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在海南这边,李现能明显感到空气里面酝酿的紧张情绪。

这个情绪不是指的是卫星发射的紧张,

而是这一次的流行肺炎带来的紧张。

发射场的绝大部分人都戴起了口罩,为了防什么不言而喻。

这一次赛博发射月球量子卫星,对于国内来说意义重大。

在12月初,央视以及海南地方卫视以及全球主要媒体都已经派了大量的媒体采访人员到达文昌附近,

在文昌附近的酒店宾馆都已经人满为患,

就是为了12月16号的卫星发射。

这次的卫星发射,央视多个频道都做了专访,

对外,这个项目是中国航空航天和深空航天联合达成,

当然实际上,在卫星发射之后的远洋测量,陆基测量等方面确实是借助了国家队的力量。

所以央视说的也没错。

“让还没戴口罩的工作人员都把口罩带上吧,这一次可能比过往要严重!”

李现看到一些比较心大的工作人员,口罩戴的也不是很规范,一时之间有点心急。

作为从23年过来的人,他可是亲身经历这个病毒的厉害,

而且这一世,

很显然这个病毒被加强了,

12月初,中缅陆路边境已经全面关闭,而且空中航班也开始限制,

即使这样,国内的东南沿海的几个省份已经开始出现大量的病例,

李现从东江出发的时候就已经听说东江这边已经有了几例感染病理了。

李现倒不是担心家人,

家里人从大到小基本都被李现叮嘱服用了赛博生物生产的针对普通肺炎疾病的“颐安宁胶囊”。

原本“颐安宁胶囊”在李现的计划中是足以治疗类似前世的情况的,但是根据赛博生物那边对病毒样本的分析,“颐安宁胶囊”可能起到的作用会被打很大的折扣,

当然这是相对的,

和目前市场上完全没有特效药,治疗预防药物相比,“颐安宁胶囊”已经很厉害了。

所以李现给家人的“颐安宁胶囊”都是经过大爷纳米机器人强化的,吃下去基本可以安全的在全身建立抗病毒的防护,

文昌这边的基地负责人叫宁泽强,

听了李现的话,赶紧拿起对讲机开始跟现场的管理人员安排。

目前为止“颐安宁胶囊”还没被人发现其可以用于这次疫情的防控,而李现为了安全,目前也没打算主动来说明这个,毕竟巧合这种东西,在任何时候都要显得合情合理。

在文昌等待的两天的时间里,

国内的疫情发展以超乎人认知的速度遍地开花,

12月15号,苏省疾病预防中心通报,目前一发现疑似mLV患者800例,确诊mLV患者290例,

【缅澜疫病(mLV)最初是在缅甸与中国的边境小镇被发现,最初症状包括高烧、持续性咳嗽、乏力以及轻微的呼吸困难。由于初期症状与普通流感相似,加之正值中缅两国经贸交流频繁时期,疫情在未被充分认识的情况下迅速跨越边境,通过人与人的密切接触和国际贸易活动传播至东南亚其他国家,并沿着贸易航线和国际旅行路径向全球扩散。

mLV的命名也是在12月13号的联合国大会上被确定。】

而最严重的云南这边疑似患者已经达到了8000多例,确诊的也有3000多例。

截止12月15号,全国累计收诊疑似患者3 1026例,确诊7334例,死亡15例,死亡病例中,年龄最大的85岁,最小的61岁。

受此影响,12月15号当天夜里,整个文昌发射场已经被实行封控管理,只准进不准出。

虽然不影响发射任务,

但是这样紧张的氛围,让参与发射任务的每一个人都捏了一把汗。

12月16日凌晨五点,文昌发射场上,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静静地矗立在发射台上,

技术人员身着防静电服,头戴安全帽,穿梭在庞大的火箭身躯周围,进行最后的检查和调试。空气中弥漫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与对未知的敬畏交织在一起。

来自世界各地的媒体记者们,早已在基地外的指定区域架设好了长枪短炮,镜头如林,对准即将创造历史的发射塔。

央视与海南地方卫视的直播车一字排开,信号塔上的红灯闪烁,预示着即将进行的全球直播。网络平台上,数亿观众在线等待,共同见证这一历史性的瞬间。

社交媒体上,#启明星号发射# 的话题热度飙升,全球目光聚焦于此。

北京时间,2019年12月16日,上午5时。

cctV-4,“启明星号”特别报道。

主持人:各位观众,这里是中央电视台,我是主持人撒北宁,我们现在连线正在文昌航天发射场的总台记者张扬,张扬你好,请给我们带来“启明星号”月球量子卫星发射现场的最新情况。

【现场报道】

张扬(身着防护装备,手持麦克风,身后是灯火通明的发射塔架,远处的“长征五号”火箭在夜幕中巍峨矗立):主持人,你好!我现在身处文昌航天发射场,为您带来“启明星号”发射的实时报道。今夜的文昌,空气中不仅弥漫着紧张的期待,也夹杂着一丝不寻常的寂静,这是因为在全国上下共同应对mLV疫情的背景下,这场发射显得尤为特殊和意义深远。

