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
萧父被她气得语塞,喘了两口气才继续说:
“你给我闭嘴,我在跟老三说话,这里没你插嘴的份。老三,你是当家的,你说,道不道歉?”
“我听晓曼的。”萧向东回。
“好啊,好,萧向东你能耐了是吧,我这个当爹的说话不管用了。我看你是要气死我和你妈才罢休。”
“爸,妈,你看,三哥还护着她,我看三哥现在眼里只有她这个媳妇,压根就没有爸妈还有我这个妹妹。”萧溪溪火上浇油。
萧父怒:“老三,这事没商量了是吗?为了个女人,连爸妈的话都不听了,对自己的亲妹子也这么狠心,我算是看错了你了。枉我们辛辛苦苦把你拉扯这么大,就养出来你这个白眼狼,不孝子孙!”
“我看你就是在家太安逸了,忘了是谁供你吃供你喝的了。你以为娶了媳妇,就能耐了,要是没有我们,看这个女人,不磋磨死你。没有我和你爸在,你以为你能去上媳妇。”萧母指着孟晓曼说。
“就是,你以为她一个知青嫁给你,是图啥,要不是我和你妈,家里这些人在,要不是有这片院子,她能嫁给你?就算她名声毁了,就凭她一个城里知青的身份,也能在清河大队找到个全乎人。”
“就是,难道图你残废,图你不能干活吗?”
萧母这话,扎心了。
果然,最亲的人,说出的话才最伤人。
萧向东额头青筋凸起,握着拐杖的双手关节发白,脸上强忍着快要爆发的怒气。
孟晓曼怕他气出个好歹,将手搭在他的手上,安慰的拍了拍,“还真叫你给说对了,我嫁给萧向东就是图他这个人,不然,图你们两个黑心肠的父母吗?还是图你这个矫情事多,满口喷粪的小姑子。”
萧向东的怒气被搭在手背上的手,奇迹般地抚平了不少,暂时便没有开口。
“呵,说出去谁信啊,你连自己养活自己都成问题,还想养他?你也不怕风大闪了舌头,真是笑掉大牙。”萧溪溪讽刺。
孟晓曼:“养他怎么了,就算只有我自己,也比你们养的好。”
萧溪溪:“有本事不要吃家里的粮食,我看你们两个怎么活。”
孟晓曼:“事可不是这么算的,那些粮食是我们该得的,家里也有我俩的口粮,凭啥不让我们吃。”
“你才来几天,老三,你自己说说,从你这次回家,是不是都是我们养你,这三个月,你不能上工,我和你爸让你饿着了吗?连媳妇,我们也给你娶了吧,我们对你还不够好?”
萧母这话,说得让孟晓曼无语。
作为父母,对丧失劳动能力的儿子,让他有饭吃,不饿死,是什么天大的恩情吗?
再者说,萧向东也没有坐吃等喝吧,他虽然不能上工,也在干其他力所能及的活啊。
就娶媳妇这事,要不是她这个当事人在这,还以为他们为此出了多大的力多少的钱呢。
她们做的,不过是顺坡下驴,接纳了这个便宜儿媳而已。
“哦,这么说,你们没让萧向东饿死,还得对你们感恩戴德喽?”
“难道不应该吗?”萧父反问。
父母的恩情,当孩子的不就该一辈子报答,终生感激吗?不然,他养孩子是为了什么。
孟晓曼知道,很多父母都是这样认为,生养了孩子,孩子就是他们的所属物,必须服从他们的意愿,听他们的话,孝顺供养他们。
父母之恩,对孩子就是一辈子怎样也还不完的恩情,他们怎样对孩子,要求孩子,都是正当的。
无论占不占理,只要一句“我们是你的父母,对你有生养之恩,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就能站到亲子关系的制高点上。
这样变态的心理控制着无数子女,让他们无法过自己的生活。
这时,萧向东终于忍不住了:
“爸妈,你们应该知道这些话有多大的水分,我不说,并不代表我心里不清楚。不如算算,这些年是我吃家里的多,花家里的多,还是补贴给你们的多。我记得,从我八年前入伍开始,就一直往家里寄钱。从最初的十五块钱一个月,到后来的一百块钱一个月。每一笔的汇款单我都留着呢,咱们可以仔细算算。”
大家都心知肚明萧家能建起来这一片大瓦房,全靠萧向东当兵这么多年寄回来的津贴。甚至老二结婚的彩礼,老四找工作送的礼,都是萧向东的钱。
这话一出,萧父萧母的脸色很不好看。
好像突然被人掀开了遮羞布。
他们最引以为豪的就是家里这一片院子,还有老四在县城找了个工作。
“给家里寄点钱,都记得这么清楚,你可真是有心眼,有算计!”萧母说。
萧父:“我们生了你,养你这么大,你挣的钱,本来就应该是孝敬我们的,你还跟我们算账?生恩,养恩,你一辈子都还不起。”
都说父母对子女,恩重如山,但有时,这座大山,也压得人喘不过气,直不起腰。
萧向东出生的时候,正值灾年,地里歉收,人饿的都要吃草根树皮了。全靠山上的点野果野菜,才撑下来。
萧母怀他的时候吃啥没啥,生的时候,遭了大罪,生下来,没有东西喂,孩子饿的直哭,弄得她心烦。
生萧向东的时候,还坏了身子,养了几年才怀下一胎,所以她从小就不喜欢这个老三。
前头已经有了两个儿子,第三个儿子,又正值灾年,对萧父来说,也只剩负担。
但是萧向东的命特别硬,在萧母肚子里的时候,大人都没什么吃,他也没夭折。
当初萧向东都被他扔到荒沟里了,大冷天的,过了半天,也没冻死,最后还是萧向东的奶奶心软,知道后给捡了回来,养在身边。
在萧向东十岁的时候,爷爷奶奶相继去世,才回到了父母的身边。
那时候,他已经是个半大小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