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白对霍如一见钟情了。
说是一见钟情其实也不完全正确,因为两人以前也是见过的。
只不过相见的不多而已。
两人的父母是好友,都在九月出生,年龄相差十二周岁。
在林白还是个婴儿的时候,霍如就已经快要读完初中了。
等林白记事的时候,霍如就已经在上高中了。
这个时候两家人关系依旧亲密,但是不在一个城市生活,所以一年见不了几次面,只是时常打电话。
林白上小学的时候,霍如在上大学。
这个时候林白从老家来到京城,住在霍家,他对霍如的印象也基本是从这里开始的。
不过,上大学的霍如并不经常回家,只有假期的时候在家的时间才会多一点。
但这并不影响他和霍如,或者说和霍家的哥哥姐姐们关系好。
而霍如是他最喜欢亲近的人之一。
那时候的他还是个小学生,并不能理解很复杂的情感,只是单纯的对大姐姐的崇拜和喜欢。
再后来霍如参军了,又是好几年不见。
再后来霍如成了探险家,见面的次数就更少了。
这期间霍如也回家过几次,但两人不是每次都能碰上,就算碰上也是匆匆一面,很快分开,印象不深,只余茫然。
就算聪明如林白,在十多岁的年纪,也是分析不清这种情感的。
直到三年后的这次见面。
在时间上时隔三年之后,林白再次见到霍如。
记忆中姐姐的形象慢慢远去,出现在他面前的人熟悉又陌生,带给他不一样的悸动。
在见到霍如的那一刻,他瞬间明白了他对霍如格外多的那些悸动和欢喜是什么。
他可能是喜欢霍如。
这是一种陌生的他暂时还不能掌控的情感,但他似乎并不讨厌。
他更苦恼地是不知道该和霍如说些什么,以及不能很好地控制身体的反应。
他向来控制自如的演技在这时候好像都失效了,一举一动都那么拙劣青涩,还有那不受控制的脸红,但凡换个敏锐些的人来都能察觉到什么不对,也就是霍如在这方面不敏锐了。
林白心情五味杂陈,时而高兴时而失落,时而担忧时而窃喜,心情起起伏伏。
但总体来说,能和霍如一起坐下来聊天吃零食他还是很高兴的。
稍微缓过来一点后,他也试探着问了霍如很多问题,知道霍如这次会在家里待一个月后更是惊喜不已。
他正月十六开学,今年家里过年也在京城过。
也就是说,只要他稍加操作,他们还可以一起相处半个多月的时间,这机会可是很难得的!
他之前失落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他知道霍如工作忙,这三年才回来了两三次,每次停留的时间极短,只见了这一面,这次见面后,怕是没多少相处的时间,下次见面更是遥遥无期了。
结果没想到霍如这次会在家里待一个月的时间,一个月的时间啊,相对之前的情况来说简直不要太好!
他情绪瞬间好了很多,尽管做了遮掩,却也不能完全掩饰住。
霍如发现聊了一阵后林白情绪好了很多,也不那么内敛羞涩了,心情也跟着好了很多,觉得大概是没什么问题的,只是林白许久不见,有些生疏了,现在重新热络起来就好。
林白擅长察言观色,看出霍如对他的态度亲近且没有防备,心中高兴,便问起霍如工作上的事情来,还找借口说他以后也想当探险家。
说这话的时候,他那双遗传了父母全部优点的漂亮眼睛亮晶晶的,好像真的对探险满心热忱。
实际上,他只是对面前的探险家满心热忱。
霍如没有怀疑林白的话,只是有些意外林白竟然有这种想法,出于对晚辈的鼓励和对同好的赞扬,她和他聊起她探险中遇到的有趣的事情。
谈到她的事业,她整个人不再像山石一样鲁钝,而是像钻石一样昂扬。
林白看着这样闪闪发光的她,满眼的崇拜与向往。
两人一个说的开心,一个听的开心,直到有人来喊他们吃饭才意犹未尽地停下来,但两人都还没有尽兴。
两人都明白这一点,于是霍如安慰失望的林白,他们以后还有很多机会可以聊天,林白瞬间高兴起来,两人一起去吃了饭。
没两天就是过年,最忙的那两天过去后,两人果然如之前说好的那样,天天聚在一起聊探险的事情,聊了好几天,谁也没腻,就这么一直聊了下去。
直到林白开学。
林白开学了,霍如的生活忽的寡淡无味起来,她少有的感到了几分落寞。
这情况对她来说是极为少见的,她向来是个不怕孤独,甚至喜欢孤独的人,不然也不会从事探险这份事业。
她的工作的时候多数都是一个人,即便有团队大家也是各做各的,就算合作也是行动多于语言。
她喜欢独处,也从不觉得独处有什么不好,从不会茫然。
只是这才回家半个多月,她竟然就感到了几分孤独落寞的情绪,明明家里的环境比她工作的大山要好很多,人也多很多。
就只是因为这半个多月有林白的陪伴么?
林白确实给了她很好的陪伴,这段时间的相处让她看到了有人陪伴的好的一面。
独自一人很好,好的陪伴确实很好。
但是林白终究会有自己的生活,父母姐妹都会分开,他们就更不必说了。
好的陪伴得到过就很幸运了,不能强求。
或者,她可以像同事那样养只宠物陪伴自己?
最后她还是打消了这想法。
在家里度过了假期的最后几天后,她收拾好行李,和家里人一一道别,就要重新奔赴南方雪山,继续为她喜欢的事业奋斗了。
她离开的那天,林白也请了假来送她。
少年人的不舍直白而赤裸。
“我以后能和你写信聊探险的事么?”
被少年那双漂亮的眼睛盯着,霍如定定回看了回去,沉默良久给出了她的答案。
“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