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个风起云涌的唐朝,诗仙李太白以他那豪放不羁的才情,在历史的画卷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当他安全地将李璘护送至扬州那片静谧的隐居之地后,心中却并未因此而安宁。按照与易林的深情约定,他毅然决然地踏上了返回长安的征途,决定亲自前往皇城,去见一见易林口中的皇帝李玙。
长江,这条自古以来便承载着无数英雄豪杰悲欢离合的河流,在李太白此行的旅途中显得格外不同。白帝城至江陵一段,江面狭窄,水流湍急,仿佛是大自然特意为这位诗人设置的一道考验。然而,李太白却以他那超凡脱俗的心境,将这份艰险化为了笔下流淌的诗意。他乘一叶扁舟,顺流而行,速度之快,仿佛飞翔于天际之间,于是,那首被后世传颂不衰的《早发白帝城》便在这惊心动魄的旅程中应运而生。
“朝辞白帝彩云间”,清晨的阳光洒在白帝城上,云雾缭绕,如同仙境一般。李太白站在船头,望着这片他曾短暂停留的土地,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不确定与对过往的怀念。他挥别这片彩云之地,踏上了前往长安的征途。
“千里江陵一日还”,这句话不仅展现了长江水流的湍急与舟行的迅速,更透露出李太白内心那份急迫与期待。他渴望尽快到达长安,向皇帝说明一切,以求心灵的解脱与救赎。而“一日千里”的夸张手法,更是将他的急切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两岸猿声啼不住”,在这段旅程中,两岸的猿猴啼声此起彼伏,仿佛在诉说着自然界的悲欢离合。然而,对于李太白而言,这些声音却如同过眼云烟,无法撼动他坚定的决心。他深知自己的使命与责任,更明白只有勇敢面对才能换来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轻舟已过万重山”,随着舟行的深入,一座座山峰如画卷般在眼前展开又迅速远去。李太白的心中充满了对大自然的敬畏与对生命的感慨。他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看到了自己人生的起伏与坎坷。然而,在这一刻,所有的烦恼与忧愁都随着轻舟的远去而烟消云散。他深知自己即将面对的将是一场未知的挑战,但他已经做好了准备,以一颗平常心去面对一切。
然而,就在李太白即将抵达长安之际,命运却给他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皇帝李玙突然宣布大赦天下,这不仅意味着李太白无需再为自己的过失而担忧受怕,更让他陷入了深深的迷茫与困惑之中。他不知道自己是否应该继续前往长安请罪,还是选择就此隐退江湖、远离尘嚣。最终,他选择了后者,从此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为了一个永恒的传说。
这场突如其来的大赦不仅改变了李太白的命运轨迹,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唐朝社会的复杂与多变。在那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里,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梦想与信仰而奋斗着。而李太白则以他那独特的才情与坚韧不拔的精神为后人留下了一段段脍炙人口的诗篇与一个个动人心魄的故事。
有时候,易林心里头会嘀咕,李翰林这家伙,要说他不是太白金星李长庚下凡来的,那可能也是个穿越的,为啥呢?他这辈子太神奇了!李白,出生在四川绵州昌隆县,他祖宗原来住在碎叶,后来他爸逃回四川,就在青莲乡定居了,李白就这么出生的。他家祖籍是陇西郡成纪县,但具体家里啥情况,谁都不知道。
神龙元年,武则天去世了,那时候李白才五岁,他就开始认真读书了。《上安州裴长史书》里说他五岁就能背“六甲”,这“六甲”是唐朝小孩学认字的课本。开元三年,李白十五岁了,他已经写了很多诗,还有好多人夸他,他也开始到处拜访名人。他喜欢剑法,也喜欢行侠仗义。这一年,岑参也出生了。
开元六年,李白十八了,他去戴天大匡山隐居读书,还去了江油、剑阁、梓州这些地方玩,见识了不少东西。开元十二年,他二十四了,离开家出去闯荡,又去了成都、峨眉山,然后坐船往东走到渝州。