张扬:尽管疫情严峻,但这里的每一位工作人员都严格按照防疫要求,佩戴着口罩,保持着社交距离,紧张有序地进行着最后的发射准备工作。他们的眼神中透露出坚定与自豪,这不仅仅是一次科技的飞跃,更是向世界展示中国面对挑战时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

张扬:正如您所说,这次“启明星号”月球量子卫星的发射,是中国乃至全球量子通信领域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不仅标志着我国在深空探测与量子科技融合应用方面的重大突破,更是人类探索宇宙奥秘、拓展信息传输边界的勇敢尝试。在当前全球疫情的艰难时刻,这样的科技进步无疑为我们带来了希望和鼓舞。

张扬:值得注意的是,为了确保发射任务顺利进行,同时保障所有参与人员的健康安全,发射场实施了严格的防疫措施。除了常规的体温检测和健康码核验,还增设了临时隔离区,以防万一。

... ...

张扬:主持人,这就是我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为您带来的最新报道。我们将持续关注“启明星号”发射的每一步进展,也请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们,保持关注,一起见证这一历史时刻的到来。稍后,我们将带来更多关于“启明星号”及本次发射背后故事的深入解读。

张扬在文昌,为您现场报道。

此时此刻,类似央视这样的现场采访在文昌发射场的新媒体中心并不少见,

其中来自巴西国际电视台以及缅甸国家电视台的记者们尤为开心。

而来自欧美的主流媒体也很难得的做了一些正面的积极的公开报道,

毕竟这东西真的要黑还真不好黑,

上午七点,天际初露曙光,文昌航天发射场上,一切准备就绪,静待历史时刻的到来。

发射场内的气氛紧张到了极点,每一秒的流逝都似心跳般沉重。

技术人员反复校对数据,发射指挥中心内,屏幕上的数据流飞速滚动,每一项指令的确认,每一次参数的核实,都预示着人类即将跨越的又一巨大门槛。

随着发射时间的逼近,倒计时的电子音在发射场回荡,每一声滴答都敲击着在场每个人的心弦。

当时间定格在2019年12月16日上午八点12分,这是一个被全球科技界铭记的瞬间。

\"十、九、八…\"时间的流逝在此刻变得异常缓慢,所有人的目光凝聚在即将腾空的火箭之上。

在倒计时的最后几秒,整个发射场陷入了一种近乎神圣的静默,只有火箭引擎的低吼预示着即将到来的震撼。

\"点火!\"随着“启明星号”总设计师张伟指令的下达,长征火箭底部瞬间喷涌出炽热的火焰,如同地平线上升起的太阳,

火箭在巨大的推力下,缓缓升起,伴随着雷鸣般的轰鸣,稳稳地穿破云霄。

8点12分03秒,位于南太平洋的“海翼”号测量船传来数据:“遥测信号正常,火箭姿态稳定,一级发动机推力符合预期,分离准备程序已就绪。”

8点12分30秒,远在印度洋的“星河”基站报告:“二级点火成功,遥测信号强度良好,火箭已进入预定轨道,初步轨道参数符合计算模型。”

8点13分08秒,位于北美的“曙光”地面站接入:“数据链路建立,‘启明星号’太阳能帆板展开状态正常,能源供应系统初始化完成。”

8点14分22秒,非洲的“沙漠之眼”观测站反馈:“遥感图像显示,火箭轨迹清晰,第三级推进器工作状态完美,预计分离将在两分钟后进行。”

8点16分01秒,环绕地球的“天眼”卫星网络同步更新:“三级发动机分离,‘启明星号’成功进入转移轨道,开始向月球进发。遥测数据显示,所有系统运行平稳。”

随着这一连串精确而专业的遥感数据读报,全球各地的科研人员与航天爱好者屏息以待,

在这一刻,火箭的轰鸣声不仅仅是物理的震动,更是人类探索未知、挑战极限的最强音符,它跨越国界,连接着地球上每一个仰望星空的心。

指挥中心的所有人,紧张与不安在这一刻被彻底释放,取而代之的是无尽的激动与自豪。

全球各地的人们,无论是通过电视直播还是网络平台,共同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感受到了科技进步带来的震撼与希望。\"启明星号\"的成功发射,不仅是对技术极限的一次跨越,更是人类共同梦想的胜利,它在疫情的阴霾中,为世界点亮了一道希望之光。

而远在东江的李现的家人们也准时收看了现场直播,

当看到火箭成功发射的时候,简晓航带着两个宝宝兴奋的叫了起来。

“李青,李景,你们的爸爸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爸爸,将来你们可别给你爸丢脸,一定要好好学习知道不!”

在客厅一起观看直播的王金华此刻也是激动的热泪盈眶,而李现的丈母娘,沈秀云更是满脸欣慰,

欣慰女儿命好,找了这么个全世界都羡慕的男人当老公,

更欣慰李现这么优秀的同时还能顾家,时时刻刻念着家人,这一点比外面的富豪,贵圈的人要好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