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长生不死:我是历史一根刺 > 第120章 带着麦子回华夏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阿斯兰想不明白的事,启氏的人却都做的很积极。

因为小麦做的东西真好吃,实在是令人回味无穷,他们十分渴望再次品尝美味的面食。

可惜河长老太抠门,把所有的麦粒作为种子,都种下去了。

他告诉众人想吃面食,那就好好呵护这几亩麦田苗,等明年丰收吧。

熬过了冬天,冰雪融化,大地复苏,春暖花开,麦苗开始缓缓的生长。

启河对待他们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精心的呵护。

浇水施肥,捉虫去除杂草,何长老甚至于亲力亲为,带头干活,指导那些奴隶和族人注意细节。

开春两个月,麦苗长势不错,但此时也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

手下人来向启河汇报说,他们带来的稻米已经所剩不多了。

这个好办,现在就动工,开垦出一片水田,把仅存的稻种也种下去。

这样再过四个月,水稻就能成熟。

历史上苏联人曾在这里搞过农场,种植水稻不成问题,最多是收成差一些。

启氏种植水稻的时候,引来了许多当地人围观。

他们虽然是以游牧民族为主,但种庄稼倒也不算稀奇。

可是能在水里长的庄稼,还真是第一次见。

从奴隶阿斯兰嘴里得知,种植的这种庄稼叫水稻,是那种白色颗粒的麦子。

煮熟的颗稻粒,又软又糯,还十分香甜,要是能吃上一碗,他可以三天不吃饭。

夏收,小麦成熟了,启河拿出准备好的工具,带领一众族人亲自动手收割。

十亩田里有三亩是大麦,他单独区分开收割。

割麦,扎捆,暴晒,碾压,扬场,晾晒入仓。

然后挑选颗粒饱满的麦粒,作为来年的种子

启河带着手下们一起动手磨面,和面,再次做成四大样,饺子面条,馒头,烙饼。

再次享受到了面食的香甜,有族人提议,像二季稻那样,现在就种一茬麦子。

这哪行,现在种下去,冬天没等抽穗,就得全部冻死了。

种植庄稼是要讲科学,当然企鹅也不会向他们解释什么叫科学。

告诉他们,只有秋天才是最好的种麦时节,照办就是了。

启河记得,大麦面粉做面包非常好,他试着尝试,如何做烘烤面包。

光青铜做的箱子,炉子就好几款,结果不随人愿,浪费了人力物力,许多大麦面粉白白糟蹋了。

做出来的东西,不伦不类,和面饼没两样。

最后启河一生气,把所有的大麦全部处理了,一粒种子没留。

娘的,今年再开荒十亩,秋天全部种成小麦。

至于大麦做的面包,过一千年再吃,老子等得起。

麦收三个月后,迎来了水稻的丰收。

水稻收获,不需要启河亲自动手,族里的那些族人们,个个都经验丰富。

到了秋天再种上新一季的小麦。

启氏为了多开荒地,又雇用了大批的本地人干活。

这群东方人开启了雇工模式,用信誉建立了吸引力。

越来越多的游牧部落来到巴尔喀什湖畔,选择了落脚此地。

一座正在建设中的新启城,拔地而起。

那些慕名而来的游牧部落,围绕启城周围,形成一个个新的小村落。

这些村子的房屋样式奇特,除了游牧人的本来特色,还掺杂着大量的东方元素,都是从启城那里偷学而来的。

因为这些东方人建的房屋太好了,既漂亮,高大宽敞,布局又十分的合理,宜居感很强。

由于许多启氏族人另有他用,骑兵队也进行了大改革。

启氏有意组建新的骑兵军队。

这只大约五百人的骑兵队,由五十名启氏族人担任大小军官,其余四百人全是由本地的青年,招募而来。

骑兵队的待遇略高于雇工,他们的任务主要是,维护巴尔喀什湖整个区域及周边的治安。

本地的治安,在启氏的强大武力下,比较良好。

于是骑兵队的巡视范围,开始逐渐扩大。

骑兵队的首领现在是启飞,就经常会带他们去更远的地方打猎。

久的时候,一两个月才回来一次。

这种打猎目标不止本地的野兽,还狩猎那些对启氏有着敌意的本地土着。

既练兵又获得收益,启河对此倒是没什么意见。

有拉有打,既有仁善策略,也有战争手段。

启飞就记得启河说过一句话,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他理解这句话有点困难,但是不妨碍他总结,就是不听话就打。

启飞会带回大量的牛马羊牲畜,以及许多年轻的白种人女子。

这些缴获,启牛、启亮、启飞他们几个领头人会找启河的女人平商量,再决定分配,一般都是优先分给自己的族人。

挑剩下的那些则作为物资,与当地的部落进行交易。

本地雇佣的那些骑兵,也会得到一些封赏奖励,但相对于骑兵队的那些启氏族人,就会差之数倍。

总会有一些人对此心怀不满,那这些东方人的强大在那里摆着,他们只会埋藏于心。

第二年的夏收,小麦再次大丰收,一亩地能产一百五十斤,三十亩就有四五千斤。

启河决定留下两千多斤作为麦种,继续开荒耕种,剩下的两千斤他决定带回华夏。

带回去的麦种,分给各个相熟的氏族进行实验性的耕种。

由于这次押运的货物较少。他决定陪回去的人也少一些。

启亮家里老婆孩子最多,还有点想念老爹启熊,坚持要回。

启飞和启牛则无所谓,他们新娶的白种人老婆刚生娃了,不想走。

他们俩嘱托启亮,把他们家里的妻儿也带到这里生活,这样更好。

启河带着一百人的队伍,沿着伊犁河,走天山山脉,重新进入新疆地区,返回华夏。

他们带的牛马牲畜较多,运力也轻,路上没经历什么风险,就来到炎黄部落。

启河的第一站便是尧建立的新都城平阳。

师生二人再次相见,尧依然十分恭敬。

启河从他的言行举止上,能看出尧的进步明显,隐隐有帝王霸气之资。

这几年,他的地位已经得到了巩固。命令已经能够下达到各个氏族部落。

启河便把自己的来意讲明,拿出麦种,希望尧在本地推广。

这是小事儿,又是老师的要求,尧自然是照办。

他按照启河的嘱托,答应在秋天的时候叫麦子种下。

启河留下一千斤麦种,剩下的他全部带走,他要去往三苗部落。

那里是后世的武汉,种植小麦也很合适,自己在三苗部落说话管用,推广种植小麦易如反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