开元十三年,他出了四川,离开家去闯天涯,“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多酷啊!开元十四年,他二十六了,春天去了扬州,秋天病倒在扬州,冬天又离开扬州去汝州,路过陈州的时候认识了李邕,还认识了孟浩然。
开元十五年,朝廷说“民间有文武之才的,可以自己去朝廷推荐自己”。这一年,全国很多地方都遭了水灾旱灾。李白二十七了,他在安陆寿山住着,还娶了前宰相的孙女,就在安陆家安下来了。这一年,王昌龄考上了进士。
开元十六年,吐蕃老是来侵犯。李白二十八了,早春的时候去江夏玩,又遇到了孟浩然。开元十七年,唐玄宗过生日,搞得特别隆重,还定了每年八月五号为千秋节。李白二十九了,还在安陆。
开元十八年,李白三十了,春天在安陆待着,之前老去找本州的裴长史,但是被人说坏话,他就写了封信解释,结果还是被拒了。初夏的时候,他去长安找宰相张说,还认识了他儿子张垍。他在玉真公主的别馆住了一段时间,还去找过其他的大官,但都没啥结果。秋天他去了邠州、坊州玩。这一年,杜甫十九岁,在晋州玩。
开元十九年,玄宗特别喜欢用宦官,尤其是高力士,那时候所有的奏章都要先给高力士看。十月,玄宗去洛阳了。李白三十一了,在长安过得特别惨,都快自暴自弃了,还跟长安的小混混混在了一起。初夏的时候,他离开长安,经过开封、宋城,秋天到了嵩山,想起朋友元丹丘的山居,就有点想隐居了。秋天快结束的时候,他留在了洛阳。
开元二十年十月,唐玄宗出巡,颁布诏令,沿途地方官员得以举荐本地贤才于朝廷。同年十二月,玄宗返归洛阳。此间,李白自春至夏,于洛阳与元演、崔成甫相知。至秋,李白离洛阳返安陆,途中南阳偶遇崔宗之,结为知交。冬日,元演自洛阳至安陆探访李白,二人共游随州,岁末同归安陆。
开元二十一年正月,唐玄宗亲自为老子《道德经》作注,并令天下士庶家藏一册,更于每年贡举之时加试《老子》策论。时年李白三十三岁,于安陆白兆山桃花岩筑石室而居,开垦山田,日以耕读为乐。
开元二十二年正月,李白向唐玄宗献上《明堂赋》,赋中云:“穹崇明堂,倚天开兮。”又言:“四门启兮万国来,考休征兮进贤才。俨若皇居而作固,穷千祀兮悠哉!”赋中“臣白美颂”等语,推测太白或于东都洛阳进献此赋于玄宗。此赋颂扬明堂之雄伟,尽显开元盛世之气象,亦寓含作者之政治理想。李白作《明堂赋》,实有求仕之意,时值开元二十七年明堂未毁之前,既为仕途之需,亦欲“以大道匡君”。因家庭所限,李白无法应常举、制举,故只能选择献赋之路,以求仕途之进。
开元二十三年,玄宗狩猎,李白恰逢西游之机,遂献上《大猎赋》,冀望得玄宗之青睐。《大猎赋》中,李白以“大道匡君,示物周博”为旨,赞颂圣朝疆域之辽阔,远超前代,更在赋末阐述道教玄理,以投玄宗崇道之心。
同年,李白入长安,结识卫尉张卿,并通过其引荐,向玉真公主献诗。诗中末句“几时入少室,王母应相逢”,寓含对公主入道成仙之祝愿。由此,李白渐进统治阶级上层。于长安,李白又遇贺知章,二人于紫极宫相遇,李白呈上诗本,贺知章对《蜀道难》、《乌栖曲》等诗篇大为赞赏,更惊叹于李白之才华与风采,感叹“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称之为“谪仙人”。然而,三年后,李白却发出“行路难,归去来”之叹,离开了长安。
开元二十五年,时年三十六岁的李白与杜甫、高适共赴单父,受到单父尉陶沔(李白挚友)与单父主簿李凝(李白族弟)的热情款待,众人欢欣鼓舞,以诗赋记录所见所闻。在单父的日子里,他们遍访琴台、晏堌、孟渚泽、南楼、栖霞山及孟氏桃园等文化名胜,留下了《登单父陶少府半月台》、《秋猎孟诸夜归置酒单父东楼观妓》、《携妓登梁王栖霞山孟氏桃园中》等不朽诗篇。
天宝元年,得益于玉真公主与贺知章的极力推荐,玄宗皇帝阅罢李白的诗作后,对其才华深感钦佩,遂召其入宫。入宫朝见之日,玄宗特降辇步行相迎,并以七宝床设宴款待,更亲手调制羹汤以示恩宠。席间,玄宗询问时局,李白凭借其深厚的学识与对社会的深刻洞察,对答自如,赢得玄宗的高度赞赏,随即被任命为翰林供奉,专职为皇上撰写诗文,伴君左右。
此后,每逢宫廷宴饮或郊游,玄宗必命李白随行,利用其敏捷的诗才,赋诗以纪盛况。虽非专为记功,然其诗文亦得以流传后世,彰显大唐之辉煌。李白因此备受玄宗宠信,令同僚羡慕不已,然亦有人心生嫉妒。
天宝二年,李白年届四十三,仍居翰林院。初春时节,玄宗于宫中享乐,李白奉命作《宫中行乐词》,并赐宫锦袍以示嘉奖。暮春之际,兴庆池牡丹盛开,玄宗携杨玉环共赏,李白再次应诏创作《清平调》。然而,随着对御用文人生活的日渐厌倦,李白开始纵情饮酒,与贺知章等人结成“酒中八仙”,对玄宗的召见亦时有怠慢。更有甚者,李白曾在醉酒中起草诏书,竟引足令高力士为其脱靴,此举引起宫中人的怨恨与谗言。玄宗渐感疏远,最终赐金放还李白,任其离宫而去。
