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都市言情 > 80后视角的回忆录 > 第197章 电影记忆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春节假期的电影市场火爆,激发了人们的观影情绪,再次让国人兴起了全民看电影的狂潮,这样的热情还是2000年以前才有的事,近二十年国人对电影的兴趣不高,可能娱乐生活太多,电影不是首选娱乐文化,电子产品太多,目不暇接,顾忌不到其它,一部好的作品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差一点就很难起爆,一部电影放到国庆和春节假期,就会有不同的效果,现在的电影不说了,米云已经好几年没有进过电影院看过电影了,回想过去的事,印象深刻的还是几十年前的事,米云一下子又回想到过去看电影的快乐时光。

近期最火的电影是哪吒闹海,虽然只是动画片,短短二十天左右就破百亿票房,刷新国内影史记录和世界记录,国内记录破后,又开始冲击国外记录,米云没去影院看电影,只是刷了网上的视频切片,实际上米云近十几年去电影院看电影的次数屈指可数,北京二次,广东不过三五次,其他地方基本没看过,也不是主动发起的看电影,都是被动跟着别人去看电影,甚至有的时候为了省张电影票钱,在电影院播放厅上坐着玩手机等人,米云不是个主动看电影的人,但看电影的时候还是认真的。

对于七八十年代的人来说,看电影一定是两眼放光,激动地拉着你的手说上半天。那些从农村走出来的孩子,看场电影就像过年一样高兴。关于露天电影的种种记忆太过美好。

两根竹竿,一大块白幕布,一台胶片放映机。这便是放映露天电影的全部家当了。不像现在,有的电影设备就高达千万,播放一次就是五万成本,不是今年春节市场的火爆,全国各地倒闭的电影院不知道有多少,网上相关报道太多,一部电影救活了大部分影院,激活了影院的商场,过去稍大一点或者相对富裕的村子都会配备专职电影放映员。当上放映员是一件很风光的事,就连找对象腰杆都硬气了不少。过去的放映员也是有编制的,比教师和赤脚医生的地位都高一点,只不过后来失宠了,过去的电影放映员都是吃公家饭,有退休工资,就和现在的村委一级一样,也是拿月薪,享受社保,吃公家饭的。

无论是在炎热的夏天,还是在寒风刺骨的冬天,每当村里有露天电影即将上映,人们会在夜幕降临前不约而同地走到电影场。不过米云只记得露天电影一般都是在夏季,偶尔秋季,冬季看电影的记忆基本上没有。

在等待看电影的时候,大多会做两件事情,一是报告不同版本的电影名称,还会引来一些善意的争执;二是放学之后占座。其实也无所谓坐不坐的,席地而坐是常态操作,也有自个从家里捎个马扎或板凳什么的来坐。抢座可就不会像争论电影名称那么客气了。大家按先后顺序画地为牢。因为位置的好坏和边界不明确,还会产生不少争执,偶尔也有打架之类的事发生。抢座这种事只要不开始放电影是不会真正结束的。放电影期间的打架口角不少,只能说明人多,人气火爆。

但每当放电影的时候,小商小贩便会提前出动。香烟瓜子饮料西瓜梨子,在电影场地都会流动供应。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方便的很。伴随着电影情节起伏的,是全村人民此起彼伏嗑瓜子的声音。当然,偶尔也会有谈情说爱的,也会有打架斗殴的,都是小概率事件,绝对不会影响人们观看电影的心情,毕竟看一场电影也是不容易的。

还记得我们最喜欢坐在电影幕布前或者是放电影的机器旁边,很喜欢在电影开始播放之前,放映机灯光投射到电影幕布上那段时间,我们喜欢把自己的脑袋,把自己的手在光线上照,这样就能把自己的影子投到电影的幕布上。我们会做着各种各样的动作,做着各种各样的手势,特别喜欢玩这种影子的游戏。当然了,在正式放电影的时候是不会的这么做的,还是有分寸的。

放电影都是等天黑的时候,室外电影条件有限,基本上露天电影都是在村小学前面,离米云家也近,不到50米距离。眼看大人们也都陆陆续续来了,放映员把片子拿出来,架在机器上,一束光打在幕布上。跑跑跳跳的孩子们见自己的影子打在幕布上放大了许多,便做出各种动作、用手比划不同的形状,调皮得很。

其实作为小时候的我,我不知道是真正的喜欢看电影,还是喜欢那种气氛,或者是可以玩一些游戏,确是我非常喜欢做的一件事情。小伙伴们在放电影之前,你追我赶,追逐着嬉戏,一起打闹,一起玩耍,非常的开心。

两三个小时,两个片子不知不觉中放完了。曲终人散,露天电影也该散场了。虽然意犹未尽,男女老少爷们伸伸懒腰,打着哈欠,有提前离场的,主要怕人多,引起踩踏事故,实际上磕磕碰碰的不少,口角少不了,散场之后提溜着小板凳,抱起酣然入梦的孩子,各回各家,各找各妈。

农村的露天电影相信很多朋友都曾经历过,并且也是一件大家都非常喜欢的事情。作为一个80后。还能清楚地记得八九十年代露天电影给大家带来了非常多的快乐时光,前面很多章节也有偶尔提到过。

那些年农村的文化生活比较匮乏,难得的一场露天电影能吸引全村的男女老幼,甚至附近的乡村。有时候为了看一场露天电影会走很远的路来到隔壁村看电影,那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为了看电影,可以说大家不惧严寒,不惧酷暑,勇往直前……

