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进入农忙季节,王瑞雪让工人们加班加点多做一些出来,随后作坊暂时停工。
叫上村里人,每人给二十文的工钱,帮忙把木薯粉和做好的珍珠送到镇上静谧阁去。
跟童掌柜说好两个月后才开工,因为要农忙。
沙瓤地契已经办好了,一家人就开始松土,清理石子杂草。
分工明确,清理的清理,撒肥料的撒肥料。
肥料就是用一些烂树叶混合的人体排泄物撒入地里,再用土盖起来。
王瑞雪负责清理地里的小石子,把小石子装入背篓里。
王子禄负责将王瑞雪装好的石子背去倒掉。
连续忙了半个月,两百亩地总算清理好了。
开始种植的时候,王瑞雪建议挖好垄沟,这样防止到时候雨水过多,影响木薯的生长,导致木薯出现烂根。
家人听后为了保险起见,种木薯的时候,两个人挖垄沟,三个人种。
将木薯杆砍成几节,把木薯杆插进土里,每隔一小段距离种一棵。
王瑞雪之前挖木薯的时候,就将这些木薯杆背了回来,现在派上用场了。
村里其他人过来看他们怎么种的。
一个个眼眸透着惊奇目光,议论纷纷,第一次见这样的种植。
“我的娘诶,这木薯要这般种啊,今天真是开眼了。”
“是啊,这怎么要挖垄沟呢?”
“哎呀,当初我没有将这个木薯杆背回来,现在要种没有可咋办。”
我家有,我背了好多回来,你待会去拿。
“哎呀,那可谢谢了。”
“这大山真是太厉害了。这都能知道。”
你也不看看人家谁?她闺女都那么厉害。
“那可不,他们一家都厉害。”
王大山被夸的有点飘了,眼里都是藏不住的兴奋与骄傲,这可是他种了几次失败后才成功的。
晚上回到家,王瑞雪一点都不想动了,腰酸背痛,手也变粗糙了,干农活太累了,等有钱了,请人干。
晚饭时,“我们得种快点了,过段时间稻谷要收了,不然忙不过来。”姚氏吃了一口饭,一脸愁容道。
“娘,到时候实在忙不过来,请人吧。“王瑞雪想了想道,这样省时省力,还快很多。
“你这丫头,到那时谁会过来,大家都要收稻谷,自己干就好了,花那钱请人,我还不如多买点肉吃。”
姚氏看着王瑞雪嗔怪道,伸手点了点她的鼻子,眼里却是带着笑意和宠溺。
王瑞雪调皮的吐吐舌头不说话了,埋头吃饭,她娘说的对,到时候都要农忙,有钱也请不到人。
其他人没有说话,埋头吃饭。
一连忙了十天,起早贪黑,终于种完了。
休息了两天,就开始收稻谷了。
天刚亮,一家人吃了点东西就下田割稻谷。
田野一片片相连,成千上万的稻谷形成一片片金黄色的海洋,清风徐来,随风飘荡,稻谷似海浪般,时高时低,此起彼伏。
王瑞雪仔细看了看稻谷,只见稻谷有许多空壳的,古代产量低,这要是去掉空壳怕是没多少了。
晒干,去壳,交完粮税,就只剩下点点,难怪古代百姓食不果腹,许多人面黄饥瘦。
王瑞雪和姚氏王子禄负责割稻谷。
王瑞雪从来没有割过稻谷,上辈子也没有干过。
看着姚氏怎么割,然后有模有样学了起来,有几次差点割到手,割的歪歪扭扭的,好在他们都在忙,没有朝她这边看。
刚开始很生疏,随着慢慢割,越来越熟练。
王大山和王子福负责打稻谷。
父子俩使足了全力,有节奏的“砰砰砰”打稻谷声音,像在敲击锣鼓般声声震天响。
父子俩左一下、右一下使劲的敲打木桶,一粒粒金黄色饱满的谷粒夹杂着空壳掉进打木桶内。
打稻谷的是一个宽大高70厘米形状四方形的木桶。
随着太阳慢慢升起,陆陆续续许多村民开始下地割稻谷。
