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陈老在自己住的家里摆了一桌,招待一同来这边疗养的科学院的院士。

两人一个行伍出身,一个却是饱读诗书的专家。

这两个人如果不是因为有特殊的关系,恐怕还真不可能坐在一起喝酒。

但在那个特殊的时候,有的时候连自己的亲人甚至老婆都靠不住,这个时候要是有人拉自己一把,反而,会有一种,别样的情谊在里面。

童先生就是如此!

当年两个人一起劳动,童教授早年间腰不好,陈老于是就四处寻药方,好在以前打仗的时候,有个当过乡下郎中的战士,教了他一个诀窍,一难受的时候,陈老当时就亲自帮童教授敷药。

于是一来二去的两人就成了关系非常好的朋友。

今天在这边陈老也很高兴,童教授也很高兴,桌子上摆着渤海的黄花鱼和带鱼,然后还有几道普通的家常菜,4个菜,再加上一瓶茅台酒。

“老童,我先敬你一杯,祝贺你攻克了科学上的难题,我是没看懂,但在报纸上看到了你的消息,心里是为你高兴的!”

“心领了,不是我说你,平时好几次我让你去我家,尤其是过年的时候,你一个人孤零零的,总是不答应,一起热闹热闹不好吗!”

“哎!别提了,你是好意,我知道,但过年的时候,看到别人家都是热热闹闹,我一把年纪了,待在家里冷冷清清的,就家里的警卫员陪着我,可人家孩子也有自己的父母,这叫什么事儿,还是不给人家添麻烦了!”

“这叫什么添麻烦?当初你那么帮我,没有你,我早就活不下去了!”

“不说了,不说了!苦日子都过去了,还想他干啥,人呀,要往前看,往前看,什么都看开了,我现在确实没孩子了,但有的时候跟一些年轻人接触,我就觉得我那个闺女啊,可能冥冥间还活着!”

“老陈,又想起伤心事儿了,先吃口菜!”

“老童,不说这个了,其实是这样,我托哈松市那边的同志帮我打听了一下,当初我女儿送过去的时候,已经有了好几个月的身孕,后来还在那边生了个孩子,已经查到了,当初给我女儿坐月子时,当保姆的那个妇女,结果那个人却是个人贩,他只记得把那个孩子送到了乡下,但送给谁我还真不知道!”

“哦!你这是有线索,好事儿好事儿!有线索就好,不过老陈,有件事儿我跟你说,国外有一种技术,可以通过一根头发,或者就是拿棉签蘸了一下口水,就可以判断一个人和另一个人之间的血缘关系,我们科学院那边也正在研究,等什么时候我把项目申请下来,你要是有什么线索给我送来,我帮你找!”

“真的!我实不相瞒,把你请过来,我就是想问问这件事儿,科学还真是神奇啊!难怪都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哈!可惜的是,那几年大家都瞎忙活,咱们跟人家的差距拉的越来越大,我现在回去工作,看着国外的那些新技术日新月异,现在恨不得一天当两天用!”

“对了,听说你还带了几个研究生,那些孩子怎么样?”

“孩子是好孩子,都肯吃苦,但基础还挺差的,你知道现在参加高考的孩子都什么水平吗?有的,虽然通过高考进来了,可那个基础不是一般的差,想要达到研究国外先进技术的水平还差得很远,我现在不光是当他们的导师,还得帮他们补以前的功课,我就这么跟你说吧,我晚上还教他们英语呢!是大家差距拉的有点大,但我就想着这些孩子能像我当年一样,被送到苏联那边,能够苦心学习,总之能吃苦我就愿意教,哪怕我累点呢,总得培养几个接班人才行啊,要不手上的事业怎么传下去呢!”

看着童老的视野焕发出了第二春,老陈却有一些羡慕,他是老同志了,上面本来还想让他留任,但他响应上级的号召,高风亮节,主动退了下来。

不是老陈不贪恋权位,但当初那么多同志才打下来的革命江山,总不能因为他贪恋权位葬送在自己手上吧。再说他身体不好,时不时要送到医院,这个身体还怎么工作?索性还不如把机会让给那些有能力的同志。

所以陈老认识的那波朋友里,他是最早退休的……

“跟着童教授说了一阵儿,陈老此时心里对那一项新技术更加上心了。”

“老童,你在科学院那边,估计遇到过不少好苗子吧!其实我就认识一个不错的孩子,是我在陆军总医院认识的医生,年轻,有责任心,医术还好!有时间我把她叫来给你介绍介绍,这孩子没准以后能给你当接班人!”

“是吗?你老陈介绍的人一定错不了,不过别是你的什么亲戚吧,要不留在身边当个孩子养养老送终也好啊?”

“不是亲戚,但之前生病的时候正好那个同志,她的爱人,当时也把单位的老同志送到这边来,机缘巧合就认识了,那时候他每天送点吃的过来,给我也带了一份,一来二去就认识了,本来以为出了院,缘分就结束了,当时我还让警卫员送了件大衣给他,谁曾想这边来这边疗养,居然还碰上了!”

“是吗?”

“要不改天我叫过来让你们认识认识?”

“好啊!那孩子叫什么名字?”

“陆文婷,刚结婚,他爱人叫陈青峰?”

“陆文婷?陈青峰?”

“怎么了?”

“这名字我有印象啊!哎,我想起来了,之前我在《中华医学》杂志上看到过一篇不错的论文,是沪上那边的同志写的,好像是用发光胺检测,血液痕迹什么的,我当时记得作者好像就姓陆,叫文婷,不对,那个陈青峰也是作者!”

“你还知道这个?”

“怎么了,真是他们俩!”

“可不是,不过那个陈青峰文化程度不高,但对工作很有热情,听小陆说,陈青峰这些方法都是在工作中学习到的!”

“自学成才,那我得见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