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小皇帝还是一副不服气的样子,周太后很是耐心的解释道,
“以前李大人对你的打骂,那是对你的鞭策。你看原本皇儿你的字写得可不好,在李大人的教育下,现在你的字可比以前强得太多了。”
“再说,李大人可是你的老师,督促教育甚至打骂也在情理之中,这也是为了你好。”
“至于说给你父皇送女人这事皇儿你可真是误会了,哀家早已经知道了原委,这事还真不怪李大人。”
“当初李大人带进宫里的女子是按摩的技师,是帮人疏络筋骨,缓解疲乏的。”
“是你的父皇把控不住,还有王承恩的纵容,才有后来这事。”
“至于你父皇身子不好,实际上是崇祯十五年被叛贼们下毒导致的。”
小绍武皇帝一脸懵逼,还有这事?
“那为何郑三俊大人等要弹劾李太傅。”
周太后淡淡一笑,
“这朝臣之间的弹劾也太正常不过,皇儿你是皇帝,你要自己把握其中的关键。”
“还有李大人是你父皇给你留下的辅政大臣,李大人的能力毋庸置疑,你要信任他,你的皇位才能坐得长久稳当。”
小绍武皇帝虽然还有些疑虑,但是说道,
“那朕明日该怎么办?难道就看着他们相互攻击。”
周太后只是点点头。
这时窗外的一个身影慢慢消失在黑暗中,小皇帝和周太后的话一字不落的全部被他听在耳里。
此时李适的府上高朋满座,济济一堂,除了李适的几个亲信,其他都是浙党官员。
礼部尚书施邦曜,吏部尚书倪元璐,兵部尚书张国维,工部尚书凌义渠,右都御史祁彪佳等浙党骨干。
刑部尚书高名衡已经因病告老还乡。
李适的亲信,通政使刘宣,户部左侍郎宋应升,户部右侍郎熊汝霖,大明银行局长唐永安,刚退下来的前京营提督朱大典,跟随左良玉入京述职报告的阮大铖等。
只见李适笑着说道,
“本官刚得到了消息,郑三俊,刘宗周召集范景文,李邦华等准备明日在朝堂上对我们发难,要求陛下罢免我等。”
这话顿时惹得一众人哄堂大笑,真是不自量力,现在坐在这里的基本代表着整个朝堂。
不过兵部尚书张国维说道,
“现在李邦华提督京营,我们不可不防,万一他们动兵,我等将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大家顿时重视了起来,只见吏部尚书倪元璐说道,
“郑三俊回朝后,提拔了一大批只会空谈的大臣,又罢免了数十个我们浙江籍的官员,虽然有些人咎由自取。”
“但是如果让郑三俊长期把持吏部,朝堂必然变得混乱不堪。虽然我等把持朝政,重用乡党,但是稳住了朝局。”
“这才挽回了我大明颓势,而不是让朝堂陷入无穷无尽的争斗之中。如果放任郑三俊等肆意妄为,我们好不容易取得的成就,将不复存在。”
“而中兴大明的夙愿将距离我们越来越远。”
这时一众人看向李适,等着李适表态。
李适淡淡一笑,
“那明日我们就在朝堂之上将郑三俊等人赶出朝堂,还我朝堂朗朗乾坤,众正盈朝的光辉局面。”
一众人顿时大喜,要是把这几个苍蝇赶走,这朝堂以后就是彻底我们说了算。
虽然有些人有点同情,并在心里佩服郑三俊等人的为人,但是政治斗争可不是过家家,这是你死我亡残酷的争斗。
这时李忠低着身子给李适递来一封信,李适当即打开一行十目,半响李适才面无表情的说道,
“看来计划得改变,自古以来朝堂之上的斗争不是你死就是我亡,赢家通吃,这一次我们要做最大的赢家。”
“而且还要防范任何对我等不利的可能。”
李适眼神闪过一丝狠厉,底下的众人都互相对视了一眼,不知道发生了。
兵部尚书张国维说道,
“李相,你的意思是?”
只见李适说道,
“郑三俊在今日的登基大典上,私下蛊惑陛下罢免我等,虽然陛下没有答应。但是今日没有答应,不代表以后不答应。”
“明日本官决定带兵进皇城,彻底掌控朝局。”
一众人顿时倒吸一口凉气,这是要兵变?李相想篡位?
张国维赶紧说道,
“李相万万不可,带兵进皇城形同造反,对李相的名声恐有不利。”
右都御史祁彪佳也说到,
“李相万万不可动刀兵,几个腐儒罢了,实在不用动兵。”
礼部尚书施邦曜也站出来说道,
“要是带兵进皇城,这以后和皇上的关系就彻底无法挽回了,虽然皇上还小,但是会长大的,这张太岳的教训可在近前。”
。。。。。。
一大波人站出来反对,李适知道他们这是害怕自己篡位,这心向大明的官员可真不少。
不过我李适可是大明的忠臣,怎么可能篡位。本官只是想要保证自己的安全,万一哪天进皇城被几个小太监给干掉那就得不偿失。
这皇宫里面的御林军,还有那些太监本官可还管不着。
鳌拜的教训你们不知道,但是本官可是警钟长鸣,不能阴沟里翻了船。
只见李说道,
“诸位放心,我李适绝无篡位之心。先皇对本官情深意重,恩荣并茂,本官再丧心病狂也不会篡夺这大明的天下。”
“只是诸位有没有想过,当今的天子马上就要十五岁了,要是被人蛊惑,在宫中埋伏刀斧手,将本官干掉。”
“那我等为中兴大明呕心沥血,却遭受如此不白之冤,此生何其无辜也。”
一众人顿时心里吐槽李大人这被害妄想症也太重了吧,还宫中埋伏刀斧手?
不过只见阮大铖当即跳出来附和道,
“李相言之有理,必须要防患于未然。我等是要中兴大明的,如今大明还未中兴岂可让自身无故陷入险地。”
通政使刘宣也站出来说道,
“下官也支持李相的说法。”
礼部尚书施邦曜却说道,
“如此至天子于何地,至大明江山社稷于何地?”
只见阮大铖又说道,
“李相力挽狂澜,中兴大明,这大明可不能少了李相。天子年幼,李相还是辅政大臣,如此行事也在情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