大家脸上都是喜悦的神情。
丰收对百姓来说是最幸福的事。
“大山你们这般早。”一个村民跟他们打招呼。
闻言王大山停下手中动作,拿起脖子上的布巾擦了擦汗,笑着回应道:“嗐,这不是早点太阳没那么大。”
“也是,早点好,我今天有点事耽误了,不然早就来了。”
说完村民也赶紧去田里割稻谷。
田地里打谷声“乒乓乓乓”,一片丰收忙碌景象,声势颇为壮观,似一场表演秀,周边的树木仿若观众,一阵风吹过,树叶哗啦啦响,似欢快的鼓掌声。
慢慢的太阳越升越高,温度也随之变高。
天上的太阳像灶台里燃烧的火焰般越来越旺,一阵阵热浪袭来,整个人犹如在蒸笼般,又闷又热。
王瑞雪汗水淋漓,又累又热,稻谷的叶子触碰到脸、脖子、手上,没过一会儿就很瘙痒,忍不住伸手挠几下,汗水流到挠痒处,顿时皮肤传来火辣辣疼。
一直躬着背低头,头沉腰酸,站起身来一阵眩晕,待缓了一会儿才恢复正常。
捶捶腰,看了看周围田地里都是忙碌的身影,大部分都是妇人老人孩子,男人们大多数都去服徭役还没有回来,徭役为期一月。
这次徭役之所以现在去,是因为莲塘镇的堤坝出现了裂痕,需要重新修建,防止下雨时出现决堤引发洪水。
用布巾擦了擦脸上脖子上的汗,身上被汗水侵湿,里衣贴着肌肤黏糊糊的很难受。
停下手中的动作,放下镰刀,走到树底下喝口水,将头上草帽取下扇风,顿时凉快不少,一屁股坐地上休息一会儿。
姚氏也放下镰刀,擦了擦汗,抬脚走了过来,拿起竹筒打开塞子,喝了一大口水。
“闺女,累不累,你休息一下,瞧瞧脖子上红了,不要用手挠,”姚氏看着王瑞雪脖子挠红了,有些心疼。
“娘,你也休息一会儿吧,天气太热。”王瑞雪看她娘也忍不住心疼。
姚氏温柔笑了笑,“娘不累,娘回去给你们做饭去。”
说完走过去,把木桶里的稻谷装进麻袋里,绑好封口,放在背篓上背着回去。
王瑞雪休息了一下,又继续去割稻谷。
中午时姚氏带着饭食来了,一家人停下手中的活,过去坐着吃饭。
吃完饭,休息了一会儿,又继续忙碌。
直到傍晚才割完一亩田。
村民们陆陆续续回家了,许多五六岁的小孩也背着小半背篓稻谷跟在家人身后。
王大山家装完最后一点稻谷也回家。
吃完饭,洗个澡,倒床就睡,实在太累了。
第二天家人不让王瑞雪去了,让她在家晒稻谷。
到了中午,王瑞雪做饭给家人送去,等家人吃完饭后,她回来时背着一袋稻谷回来。
将稻谷倒在竹子编织的晒垫上,拿来耙子将稻谷铺开,把一些稻谷杆,叶子,将起捞出卷成一团,丢在灶台边当柴烧。
王小菊背着稻谷回来,听到隔壁有声音,欣喜道:“瑞雪你今天没有田里啊,我说呢,怎么没有看到你。”
听到王小菊的声音,王瑞雪回应道:“是啊,我没有去,过来坐会儿。”
“歇不了,我还得去田里忙,忙完再来找你。”王小菊将稻谷倒在晒垫上,用耙子铺开,将里面的稻谷杆叶子捡起来丢一边,背着背篓又去了田里。
时间一晃忙了十多天,终于忙完。
将稻谷晒干去壳,四亩稻谷只剩下一千五百二十斤稻谷,亩产四百去壳只剩三百八,还是因为他爹勤快施肥才有这么多。
一石等于一百二十斤,按照古代来算一千五百二十斤大约十二石这样子。
服徭役的人回来了,一群人跟非洲人似的,晒的黑不溜秋,身体瘦骨嶙峋,有的都瘦脱相了。
到了交税这天,天不亮,村民们带着干粮,或背或扛或挑朝着镇上走去。
王大山家除了王瑞雪其他都人或背或挑朝着镇上去。
王瑞雪想修路的想法越来越浓烈。