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穿越明末:我从陕西闹革命 > 第228章 土地政策(上)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相较于王徵这边的惊愕,王三的面前,几个文官打扮的青年,正在争吵。

吵的内容,就是关于王三提出的《从明贼寇清算方案》的细则。

这里头有前明的官员,也有地方的乡老,更有王家人的代表之一,王湖。

王湖算是王家现在还呆在王三身边年岁最大的人了。

今年十九,这段时间因为王三发现他不适合打仗,所以就安排他去干文职工作,同时也教导了一二,算是除了刘芝之外,最让王三称心如意的亲军。

现在就是他在跟乡老在争吵。

“大王,您这方案,着实太过天马行空。不都约定,不收丁税,可您这么弄,不就是变相收丁税吗?”

乡老们来自很多地方,这是地方统治阶层的延展,很多年岁都很大,五六十岁了,如果不是为了安抚民间情绪,王三也不会将他们征辟。

反正花点钱养着,让他们配合歌功颂德,降低本地抵触情绪,同时带到身边,也瓦解地方上可能存在的反抗力量。

本来双方合作还算愉快,毕竟王三治下的乡老,这段时间替自家人争取来了不少的利益。

尤其是地方治理上。

王三手中官吏不多,因此地方治理体系,只是笼统的进行自治。

一个村内有大姓的,那就大姓自己推出自己的族长。

如果没有大姓,那就进行类似村委的改革,几个姓一起安排,尽可能降低行政成本。

同时,王三还把之前大地主的土地,进行了分拆,相当一部分是优先给本地村民的,目的也是为了尽快恢复生产。

所以,双方合作一开始是很痛快。

但伴随着王三《从明贼寇清算方案》出台,紧跟着的就是配套的《土地管理办法》,正式规定要将土地统一收成集体所有。

然后这些乡老,就跟王湖吵起来了。

因为土地一旦收归集体所有,相当于整个村子内老老少少,都得同耕同食,一些村落倒是没什么,毕竟千百年来都是这么过来的。

但有些私产划分清楚,又或者最近几年突然崛起的村落,他们内部的私产增多,王三一句话,就把土地重新兼并,这叫他们如何能接受。

更重要的是,王三这边正在进行村寨并居的盘算。

从嘉靖华县大地震之后,整个关中,尤其是泾河以东的关中地区,十室九空,更不要说连年灾荒了。

这么折腾之下,其实很多村落都荒废了。

之后几十年的万历不当人子,导致地方兼并严重,赈灾不及时,一条鞭法改革的半崩溃,导致了陕西的压榨残酷无比,本地其实已经没有太多人口了。

所以,王三为了解决行政成本,决定对一些地广人稀的地区,进行并居,然后重组村委。

这对于这些村长来说,就是王三准备将外姓,丢进他们的地盘里,然后给他们掺沙子。

这种抢夺生存资源的盘算,肯定不能让王三如愿。

但王湖却不耐的说:“如果你们不答应,那么你们的村子,并为农场,然后你们迁徙进入城镇,别留在原地了,挤占愿意配合国策的百姓生产生活。”

就是这么一句话,直接炸开了窝。

双方就吵了起来。

王三却没有说话,只是静静看着两方争吵。

关于土地政策的修改,也是王三思考之后的结果。

他的目标,是开启工业化。

因为只有生产力进步了,新顺才能做到对抗大明的实力。

别看他现在按着陕西打,但大明不止一个陕西,大明是两京一十三省,他们的反应再慢,今年肯定会有动作。

既然有动作,那就是机会。

只要有外部压力进来,那么任何可能损害其他利益阶层的愤怒,都能被转化为对外战争的疯狂。

土地改革,势在必行。

是有完成了土改,之后不管是基建,还是道路,以及人口的调配,都是可以催动的。

同时,还能解决一个问题。

那就是王三现在的战争债券锚定的是,占领区的税收。

而占领区如何快速形成税基,这就是整个新顺军事集团,需要考虑的问题。

就现阶段来说,农场不可能产生税,因为农场本身就是消解过分多人口的,在相对高产的地瓜、土豆没有彻底铺开之前,农场能完成自给自足,不给新顺军事集团带来消耗,这就谢天谢地了。

因此,真正能形成税基的地方,只剩下两个。

城与村。

城,就是要塞节点,需要商业才能激活。

村,就是耕地、林地,需要农业才能激活。

想要完成城与村的耦合,就需要乡镇来弥合其中差距。

但乡镇需要相对安稳的社会环境,所以现阶段王三暂时放弃对于乡镇的个体投资。

未来的乡,就是现在的农场。

而未来的镇,就是现在的国营公司。

这就意味着,农场与国营公司,现阶段都不产生收益,只有消耗。

因此,王三唯一能动的,就是城与村。

城内还好说,只需要完整房地产配置,稳定住商业,然后允许城内作坊生产,工商业发展起来,税基就是城内实际落户人口有多少,税就能收多少。

但城外,就错综复杂了。

城内需要的粮食,需要村里产。

但如果想要降低工商业成本,村里产的粮食,价格就必须压下来。

而想要压下来成本,王三就必须完成土地改革,防止土地完全控制在个人或者某个宗族势力手中。

必须分拆。

集体化,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就是最好的处置方案。

同时,就是配套进行统购统销。

但,如果本村的宗老被人买通,宁愿囤积,也不愿卖给王三,那就是最难办的。

在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除了盐、铁之外,基本上一切都能在本村内,完成内循环。

这样一来,王三就等于面对一个个游离经济系统外的隔阂市场。

盐铁,王三这边也不足,因为陕西的盐,多是宁夏、山西以及四川的盐,这三个地方全被明廷控制。

所以,王三这里的盐成本本来就不低,如果还压低粮价,这些村佬肯定会活撕了他。

但不保证盐价,本地村佬就会提高粮价,因为战争再打,王三对于农业税的低幅度减免,可没办法支撑王三对外的战争。

因此循环进入了死结。

“那也不能这样啊!我们都知道大王仁义,大家都信任大王能为我们带来大同,可现在大王又做了什么?如果这道政策推行下去,唯恐第一时间,百姓就反了。”

一个乡老大声的说,但语气不善,仿佛是王三只要下令推行政策,他们回去之后,就会抗拒不配合。

王三依旧没有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