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屋子人大眼瞪小眼。
“你们瞪我也没用,我不能确保他就一定能好,还是老老实实等大夫来。”
何悠悠说着,走出了厢房。
她可不是医生。
她也就是看那药不顶用,血一直流都结不了痂,这才一个没忍住,从空间的药箱里拿了瓶白药出来。
这毕竟是个经得起时间检验的老产品,就算不能活死人肉白骨,那药效肯定比这里的乡村土药好一些。
厢房里此刻挤了一屋子人,连赵长卿自己都亲自在那里盯着,她就不在这里凑热闹了。
天气真冷啊。
唉,她生活的地方,冬天房间里有暖气,有空调,什么时候遭过这种罪。
何悠悠搓了搓胳膊,把两只手抄进袖子里。
缩着脖子进厨房。
她想找找,厨房里有没有类似火锅的东西。
这个天气,如果能吃一顿热腾腾的火锅,那可美死了。
她空间里倒是有,电火锅,没有电,拿出来也用不了,白瞎。
以前曾经看过一些历史纪录片,里面提到过,古代也有类似火锅的炊具。
她心血来潮,到厨房里东翻翻,西看看,想着说不定能翻出类似的东西。
厨娘见她进来,不敢怠慢:“主母在找什么?”
何悠悠问:“这里有没有那种可以放在火上涮肉吃的锅具?”
厨娘听她这么问,试探地说道:“主母说的是暖锅吧?”
何悠悠眼睛一亮,还真有?
“我这就去拿。”
说着,厨娘从饭厨的最高处,拿下来一组厨具。
下面是一个陶制小炉,炉里有洞,可以放木炭。
这不就是古诗里所说的“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嘛。
炉子上面是一个铜铸的小锅,小锅还分成四个格子,很是精致。
何悠悠满意地点点头:“晚上就吃暖锅吧。”
“是,我这就去准备食材。”
趁厨娘忙碌的功夫,何悠悠自己偷偷从空间取出一些青菜、蘑菇、肉丸之类,摆了一盘。
若是有人问起来,她也能应付。
韩家厨房里的人问,她就说是赵长卿的人买的。
赵长卿问,她就说是自家厨房里准备的。
如果两边穿了帮,那就说不清楚,不了解,不知道。
火锅料当然也要自备,这个时代的调味料实在是太不丰富了,远不如现代的调料。
因为暖锅分割成四个格子,便可以放多种口味的火锅底料。
她选了一个牛油麻辣味,和一个不辣的菌菇汤底。
味碟则拌了芝麻酱,香油,韭菜花酱,蒜蓉,葱花和酱油。
准备好这些,她吩咐厨娘,等到了时辰,便将暖锅和菜肴一起端到正厅去。
至于给陶炉加木炭等琐碎的细节,厨房自然会提前处理好。
看了一圈,再没发现任何缺漏,何悠悠便要向外走。
左脚刚迈出门槛,身前便出现了一个人。
幽深的眼直直地看着他。
她向旁边躲,那人便向旁边拦,左右不让她逃出一步。
何悠悠诧异道:“赵公子找我有事?”
有事你倒是直接说啊,一言不发地,拦我做什么?
“韩夫人,借一步说话。”
说着,他一步跨到屋檐底下。
何悠悠哈了口气在手上,搓了搓手,又搓了搓胳膊。
无奈地看着他:“冷,咱能不能进屋里说?”
赵长卿的目光在她身上打了一个转。
“孤男寡女,同处一室,恐怕……”
何悠悠岂是那种在意名声的女人?
“那也总好过冻死。走走走,去书房。”
书房里起码有一盆取暖的炭火。
何悠悠带着赵长卿进了书房,转身把棉门帘捂的严严实实,又将房门掩上。
她走到火盆处,伸出两只手臂,将手掌靠近热源,一边烤火,一边和赵长卿说话。
“说吧,找我什么事?”
赵长卿也不绕弯子,直截了当地问:“你那药的方子能不能卖给我?”
何悠悠不解道:“药方子?刚才给小五用的那个药?”
“是。”赵长卿缓缓点头,“刚才大夫来了,发现小五的外伤已经开始结痂,内伤也有了很大的好转。他说,还没见过效果这么好的止血药。我最近在幽北大营督军,见多了手下的兵士们受皮肉伤,很需要这样的药来应急。还请韩夫人行我这个方便。”
何悠悠听他这么一说,才知道自己用那药竟然是瞎猫撞上死耗子了。
但是她摇了摇头:“不方便。”
赵长卿万万没想到她会这么回答,急道:“为何?”
为何?
当然是因为她也没有啊!
人家可是国家级保密配方,能让她知道?
“这是祖传秘方,传男不传女,到我这一代,没有男丁,于是就……失传了。”
何悠悠面不改色地编瞎话。
赵长卿眯起眼睛,狐疑地看着她,显然并不相信。
看了须臾,见她并未有什么心虚的反应,又道:“也罢,那我买你的药。你手上有多少药,我全都买了,你尽管开价。”
何悠悠缓缓伸出一根手指:“一瓶。”
“只有一瓶?!”
可不是只有一瓶么……
她空间的家庭医药箱里,只有一瓶白药。
全部用完后才会刷新出一瓶新的,所以,她永远只有一瓶。
如果把这一瓶送给赵长卿,他迟迟没有用完,那她的空间里就不会刷新出新的一瓶。
在这种情况下,她真的不能送人。
万一送出去,人家当传家宝,留给下一代怎么办?
“对不起啊赵公子,这瓶药我自己也只剩一瓶,要留着以后应急用。”
“真的不给?”
“真的不能给,不过如果你那边有人受伤需要止血,可以借给你用。”
两个人隔着火盆大眼瞪小眼。
炭火映红了何悠悠的脸。
赵长卿眼中,亦是火光熊熊。
对峙了许久,何悠悠执意不给,赵长卿也无可奈何。
只得作罢。
天冷,无处可去,无事消遣。
何悠悠倒是想躲进空间,只是眼前这位大爷杵在这里,她不好凭空消失。
到后来两人干脆一人搬了把椅子,围着火盆相对而坐。
各拿了一本书来看。
赵长卿看她手里那本的书名,正是那天少了的那本《冀州风物志》。
“为何看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