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边,唐风年归家,看上去心情挺好。
但是,回内室换家常衣裳时,听赵宣宣说起巧宝今天的叛逆,唐风年收起笑容,若有所思,非常重视。
他说:“上午,巧宝在宫里碰见我,当时她很高兴。”
“肯定是后来遇到不高兴的事。”
赵宣宣坐在炕上,一边斟茶,一边接话:“皇家学堂里,那些夫子忽视伴读,把公主和伴读区别对待,巧宝因此闹脾气,心里不舒服。”
“她在家里受宠习惯了,适应不了那种高低贵贱分明的环境。”
“咱家巧宝本就不应该入宫做伴读,能不能想办法中断此事?”
唐风年走到她身边坐下,端起茶盏,微微苦笑,道:“我尽量想办法,但要想不去,离不开弄虚作假,如果被御史抓住把柄,恐怕吃不了兜着走。”
他也宠小闺女,因此烦恼,左右为难,暂时想不出两全其美的办法。
赵宣宣无可奈何,暗忖:看来,还得让巧宝继续去。
她又另想一个办法,说:“明天,我去跟灿灿商量。”
“她与宫里的荣荣联系紧密。”
“通过她,拜托荣荣派宫女和太监盯紧巧宝,不求大富大贵,只求平安无事,顺顺利利。”
唐风年牵住她的手,手心温暖,赞同她的办法。
他问:“巧宝去哪里玩了?我去跟她聊聊。”
赵宣宣重新露出笑容,说:“在练武场里,乖宝正在劝她。”
“论效果,可能赛过咱俩。”
唐风年也对乖宝很放心,转而告诉赵宣宣一个好消息:“今天审查案卷时,发现一桩抓错人的冤案。”
“幸好这个案子就发生在京城,不像上次那个兰姓商人的案子那样远。”
“我发现疑点之后,立马让石师父去探监,从被误判的犯人嘴里询问更多情况,又走访案卷上登记的证人。”
“用半天工夫就基本确定这是个冤案,救下一个无辜之人。”
赵宣宣好奇,问:“什么案子?”
唐风年神情变复杂,说:“大白天,一个女子在家中遇害,家里被翻箱倒柜,财物洗劫一空。”
“她的邻居被抓入狱,判死罪。”
“审理此案的官员认为,当时邻居在家,不可能听不到隔壁杀人的动静。何况,死者身上有二十一处刀伤,如此惨痛,不可能不喊叫。可是,邻居却说没听见。官员认为他撒谎。”
赵宣宣皱眉思索,问:“死者只有一个人在家吗?邻居也只有一个人在家吗?这么奇怪?”
唐风年答道:“死者中年守寡。邻居是个酒鬼,整天醉醺醺,他妻子带孩子走了,他找了几年都没找到,干脆自暴自弃。”
“另外有人说,那酒鬼病殃殃,走路都走不稳,哪有力气杀人?死者虽是女子,但反而比较强壮,经常给别人做帮工。”
“而且,死者家里养了一条狗,据说那狗咬过人,连被抓的邻居也被它咬过,并不温顺。”
赵宣宣越听越糊涂,问:“风年,你为何断定邻居是被冤枉的?”
“凶手可能因为狗咬人而怀恨在心,又想劫财,所以事先把对付狗的药掺在吃食里,让狗吃下,把狗迷晕。”
唐风年露出一抹无奈的笑容,解释:“我也有过这种怀疑。”
“凶手也确实这样做了,因为仵作把那条狗杀了,从狗肚子里发现证据。”
“不过,凶手并不一定是邻居。”
“因为死者家里有很多血,邻居家里却没有沾血的衣物、鞋子,连血脚印都没有。”
“最重要的是,还有另一起类似的案子,是在邻居被抓之后发生的。”
“另一起案子也是一个女子在家中遇害,身中多刀,财物被洗劫一空。审理案件的官员却没有考虑到两起案件的关联。”
赵宣宣在内宅里过清闲日子太久,在审案方面已经跟不上唐风年的思路,感觉一个头变成两个大,直接问:“还有什么证据?是不是旺财又立功,顺着气味,找到真凶了?”
唐风年摇头,微笑道:“两个案子是同一个人做的,但官府当成两个案子审,分别判两个人死罪,其中一个死刑犯是冤枉的。”
“破案的关键在于一件物证,在第二个案子的凶手家里搜出许多财物,其中有一块铜镜,铜镜背后用红色朱漆写有几行字。”
“那块铜镜是第一个案子里死者的嫁妆之一,详细记载某年某月某日出嫁,死者及其丈夫的名字都写在上面。”
“我本来只是怀疑这两个案子相似,而且行凶地点比较近,所以特地查一查。”
“查到那块铜镜时,案子基本上水落石出。”
“后来,再审问第二个案子的凶手,他没隐瞒,反而笑着承认,说反正已经判了秋后问斩,干脆说个痛快。”
“他又交代出另外两起悬案,因为案情重大,要准备三司会审。”
赵宣宣松一口气,也露出微笑,牵紧唐风年的手,晃一晃,道:“查清楚就好,又立了一功。”
官员立功,那就是政绩,就像建房子打地基一样。地基越稳,官位就越稳,建起来的高楼才不易倒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