天宝三载盛夏,李白踏足东都洛阳,于此际,他邂逅了杜甫。中国文学史上两颗璀璨星辰,于此交汇。彼时,李白已名动四方,而杜甫正值青春年华,却暂居洛城,未展宏图。尽管李白年长杜甫十一载,却未以才名自矜,而杜甫,性情豪迈,嗜酒如命,交友皆老成持重者,亦未在李白面前一味逢迎。二人以平等之姿,缔结了深厚的友谊。在洛阳之时,他们相约他日梁宋再会,共探仙道。
同年之秋,二人如约相聚梁宋。在此,他们抒发胸中之志,借古喻今,畅谈天下。更在此际,偶遇诗人高适,彼时尚未入仕。然则,三人皆胸怀壮志,志趣相投。他们游山玩水,乐而忘返,品评诗文,纵论时局,共为国家之隐忧而忧虑。此时,李杜正值盛年,此次文学上的交流切磋,对他们日后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随后,三人同游河南济源王屋山阳台宫,欲访司马承祯,然至阳台观,方知其已仙逝,唯留画作供人凭吊。李白有感而发,挥毫泼墨,作四言诗《上阳台帖》。
这年秋冬之交,李杜再次分别。李白前往齐州紫极宫,请道士高天师如贵为其授道箓,自此,他正式成为道教中人。其后,他又赴德州安陵县,遇善写符箓之盖还,为其造真箓。此番求仙访道之旅,李白收获颇丰。
天宝四载之秋,李白离京,唐玄宗赐金放还。受族弟李凝之邀,他前往单父,以狩猎排遣忧愁。期间,他留宿晏堌,并写下《送族弟凝至晏堌单父三十里》。恰逢族兄李沈自咸阳至此,三人欢聚一堂,共游共猎。后李沈欲归秦地,李白与李凝于东楼为其饯行。临别之际,李白作诗以赠,即《单父东楼秋夜送族弟沈之秦》。
天宝四载之秋,李白与杜甫于东鲁再度重逢,这已是他们第三次相会。短短年余,两人两度相约,三度聚首,情谊日笃。他们携手寻访隐逸之士,亦共赴济州拜访当时名满天下的文学家、书法家李邕。然而,该年冬季,李杜二人终是依依惜别。
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骤起,李白携妻宗氏南逃避难。春至当涂,旋闻洛阳沦陷,中原烽火连天,乃自当涂返宣城,避难于剡中。途中至溧阳,偶遇张旭。夏至越中,闻郭子仪、李光弼于河北大捷,遂又返金陵。秋来,玄宗奔蜀之讯传来,李白遂沿长江西行,隐居于庐山屏风叠。
至德元载正月,安禄山于洛阳僭称帝号。五月,郭子仪、李光弼大败史思明,收复河北十余郡。六月,安禄山破潼关,哥舒翰被擒。
至德二载,李白年五十七。正月,于永王军中,作《永王东巡歌》组诗,抒发建功立业之志。然永王擅引兵东巡,终致征剿,兵败。李白因此入狱浔阳,后得宋若思、崔涣营救,成为宋若思幕僚,随其至武昌。李白在宋幕中备受器重,并以名义再荐于朝,冀望复用。然终因参与永王东巡而被判长流夜郎。同年,杜甫四十六岁,四月自贼营逃脱,谒见肃宗于凤翔,授左拾遗之职。
乾元元年,四月史思明反叛。五月,肃宗罢免张镐宰相之职,出为荆州大都督长史。十二月,史思明攻陷魏州。李白时年五十八,自浔阳启程,踏上长流夜郎之路,妻弟宗嫌相送至别。春末夏初之际,途经西塞驿,至江夏,访李邕故居,登黄鹤楼,远眺鹦鹉洲。秋抵江陵,冬入三峡。同年,杜甫四十七岁,任华州司功参军。
乾元二年,朝廷鉴于关中地区遭受严重旱灾,特颁大赦令,规定死刑减等流放,流放以下罪行则完全赦免。在此背景下,历经长途跋涉、颠沛流离的李白终于重获自由。他即刻乘舟顺长江而下,那份自由与畅快之情,在《早发白帝城》一诗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抒发。
抵达江夏后,因挚友良宰正任当地太守之职,李白便在此地驻足盘桓。同年,他又应友人之邀,与同样遭贬的贾至共泛洞庭之舟,赏月抒怀,缅怀古人,赋诗以寄情思。随后,李白重返宣城与金陵这两处旧游之地,在接下来的近两年时光里,他频繁往返于两地之间,依旧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
转至上元二年,年逾花甲的李白因疾病缠身,无奈返回金陵。此时的他,生活已陷入困顿之境,只得投奔于在当涂任职县令的族叔李阳冰处寻求庇护。
上元三年,李白病重,在病榻上把手稿交给了李阳冰,赋《临路歌》后去世。
大鹏飞兮振八翼,中天摧兮力不济。
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