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视实际情况而定是否要强扣完颜吴乞买,而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趁着这千载难逢之机,无论如何,一定要强行扣住完颜吴乞买,否则放虎归山,一失足造成千古恨,到时悔之也晚了……。
是以,趁着当下肃穆时机,杨云娓娓而发问道,半是聊天也半是进一步询问清楚,待会果真寻到了金人国主,到底是强行拘留住,还是列道欢送……。
显然,对于杨云的发问,话已完毕,这位谋略非常的光禄大夫只稍微一思虑,已明白杨云话里有话,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要表达。
“贤侄的意思是……,无论如何,一旦追寻上,应当将金人国主强行扣押……?胡大人三朝老臣,忠君爱国,谏言强拘金主,不惜以死殉道;
李伯纪身为文官,职虽低微,然也绝不是见识浅陋之辈,也力主强拘金主,都不是庸官,都是有见识之士,都力主强拘金主。
满朝文武,赞同胡老大人、李伯纪的没有,并不代表胡李二位大人之谏是下下之策,说实话,你伯父我也有那么一瞬间,豁然怀疑自己当年所做是对是错。
如胡老大人临自决时所言,自我大宋太祖皇帝立国以来,幽云诸州为夷狄所掳,无论我国与夷狄或战或和,许之以多大重利,战之以多大威慑,夷狄从未将幽云诸州轻易归还于我大宋,前人未做到的事,金人又怎么会做到?
按此言,当强行扣押住金人国主。可是,当年宋金联盟,是我一手促成,终究有些心有不忍,以和平方式收复幽云诸州,是上上之策,伯父终究是想如果可以兵不血刃收回幽云诸州,那何不试试。
贤侄问我,待会到底是列道欢送,还是强行拘住金人国主,实言相告,伯父现在心中也不知待会见了完颜吴乞买,看完颜吴乞买实际言行举止后,伯父会到底做出何种选择……。”
话说到这个份上,杨云心里也瞬间明白了。
果然,人在理智和情感方面抉择,一件事,如果是你花费了无数精力时间心血和情感投入其中,再铁石心肠的人,也会在那一瞬间会破防,会最终站在情感的一面。
话中的意思再明显不过,很难不保证,待会真追寻到了完颜吴乞买,马植不会因为曾经耗费无数心血与金人结成海上之盟,会心生出一念之仁……。要知,做这件事的唯一目的就是为大宋收复幽云十六州。
结盟,收复幽云十六州,毁盟,那就是意味着收复幽云十六州,非是用结盟的方式收复的。
凡是付出,必有不忍。就如含辛茹苦耗尽无数心血辛辛苦苦养了一个孩子,有一天,你突然要不得不亲手杀死这个孩子,这谁能下的去这份狠心,谁能下得了这个手?
很难保证,待会追寻到了完颜吴乞买,马植不会因为一念之差,情感最终战胜理智,最终决定还是列道欢送走完颜吴乞买,这等于是选择了放虎归山,放龙入海……。
“大人,以小侄愚陋之见,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大人一心为国,其心可昭日月,大人为国为大宋的强大,可谓是殚精竭虑,与金人定立海上之盟的初衷便是收复幽云十六州。
也就是说,大人当初与金人定立盟约的目的就是收复幽云十六州,除此以外,无它。如此一说,也就是说所做一切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收复幽云十六州。
既然这样,小侄认为,定立盟约只是收复幽云十六州的一种手段,最终弃与不弃该手段,关键是看何种手段收复幽云十六州最为保险与靠谱。
小侄觉得先前船头上胡李二位大人虽然口直,但其实最为清醒,看的也最为长远、清晰。二位大人说的没错,幽云十六州自后晋儿皇帝石敬瑭割与游牧草原之族后,百年间无数仁人志士英明君主为使幽云诸州重回我华夏汉人怀抱,或谋于文文,或攻以武略。
然百年以来,诱之以利也好,战之以武也罢,胡人均紧握幽云诸州,誓死不将幽云诸州归我华夏汉人怀抱,无它,胡人无比清楚,幽云一带,汉人与胡人屏障,兵家至要,归我汉人,汉人一夜之间便能占尽天下地利,强大到天下无敌。
我汉人本就富裕,如再占据雄关险要,对游牧胡人的威胁不可谓不致命,游牧胡人顷刻间就会变得弱小不堪,是以无论如何,无论是汉人给胡人重利,还是对胡人大兴刀兵,胡人始终都会牢牢抓住幽云诸州,绝不肯让幽云诸州轻易回归到华夏汉人回报。
试想百年以来,游牧胡人都是如此,契丹胡人都从未有过让幽云诸州回归汉人怀抱的想法,女真胡人又怎么会乖乖就凭一纸盟约会乖乖将幽云十六州回归于我汉人。
天下之事,因天而变,因时而动,与时俱进,实事求是。
国家之间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小侄认为,人心难测,人为利动,在利益面前,尤其关乎一邦一国一族的利益,选择所谓的道义,怕是镜花水月,金人新皇帝真如承诺的那样,归国后,百日之后,必归还幽云诸州于我大宋,小侄认为可能性微乎其微。
大人,小侄认为,若论只以收复幽云十六州为目的,大人还是趁此之机,强拘住金国新皇帝为上上之策。
拿金人新登基的皇帝为人质要挟金人,金人如若能受要挟,归还幽云诸州更好;不归还,真如金人新皇帝说的那样,他来时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一旦我大宋强拘他于汴京,用以要挟金国,他早已安排好后事,金国境内将会有新君登基,到时举举国之兵,誓死与我大宋一战到底……。
其实倒也无需过多考虑完颜吴乞买已备有后备之策,就算真如他所言,他果真留了后备之策,小侄倒认为,金国境内到时真有了新人登基,怕到时未必真如他所言会有举国之兵与我大宋为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