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一打,政通人和,铁花献瑞!”

“二打,天降百福,神州同乐!”

“三打,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四打,平安健康,福寿延年!”

“五打,前程似锦,龙腾九天!”

“六打,一顺百顺,万事如意!”

“七打,财源滚滚,金玉满堂!”

“八打,吉星高照,天地同晖!”

“九打,日月长明,华夏昌盛!”

“十打,天下大同,国泰民安!”

随着“铁花”的不断绽放,所有现场和电视机前的观众,都看得如痴如醉,呆呆怔神。

太震撼了!

每一次的铁花绽放,都像是在现场下起了一场星雨,气势磅礴,绚烂至极,宛若置身在一场梦幻的图卷当中,让人身处渺小之意。

何为盛世?

这就是盛世!

舞台上的顾知书和绿袍老者也是看得入了神,等打铁花的表演完毕,那名绿袍老者才后知后觉,呢喃道:“精彩,精彩,在下当年也只在临安亲眼目睹过此等技艺,但,后生,似乎有点不对吧?”

“老先生请讲。”

“若在下没有记错,这打铁花是我北宋一朝才诞生的事物,如何能在唐朝的长安,就有此表演呢?”

对哦!

经过这位绿袍老者的提醒,观众们才从震撼的演出中缓过神来。

的确,有字幕提醒,打铁花的表演是始于北宋,那唐朝的长安城,应该是没这种表演才是。

为什么要在长安的元宵夜里,安排这么一个表演项目呢?

顾知书微微一笑,朝绿袍老者作揖道:“老先生说得没错,这打铁花的确并非唐朝长安所有之物,只是,今夜我们搭建的长安城,并非以真实的历史为依据。”

“哦?那所依何物?”

“是一首词,是依据一首古人所写的词来搭建的场景。”

“那首词是?”

“《青玉案·元夕》,正是老先生您自己所写的词啊。”

绿袍老者闻言,愣在了当场。

镜头推到了这位演员的脸上,能清楚看见,一抹晶莹的泪光,开始在老者的眼眶里打转。

这演技!

尽管大家都知道,这是一场精心设置的表演,无论顾知书还是绿袍老者,都在演出剧本上的内容。

但老戏骨的价值,就在于明明让你知道是在看剧本,依然能把你感动得一塌糊涂。

至少从这名演员的泪水之中,观众们就能瞬间读懂这个叫“辛弃疾”的老人,在八百多年后的现代社会,看见自己的心血之作被后人引用时,内心是何等地心潮澎湃。

“《青玉案》、《青玉案》,难怪,难怪我竟对这里,有如此熟悉的感觉,似曾相识,仿佛在哪里见过……”

突然,他脸上转泣为笑,有点兴奋地上前两步,握住了顾知书的双手。

“后生,你是说,老夫写的《青玉案》,在八百年后的朝代,还在被人们传颂?”

“是,经久不衰,百世流芳!”

“好,好,好,太好了……”

绿袍老者仿佛陷入到回忆之中,喃喃自语。

忽然他抬起头来,看向顾知书,问道:“那后生你也会念《青玉案·元夕》?”

“自是会的。”

“可与我同念?”

“求之不得!”

两人之间的一唱一和,把电视机前的很多人都逗笑了。

他何止是会啊?

很多诗词,压根就是由他来传播,才能让我们得以欣赏沉醉!

但是,过去那么多经典的诗词,还从未有一首像今天这样,是被拿到全国性的大舞台上,配上如此丰富的阵容,搭建如此庞大的阵仗,最后才压轴拿出来的。

到底这首《青玉案·元夕》有什么样的魅力,值得顾知书如此慎重对待,又有什么样的魅力,能让一向求稳的元宵晚会导演,不惜拿出这么大的魄力来为它服务?

实在是让人无法不心生期待。

而顾知书和绿袍老者的一开口,就立即给人一种头皮发麻,颤栗感直冲天灵盖的感觉!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什么叫身临其境?

这就叫身临其境!

刚刚看了一场震撼人心的打铁花表演,漫天铁花火雨从高处落下的美景还犹在眼前,让人无需解释,就能明白这第一句词,写的是什么景象。

写的,分明就是我们刚才看见的景象啊!

火树银花,莫过于此!

“宝马雕车香满路。”

达官显贵们也纷纷携带家眷出门观灯,华丽的车马,拥挤在路上,好像处处都充满了芳香。

这不正是舞台最初那会,金色游龙带着所有观众所目睹的长安俯瞰图吗?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凤箫”泛指音乐,“玉壶”指天上的明月,“鱼龙”是灯笼的形状。

这些都是在前面的特效和现场的舞台上,观众们能亲眼看到的事物。

然而,明明是亲眼所见之景色,却从未有人想过,能用这种文字语言,把元宵夜的盛况,给描绘出来,而且是如此优美,如此生动!

在月华之下,灯火辉煌,沉浸在节日里的人通宵达旦,载歌载舞。

声动!

光转!

鱼龙舞!

什么神仙才能写出来这般词句?

无数人看那绿袍老者的眼神,已经变得和看一个神仙差不多。

原来,顾知书一直在倾力传播的,是这种人物的作品吗?

以前大家还没有一个具体化的概念,现在,似乎那些耳熟能详的名字,都有了更为鲜活的特征!

但还没完。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元宵观灯的女子们,一个个都穿着美丽的衣裳,戴着漂亮的手饰,欢天喜地朝前奔去,所过之处,阵阵暗香随风飘来。

这一句不正是说的是最开始出现的那名买灯的少女吗?

当然,也包括了前面进行滚灯演出的舞者们。

大家原本只知道,那些舞者美,但你要具体去形容她们的美,绝大多数人都是找不到精准的语句来进行夸赞的。

但在词人的笔下,却是把人和节日、和美景融为一体,写出了一幅绝妙绝美的画卷。

说到“诗中有画”,你老人家比起人家王维,似乎也不遑多让!

可以说,一首词写到这里,已经是极尽华美,绚烂到了极点,实在让人很难想象,接下来要如何进行收尾。

因此当最后一句出来时,几乎是全场都好像陷入到了一瞬间的寂静之中。

“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