露天电影,胶片放映机,像自行车的轮子一样的转动,还有消失的录音机磁带机,和各种学习机。

小时候,都会羡慕电影放映员,觉得他们能天天看到电影。放映员通常是开拖拉机,拉着放电影的设备,到各村放电影。

放电影的场地,通常是在晒谷场,学校操场,或是比较空旷的地方,米云的村里是在学校前面的地方,刚好有两根电线杆子,正好用来挂电影幕布,场地也比较大。

儿时的我们只要听到有露天电影看,我们会很早就搬上自己家的凳子去占位置。会在放电影的地方看着放映员摆弄他的机器,做放电影前的准备。

露天电影的设备其实也比较简单,一块黑白幕布。当年的条件比较差,只有一个大喇叭,一张放电影机的桌子,放电影的机器是放胶片的,每部电影通常都要换几个胶片,才可以播放完。每次都特别喜欢看放映员换胶片的样子,主要是觉得好奇,胶片和以前照相机用的胶片其实差不多。有时候放映员会把用不上的片头给他剪掉,米云会把它捡起来和小伙伴们拿去玩。

在放电影的时候,村里也有一些会做小生意的人,会做好瓜子之类的东西,用报纸。一小包一小包的包好拿到放电影的地方去卖,吃的东西不多,西瓜和黄花梨是小贩常卖的售卖品,用板车和自行车售卖,看电影吃的东西是次要的,主要是为看电影,不像现在条件好了,可以边看电影边吃东西和饮品,那个年代看电影主要是席地而坐,座位都没有,哪里还会想到零食饮品,不敢想象的事。

在80后这一代的记忆里,每次放电影之前偶尔也会放一些和教育,农业,科技有关的影片,有时候还会放计划生育的,还有迷信教育的影片,学校也会经常放电影,小学初中都有,高中是放电视为主,看新闻联播。

其实在天黑之前,不光是我们小孩子,通常很多大人也都到场,找好一个好的位置,大家在聊着家常或是聊着今天要放的电影,每每回忆起当年觉得特别的真实,大家也特别的淳朴。到电影正式开始的时候,看电影的人虽然多,大家却非常的安静,只有电影喇叭里播放出来的声音,男女老幼都静静地,认认真真的在看电影。

每次放电影一般都是放两部电影,并且很多电影都是早期的,大部分的题材都是红色题材,战斗题材,还有一些是生活题材的电影,也有放戏曲电影,国外译制片电影的时候,像《地道战》《地雷战》《平原游击队》《麻雀战》《鸡毛信》《铁道游击队》《渡江侦察记》《红日》《南京路上好八连》《白毛女》《红色娘子军》《突破乌江》《战上海》《闪闪的红星》《永不消逝的电波》《江姐》《金环和银环的故事》《红旗谱》《山间玲响马帮来》《五朵金花》《小兵张嘎》等等,我们孩子最喜欢看《小兵张嘎》《闪闪的红星》这一类的,他们就是我们儿时心目中的英雄。也有武侠古装电影。米云至今记不住一部电影名称,有印象的片段都少,只记得一个水上漂武侠打斗场景,还有迷信电影神婆场景。

作为一名农村成长起来的80后,对90年代时的电影记忆深刻,农村过去的电视频道不像现在如此方便,可以很容易播放很多频道,米云家的电视机二十来年都只能收到两三个地方电视台,还是省电视台,大部分人过去经常观看的是省级电视台和广告泛滥的地方电视台,所以在记忆中电影成了很有趣的一件事情,电影可以让你短时间看完一段完整的故事,所以童年中,露天电影成了记忆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1996年以后随着Vcd和dVd的出现,露天电影基本已经消失在我们的视野中,那搬椅子抢位置的感觉再也找不到了。不过现在,Vcd和dVd也淘汰了十几年了,互联网的兴盛,网络视频取代了传统的视频获取模式。Vcd和dVd,录像机播放的主要是武侠和枪战片,甚至还有分级碟片,只不过随着科技和社会的发展,最终还是都被市场淘汰了。有线电视,彩电,网络电视逐渐普及了,走进了各家各户,露天电影、露天电视便退出了历史舞台,群聚看电影电视的只剩下小孩子们,大人们不会再去别人家看电视了。

九十年代前后,听到有放电影的消息,人们会奔走相告,往往成群结队赶赴几公里,甚至十多公里以外观看。现在人们对露天电影带着乡愁般的怀念。不会再去体验了,时代变了,电影院成了最好的观影场所,条件好的电影院体验馆最佳。

过去露天电影放映前,村里会通过喇叭广播吸引村民前来观看,常常是人山人海,隔壁村的人也会来,尽管米云村子三面环河,还是有一面是与跨省隔壁村交界的陆地,是几十年来曾经被人力填平的河道,孩子们会提前搬凳子占位。放映过程中,如果遇到天气变化,如下雨,放映可能会中断,但村民们通常会坚持看完。那时候的电影不仅是一种娱乐,更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激发着老少的情感。

随着时代的发展,八九十年代的露天电影逐渐被电视和其他现代娱乐方式所取代,成为了一代人的美好回忆,虽然成为了历史,但也不能忘记它们的存在,它们曾经给我们带来了快乐,在那个娱乐不发达的年代给了人们丰富的精神食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