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我,孙山,科举 > 第370章 多10两,还是少10两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孙山讲得干巴巴,但那么干巴巴的内容也吸引外人来听。

其中一个商贩赞赏地说:“小兄弟,不错,知道的挺多。莫非你经常走这条路?”

商贩看孙山又矮又瘦,怎么看都不像成年人,一点也不相信他经常出行。

不过刚才听到了好些从未听过的知识,商贩好奇不已。

孙山拱了拱手,笑着说:“大叔,见笑了。我只不过在书中看过,真实怎样,还真不知道。”

其实孙山很想称呼大叔一声靓仔,只不过这么说,会显得轻佻。

不过大叔能听懂广南话,孙山很惊讶。

商贩哦了一声,不知道他信还是不信,孙山对此也没关系。

信不信都可以听听,等自己走过一次,那么就知道真的还是假了。

孙山又跟桂哥儿和孙定南讲从宜章到郴州这一段路的情况,把知道的讲出来,也让两个人做好心理准备。

讲着讲着,就见刚才搭讪的大叔正在跟人对账,不知道怎么还吵起来。

孙山三人相视一眼,决定当做没看到。他们吵他们的,孙山三人聊三人的。

萍水相逢,大家当不认识。

可大叔的声音很大,把孙山的声音覆盖住,最后孙山三人干脆不讲话,听大叔跟另两个大叔吵架。

听着听着,大叔讲的是客家话。

黄阳县就是讲白话,讲客家话的混居,孙山三人能听能讲客家话。

三个大叔原来讲的是算账的事。

三人算来算去,总算不对数。

原来大叔向路人甲大叔借了50两,又向路人乙大叔借了50两,进了货用了70两。

后来还了路人甲大叔10两,路人乙大叔10两,自己剩下10两留着做路费。

打算等回去后,再还钱,所以现在要写欠条。

大叔算了一下,他还欠路人甲大叔40两,路人乙大叔40两。

可算来算去,路人甲大叔的40两+路人乙大叔的40两+自己路费的10两=90两,怎么也不对数。

他明明借了路人甲大叔50两,路人乙大叔50两,应该共100两才对。

可为什么算来算去,就借了90两。

三个大叔百思不得其解,算了一遍又一遍。

路人甲大叔和路人乙大叔不管那么多,他只要大叔还他40两就行。

但大叔算不明白,他觉得自己无端端丢了10两。

10两可不是少数目,他也想搞清楚在哪里丢了。

路人甲大叔和路人乙怀疑大叔进货算错,于是帮大叔再算进货,的确花70两,这个没算错。

后来各还了路人甲和路人乙10两。自己留下10两。

路人甲大叔算了一下,各还了10两,还欠80两。

但80两+还的20两+加大叔手中剩下的10=110两。

三人看着这个账,都傻眼了。

怎么越算越多。

大叔明明借了路人甲大叔和路人乙大叔100两,最后一算竟然借了110两?

三人面面相觑,一脑浆糊,不是少了10两,就是多了10两。

虽然他们三个是老乡,也是发小,但亲兄弟都要明算账,何况他们只是族兄弟。

孙山听了老半天,终于听明白他们的账是什么了,看着急着像热锅上蚂蚁的三个大叔,笑了笑。

孙定南听明白大叔们讨论什么,但他跟大叔们一样,不是算多10两,就算少10两。

桂哥儿比孙定南更差,连题目都听不懂,更不要说算出来了。

孙定南低声问:“山子,大叔的账怎么算。那10两是多了还是少了?”

正如大叔所想的那样,10两数目不算少了。

他们这次出行,一人10两的路费,孙定南都心疼不已,虽然路费不用他出,但伯民叔的钱他也心疼,最见不得花钱的了。

桂哥儿挠了挠头,懵懵懂懂地问:“山哥,我听都听不懂,怎么办?大叔究竟多了10两,还是少了10两?”

孙山摇了摇头,笑着说:“哪里多10两,哪里少10两,大叔是脑子混乱,想太多了。”

桂哥儿不解地问:“山哥,怎么说?大叔哪里错?”

孙定南也问道:“山子,你帮我们算一下,我想知道答案。”

孙山见三个大叔还在吵,再吵下去恐怕族兄弟都反目成仇。

站了起来,拱了拱手说:“大叔,你们别吵,我来帮你们算。”

孙山本想秉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看戏的,只不过年少冲动,看不过眼,害怕三个大叔吵着吵着打起来,从而引发命案。

一个馒头能引发血案,何况10两。

三个大叔不约而同地看着孙山,吵得正起劲,猛然地被打断,心情不爽。

只不过刚才听孙山讲解粤湘古道,讲得头头是道,觉得这个小子或许有学问。

也难怪大叔怀疑孙山是不是读书人,因为孙山并没有穿上标志性的生员巾服,而是穿着平民的短打。

孙山这么穿,完全是为了方便。

穿着长衫,走起路来都困难,孙山干脆穿上长衣长裤。

如果允许,孙山更想穿上背心和短裤。

只不过他是真正的读书人,不能被人诟病。

借钱的大叔忍住脾气,声音略带生硬地问:“小子,你说帮我算,好,你给我算算,要是算错,赔我10两。”

孙山好想翻白眼,好想问,要是他算对,大叔赔不赔他10两?

不过孙山本来就一副好性子,只当大叔说气话。

出门在外,最主要和气生财。

桂哥儿和孙定南扯了扯孙山,嘴里好似在说:山,我们走,我们不要算,免得惹得一身骚。

这时候好些在院子活动的商贩也停下来,货也不搬运,也不结算地走过来看戏。

实在是大叔的声音太大,不想注意都不行。

加上孙山身材瘦弱,一幅未成年的模样,站在三个大叔面前,显得非常气弱。

商贩们情不禁地过来吃瓜。

孙山笑着说:“大叔,来,我帮你算一下。10两不10两的,先不要说。”

大叔刚才也是说气话,看到孙山脾气好,也没有脾气了。

路人甲大叔和路人乙大叔也想知道孙山的账怎么算,着急地说:“这位小兄弟,麻烦你帮我们算一下,帮我们理一理。”

孙山点了点头说:“大叔向你们个各借50两,那么总共借了100两。对不对?”

不仅三个大叔说对,吃瓜群众也说对。

孙山继续说:“大叔进货用了70两,那么100两减去70两,剩下30两,对不对?”

这么简单的算法,根本不用孙山说。

不过吃瓜群众非常热心,高喊着:“对!”

孙山又说:“剩下的30两,大叔还给两位各10两,还剩下10两做路费,对不对?”

吃瓜群众不思考,也不用思考地喊:“对!”

孙山笑着说:“原本各借两位50两的,各还了10两,那么就欠两个各40两,对不对?”

这还用说?肯定对了。

孙山两手一掰地说:“那不就行了,大叔回去各还给两位40两就行了,欠的债就一笔勾销了,其他的哪里用想那么多。”

三个大叔一愣,吃瓜群众也一愣。

这个小子说得对啊,每个人欠债50两,先还10两,再还40两,那就一笔勾销了。

管他少10两,还是多10两,关路人甲和路人乙大叔什么事!

欠债还钱天经地义,看在同族的兄弟份上,不用还利息,大叔已经够占便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