天,但事实上10天恐怕是不够的,除非一路换人换马,并建足够的驿站,不过按照亚历山大帝国的地形,恐怕没个半个月到20天根本不可能把消息从最西边送到最东边,不过如果用信鸽的话就可以缩短一半的路程,而且可以缩减一大笔经费。这在以后给亚历山大起到了很大的便利。

由于准备十分充分,所经之地又都是平原,所以150帕拉桑左右的路程经过了不到30天的时间就走完了,大军来到了楚河中游的右岸。后世的楚河左岸100公里范围内几乎全是沙漠,不过现在的楚河上游左岸有一片平原尚未被沙化,这里至伊犁河的平原及山地上居住着大量伊赛顿人。

亚历山大老远就让人去探查情况了,不过他没有让骑兵斥候前去探查,那样容易暴露目标,而是派出了索格底亚那商队,不过商队也是带着大量雇佣兵的,不过由于是商队,不容易引起误会,个别被收买的伊塞顿人则作为向导。亚历山大已经做好了突袭的打算,没有办法,他不会傻乎乎地派人过去跟对方的首领说:“看!这是我们的军队,多么庞大,赶快投降吧!”这样做对方肯定直接把使者的头砍下来做成酒杯。如果他们只是一个单独的部落那也就罢了,但塞地的伊赛顿人实力还是很不错的。因此,他不能冒险先礼后兵,那样很容易打草惊蛇,让对方做好战斗的准备,亚历山大是仁慈,但他并不迂腐。

在楚河左岸的一个未知部落,一群伊赛顿人正在欣赏着商人带去的各种金器和宝石,这些做工精致、美轮美奂的东西是这些野蛮人从来没见过的,这就是文明的威力。商队被伊赛顿人热情地把他们请到了营地,热情地款待了他们。谈话中商人们了解到这是一个中小等规模的营地,总共居住着六七千人,可战之兵有2000多人。

据说在塞地这片地方,居住着大大小小几十个部落,据估算正常能出兵六七万人,全部征召出来大概有10万人。而在楚河左岸,大概有五六个部落,商人们一连走访了好几个部落,对他们也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依据他们的估算,楚河左岸的几个部落估计能出兵多人,这点人数对于亚历山大大军来说实在算不上什么。不过这一打必然也会引起楚河右岸和伊犁河畔的伊赛顿人的警觉了,毕竟那里才是真正的主力所在。

亚历山大其实一点都不担心,如果连这样的小角色都搞不定,日后又如何跟拥有着更多士兵、更精良的装备和更优秀的将领的秦国抗衡呢,更不要说其他东方六国了,他们的军队加起来那可是一两百万人呢,简直就没法打。

为了尽量使行动隐秘,亚历山大先派菲尼克斯率领人作为前锋,在采用新型移动浮桥的帮助下,提前渡过楚河来到了左岸地区。然后以雷霆之势突然袭击几个伊赛顿人的部落,歼灭或俘虏其部众;接着先不急着渡河到右岸,而是把部队部署到天山北麓的楚河上游,对前来救援的伊赛顿人采取水攻;然后再渡河与主力会合并向伊犁河挺进,与其主力寻求决战,从而迅速稳定该地,然后分兵一路翻越天山山脉,从沿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线一路向东进军,自己则率军前往斋桑湖和额尔齐斯河流域阿里玛斯波伊人的地区,征服其残余势力,再转而对付阿尔泰山南麓的格里芬人,最后跨过准噶尔盆地、翻越天山东段,再一路向东南挺近,双方在罗布泊附近汇合,这个时候月氏人堵在了河西走廊,那是一股不小的势力。

突袭很顺利,南岸的伊赛顿人还没反应过来就被菲尼克斯的骑兵迅速扫灭,斩首两千余级,其余都沦为俘虏,然后这些人被裹挟到更上游离天山仅30斯塔狄亚的地方。菲尼克斯预先在北岸的天山脚下的树林里埋伏了骑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