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班的同学中,除了刘俊等七八个稍微成绩差一点的高二之后拿到了高中毕业证书,然后顺利的参军了,其他的同学基本上都在两个理科班和文科班就读。这些成绩很好的同学后来也都顺利的考上了大学,至于他们的生活,我与他们没有过多的交集,所以根本不知道。我记得十几年前,他们建了一个群,我加入进去后,总感到与他们已经缺少共同语言了,就连那个和我一起踢足球的李峰和王波,也都与我没什么话可说。所以,后来我悄悄的退了群,非我族类不以为友,大概就是这样的吧,我与他们难以融合到一起。这也是我这个从小养成的文人习气导致的,其实这些人,散了也就散了,我不会记住他们的。这个故事中很多人的名字和故事,还是李峰偶然组织的一次聚会中,那好像是我唯一参加的一次中学同学聚会。在那次聚会中我得到了一点消息,然而不久也就忘记了。他们当时看到了我写的那个《少年不识愁滋味》的故事,诸如班长张红珍、团支部书记李丽华,贾丽萍等人非常的怀念那段时光,不过他们可能搞混了,那是我写的高中的故事,其中的男女主人公彭晓光和宋媛是我虚构的人物,是综合了好几个人的形象而设计的。
在聚会中我对一些同学的去向有了大致了解,也记下了他们很真心的告诉我的一些同学的名字,包括初中和高中的同学,以及一些老师的名字,还有谁和谁同桌等等。这些事情对我写故事有了帮助,也仅此而已。
我的那几个很要好的朋友大都参军去了,我想分别把他们介绍完。刘俊和王照全参军在本市,应该是刘俊的父亲办的,他父亲有这个能力。刘俊在某部队的枪械所,是一个很清闲的地方,他连新兵训练都被免了,虽然他在初中和高中时,还在孜孜不倦的学习武术,可是我觉得他的意志力是很差的,根本不适应高强度和严纪律的新兵班生活。转业后他在安排下进了房产局的一个营业所,再后来他还是不肯拘泥于朝九晚五的上班,于是先下海后辞职的做了老板,当然这一点他也是很有优势的。我记得在二十多年前见过他,开了一个不小的菜馆,他一直是对美食很情有独钟,我结婚的时候因为经济比较紧张,买不起房子,为此找了他,想借点钱买房子。然而,以他的实力却只愿意借给我一千元,我想想最终没有借这笔钱。从此后,我们就断了联系。
王照全参军后运气比较的好,在一个保密的军事单位干了好几年,后来就不知道去向在何处了。刘文生在本省参军后,我们很少有联系。但是,在我工作的第五年,在本市的人民路上,我见过他一次,他那时转业了,在什么单位早就忘记了,只记得在做保安工作。后来也没有了消息。
王伟我和他接触不多,但是都在足球队,而且两家后来住的也不远,倒是有些联系。他在部队的时候,还很奇怪的给我汇过一次钱,大概是二十元,两张十元的票子。他转业后做什么我都不记得了,但是我们之后见过一次,他很神秘的告诉我,刘俊说的我的家庭条件不好,所以他很慷慨的挤出了津贴寄给我。再后来他也没有了任何消息。
王波和李峰上了工学院,就是王波的父亲所任教的那所大学,据说招录他们的成绩很低,我也不便揭人之短。李峰毕业后在汽车行业做了几年,但是没什么好业绩,所以后来转行做信息网络了。我们有的时候也联系,他是我高中很少的几个还在联系并且有联系方式的同学。李峰结过三次婚都没有小孩,现在估计还是单身,毕竟我们也快十年没有联系了,对他也所知甚少了,没有什么事情,打个电话都觉得是多余的同学,没必要多联系。
王波毕业后做外贸,他结婚很晚,我参加了他的婚礼(是李峰通知我的),好像那时都四十岁了。再后来,我们也没有什么联系了。只是听说他的生意做得很大,与前苏联解体后的几个独立后的国家做的很好。
那个我们还记得的班长陈洁后来上大学了,但是对她的事情我一无所知。其他的一些同学不知下落,不过大概学习好的同学的生活都不错吧,我也是这样希望的,因为他们当年努力的学习,就是为了有一个好的未来。所以,我一直希望他们的未来充满希望。但愿吧。
刘昔和周乔在高中二年级后我没有了他们的消息,只是听有的同学说他们去了省外当兵。顾颜上到了高中毕业后就没有消息了,高中时她在平行班就读,我们接触很少。那个李深深不是我们班的,我就更没有任何消息。
那些初中的往事好像越来越远了,有些已经逐渐的模糊在记忆里。我们那一届开始教改,高中实行三年制,所以刘俊他们算是走运的,刚拿到毕业证,我们就接到分科和要上三年的通知。高三开学的时候,再也见不到这些曾经一起玩耍的坏孩子了,我还很想念他们。
又过了二十年后,我他们断了音信。很多年我都没有再见到我的那些初中同学,我感到我们是真的断了联系。我二十八岁结的婚,也差不多完全的融入了这个淡漠的社会,过上了普通人的正常生活,那些少年时代的梦想都埋葬在记忆深处了。
也许后面的故事都不算是少年时代的,然而却是这个故事的主体部分,因为它曾深深的感动我。让我在人生的路上还能做一个与世无害的人,让我还能回忆起那些少年时代我们曾经的梦想,以及我们不算操蛋的过去。
一切都发生的比较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