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街头上到处分发的传单抄件,如同雪花一般散落在港岛各处。

一万人看了,十万人看了,百万人看了。

邵维鼎的文字,有种令人沉默的力量。

每一个人看过之后,不管是何种心情,都尽是沉默。

而后心底掀起滔天巨浪。

重新审视起了对岸,审视起了当下这座城市的命运。

在港岛,大多数人还是认同自己是中国人,认同不管是港澳台还是对岸又或者南洋华人都是同胞这个概念。

但,相较于他处的华人,港人在心底还是更有优越感的。

因为经济,因为文化影响力,甚至是因为被殖民的不列颠。

可现在,邵维鼎清楚明白的,将中国未来的发展前途,将港岛与内地绑定的关系,解释的清清楚楚。

港岛之所以能是四小龙之一,之所以能在短短十年间快速发展。

除了麦理浩的各种政策支持,除了港岛对于制造业下的定位。

其实更依托于港岛实质意义上是作为封闭的中国大陆的对外窗口。

因为是唯一的窗口,货物转运,资金往来需求量大增。

塑造了港岛超级大港,以及隐隐有向亚洲金融中心迈进的趋势。

港岛离不开内地,就像内地也必然会将港岛收回。

中国要实现民族复兴,就必须实现祖国领土主权统一。

十亿人化作齿轮的推动,他们也是其中之一。

这种历史的责任感,时代的蓬勃厚重感。

第一次,让很多港人萌发出了,港岛一定要回归。

一定要参与到祖国的伟大复兴事业当中的心情。

在港岛有不少西方买办,他们自然也看到了这点。

港府的几名华人议员,看着手中的“传单”抄件,整个身体都在不住的颤抖。

“到底是谁在印发这些传单的?”

施姓议员无比愤怒的大喊着:“总督不是发出了行政命令,禁止任何电视台,任何报纸宣传《时代》中关于邵维鼎采访的任何稿件吗?”

“这些东西到底是怎么传出来的?”

他们已经知道了,现在大街上几乎人手一份。

哪怕是不识字的,都有人义务解读。

如今港岛的茶馆,早餐店咖啡厅。

上到精英白领,下到贩夫走卒。

几乎每一个人都在议论着邵维鼎的采访内容。

施蔚献慌了,此时的他才真切感受到了邵维鼎在港岛巨大的影响力。

这个人,已经不可控了。

自从出了李家城事件过后,钟石原被判死刑,立法局华人议员权力真空。

施蔚献立刻向英国人靠拢,目前已然取代了钟石原立法局主任的位置,彻底站稳脚跟。

目前是华人在港英政府职位最高之人。

“主任,我们调查了。”

下属汇报道:“在大街上分发这些传单的大部分都是港大和港中文的学生,除此之外就是潮汕帮会的人。”

“学生?帮会?”

施蔚献瞪大了眼睛,这两个完全不相干的人员类别怎么被放到了一起。

“这么大的抄件量,手写是不可能短短一个晚上就完成的,必定需要复印。”

“你查了港岛几个大型复印厂吗?是什么人给他们打的招呼。”

“这些大学生还有这些不见兔子不撒鹰的潮汕帮,背后肯定有人指使。”

手下急忙道:“查到了一些,虽然没有确凿的证据,但这些帮会成员,都是从港口那边过来的。”

“港口?邵家?不,不对,邵维鼎不在港岛,不可能有这么大的调动力,邵毅府也不是这个风格。”突然他灵光一现,沉声道:“你是说霍家?”

“除了他们没别人了。”

手下苦涩道。

在港岛谁不知道,从五十年代朝战那会儿,霍家就和对岸有了联系,一直在为对岸运送紧俏的物资。

在六七十年代中国被西方物资封锁时期,就是霍家这些人为对岸运送物资进行走私的。

不过那会儿都抓不到霍正英的小辫子,更遑论现在。

“主任,港督对这件事是什么反应?要不要将下面的情况反映上去?”

