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绾的话音刚落。
冯去疾立即反驳道:“老丞相,我对您的看法不敢苟同。十公子怎会有资格作为大秦的储君?既然老丞相了解外间传言,理应知晓十公子根本无法无天,怎么能说他是坚持法制者?”
“老丞相的言论,颇为不合情理。”
“甚至是荒唐!”
王绾面色不变。
淡然道:
“有关十公子之事,我是有所了解。”
“但十公子在楚地的行为,以及在朝歌的事,并不能证明他不秉持法制。这些行为只是个别的过激之举,在我看来,他实际上是在执行法治之道。”
“商君行政,注重事前预防,出现失误立即改正。”
“这样的做法深入人心,赢得民众支持,从而使国政稳健。”
“十公子也深谙此理。”
“楚地情形特殊,各位应当心知肚明。名义上属于朝廷管辖,实际是混乱地带,不仅是官府,地方豪门也无视 ** 命令。”
“非常局面需要特殊手段。”
“若不采取强硬方法,楚地难以融入大秦。虽然十公子的行动违法,但这确保了楚地的彻底顺服,这一贡献足以掩盖违法行为。”
“法制统一是大秦既定方针。”
“十公子正以其手段推行这一政策,即便强力手段只是缓急,需长远规划,但这恰恰体现他考虑周全,故颁行新政。”
“过程与秦律冲突,结果却与秦律一致。”
“秦律的根本宗旨就是治理统一。”
“民间多年混乱如继续以往,则更为有害,我不认为十公子有过失,其措施符合民生所需。”
“况且,商君有言在先:治世并非固定模式,变革不必守旧。”
“您们的观念才是真正误解所在。事实也表明改革之必要性。”
“圣上。”
“长治久安,必须根治隐患;仅用强力,只能一时见效。”
“若不及时整治,则饮鸩止渴。十公子在楚地实施强力措施,效果显着,民众信服。”
“如果没有差错,又何必说是错误?”
“最终六国余党虽散逃各地,十公子举措却能压制其再生力量。诸位可知个中道理?我认为十公子乃最合适人选。”
“诚如‘逆耳忠言’所云。今日始明白此言深意。”嬴政站起,向王绾致意,“老丞相直言,朕深受启示。”
王绾答礼,返回位置。
此时,
冯去疾与姚贾等人面无血色,明显感知到风向转变,但想不通原因。
王绾本无与十公子渊源,过去还主张封建制。如今突然立场转变?
李斯扫视几人的眼神满是轻视与不以为然。
尽管昔日王绾青睐长公子,但现在时势不同。皇帝显然倾向十公子,反对只会招祸。且十公子登基已无可阻,不如顺势拥护,免得遭贬。
这时。
李斯上前一步:
“老丞相言辞恰当。”
“十公子无疑为最佳储君人选。”
“我建议立其为储。”
紧接着,华寄等人附和:“吾皇,请立十公子!”
一时间。
群臣齐呼应援。
殿堂之内呼声不断。
李斯眉头微皱,眼神中掠过一抹冷意。
他坚信最终的结果不会有任何变化,因为现在的当权者是始皇。始皇乃何等人物?怎会被百官左右?
秦长青坐在席位上,低下头来,神情深沉。
扶苏脸色微微苍白,紧紧握住拳头,心里满是不可思议:原本优势明显的他,为何会突然出现逆转?
不过,
他并未开口,在这种大 ** 中,身为风暴中心的他,必须谨言慎行,甚至选择沉默。
此时的扶苏内心一片迷茫,
他不解,
为什么王绾等人会力挺秦长青?
哪里是他比不上秦长青?
尽管秦长青确实在楚地做了一系列重要的工作,可他在北方边境也不是闲着无事。他自认为即便有意争夺,也没有必胜的信心。这次他充满信心的原因一是他自己做出了令人瞩目的成果,起码在北疆官员与民众的心中有良好口碑;其次则是司马昌泄露出的消息,令他预先洞察到秦长青的打算并进行了一系列的应对策略,使得秦长青的努力徒劳无功。
然而现实是,朝廷仍有多数官员更愿意推举秦长青。
扶苏对此困惑无比,且感到十分无法理解。
嬴政见下方混乱不堪,微微皱眉说道:“朕知晓诸位臣子们有所不满。大秦储君确立的事关重要,自然必须极为慎重。”
“稍早之前,朕仔细想了想,”他说,“王绾丞相之言非常合理。”
“天降异象不足虑,民言不足畏惧!”
大秦的储君,一定要契合现今国家的政局,一位仅谈论仁义之道的储君会祸及国家民生。朕派遣特使探访调查了楚地上下大小官吏和平民对赢斯年的看法,结果显示,无论官民都普遍对其有极好的反馈,并对大秦抱有了更为乐观的印象。
他在楚地实施的举措,可以说是一系列良好的政策改革。
动荡之后需要大力整肃!
六国统一之后,各种残渣余毒依然充斥着各个地方。虽说朕有着宏图治理全国,但如今的大秦已不同于过往,现在占据全中国的广阔地域,若是依旧沿袭旧的管理方式不变,则不见得就能有效管理好如此广大的土地。
曾经,
朕多次试过了不同方法:包括把各国的世族贵族全都迁移到咸阳定居,并对他们进行怀柔政策,准予贵族子侄接受教育乃至任用六国原官吏。目的只为尽快恢复全国的平和安定。
可是成效极其有限。
六地仍各自与 ** 貌合神离。
当地百姓仍畏惧秦律如同野兽惧火,将秦法视为酷政,这种情况已延续六年多时间,但至今毫无变化。
前不久,
楚地更发生了大型民变。
六国贵胄公开对抗朝廷的兵力,这样昭然若揭的行为彻底显示:六地的贵族依然怀着覆 ** 央政权的意愿,复国的梦想依然存在。
也许……
当初采用的怀柔政策确实是个误区!
唯有历经大刀阔斧式的变革,大秦方能建立起真正稳定的基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