手下抬起头看了看施蔚献的脸色小心谨慎说着。

“现在港督正在全身心扑在首相访华这件事情上,对于这件事,他只有一个命令——让邵维鼎早点回来。”

“这件事我已经通知邵家了,想必这个时候邵维鼎已经在赶回来的路上了。”

“这样……”施蔚献吩咐道:“新闻管控还不能放松,联系我们这边的几家媒体,将新闻热度向港岛命运港人自决,中英谈判这些方向引。”

“毕竟我们是资本主义社会。”他的目光幽幽,低声说着:“能来这片土地的人,不是偷渡客,就是逃难者。大家都想过安生日子,可回归了能否有安生日子可就不一定了。”

“一定要在这个方向,制造舆论恐惧。”

………

“好,写的太好了。”

新华社驻港岛分社,社长刘爱民看着手中的传单,喜悦之情毫不掩饰。

读到兴奋处,直拍自己的大腿。

“邵维鼎的这番见地比国内很多大家都要高出许多。”

“小王,你马上将这份译文抄件传真给燕京总部。”

“这样的文章,一定要见报,一定要让我们广大老百姓也看一看。”

他不知道深圳那边已经先他一步,将这份稿件内容逐级向上递交了。

但新华社是一个渠道,政府内又是另一个渠道。

刘爱民虽然是政工出身,但他也能看出邵维鼎采访中的这篇文章所蕴含的巨大价值。

“对了,你再去邵府一趟,问问邵老先生,邵维鼎什么时候回来。”

刘爱民急迫道:“这撒切尔马上就要访华了,他一定要在这之前回来。”

“告诉邵老先生,中央有人想在此之前见一见邵维鼎。”

……

与此同时,在纽约机场。

邵维鼎正坐在自己的私人飞机上准备起飞返回港岛。

他的面前,正放着一份《时代》。

看着自己的人物封面,他没有什么表情。

他的注意力,不在这上面。

而是在华盛顿邮报和纽约时报的时事报道之上。

上面有美国的政治家评论家对于撒切尔访华的预测,和中英关于港岛问题的谈判对于世界的影响。

有不少人甚至觉得,港岛一旦回到中国的手里。

这座城市将不可避免的迎来衰落的命运。

论调自然是固有的意识形态,觉得社会主义不懂市场,只会搞乱港岛的经济。

对此,邵维鼎冷冷一笑。

前世,港岛回归之后。

其实非但没有迎来衰落,反而在九十年代末期和二十一世纪头几年迎来了飞速的发展。

直到08年之后,才渐渐不行,甚至收获了了“亚洲金融中心废墟”的称号。

97亚洲金融危机,没有内地的积极救市,拿出储备金,做空的华尔街基金怎么可能那么容易败退下去。

而且回归后,燕京不干涉港岛,不拿港岛的一份税收。

比英国殖民时期,好上不知道多少。

英国可是每年都要从港岛搜刮一大笔的。

可能有人会疑惑,那为什么后面港岛经济渐渐不行了。

无他,就三个原因。

英国埋雷。

港岛末代总督在政治经济法律多个层面,给港岛埋下了众多的雷。

第二就是李家城四大家族推动的超级地租经济。

生活成本,创业成本,工作成本都极大。

港岛的经济活力死死绑定在地产和金融上,没有任何活力。

科技暴死,制造业空心化。

这样的一座城市,何谈未来。

深圳都因为地价逐步升高,广东的一些创业者都跑到了杭州。

更何况是港岛比之深圳还要恐怖的地价。

要知道大疆创始人可是在港岛读的大学,学的电子工程。

可人家创业却跑到了深圳。

所以,港岛从来就不缺少人才。

缺的是新兴企业生存的土壤。

毫无疑问,这块土壤已经被李家诚为首的港岛家族给污染殆尽了。

当然,在邵维鼎看来。

前面两个都不是最重要的原因。

最为重要的是,内地崛起飞速发展的过程中,港岛完全没有自己的定位。

在这个过程中,甚至缺失了。

在七八十年代,港岛还能作为内地唯一的窗口。

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可到了八九十年代,深圳特区和上海浦东的飞速发展。

港岛已经不是唯一的选择。

而步入新世纪,港岛非但没有主动加入到祖国的崛起步调当中。

甚至在故意的拉开距离。

你都不愿意坐上国家崛起,民族复兴的东风,又怎么可能吃得上时代发展的红利。

自然而然,港岛就不可避免的迎来衰落。

前世,邵维鼎其实也没有看到这些。

可现在,他的格局视角全然不同。

此刻,他真的有种恨铁不成钢的观感。

不过,这个时代有了他。

港岛,必然将迎来截然不同的命运!

平复心中的波澜,邵维鼎放下手里的报纸,语气坚定:

“回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